“娘。”萬歷皇帝進來喊了一聲。
“皇兄來了哈。”朱翊镠站起身來,微微躬身以示歡迎。
“皇弟也在,這樣更好。”
“鈞兒,坐。”李太后抬手問道,“找娘有急事兒嗎?”
如果沒有急事,以萬歷皇帝當前的強勢與態度,該不會來找她。
萬歷皇帝答道:“孩兒來找娘是為了兩件事,第一件是為和尚給牒。”
李太后稍一沉吟,哦,今年的確恰值發放度牒的年份。
不過又一想,這件事也不難呀!
“鈞兒,為和尚給牒怎么了?那不是有現成的禮制嗎?”
“難辦呀!”
“照章辦理便是,有什么難的呢?況且,這事兒下頭沒有人管嗎?還用得著鈞兒親自督辦不成?”
“娘,孩兒當然沒有親自督辦,而是交給閣老許國負責,結果許國訴了一肚子苦水,且不說不能照章辦理,這次弄得不好,怕是要出岔子。”
“怎么會這樣?”李太后一驚。
萬歷皇帝根據許國的匯報,在李太后面前大概說出事情原委:
洪武皇帝開國之初,鑒于天下寺廟自行披剃的僧人實在太多,不得已在禮部專設一個度牒司管轄此事。
和尚最初的定額是大府五十名,小府三十名,州二十名,縣十名。
規定不準超額。
也就是說不能隨隨便便當和尚。當和尚需要有度牒司頒發統一的度牒,作為憑信以備官府查驗。
凡查出沒有度牒私自剃度的僧人,一律拘押審驗發邊外充軍永不詔赦。
度牒每三年發放一次。
全國各地寺廟的僧人,需經當地官府核準,持官衙文書來京,通過考試合格后方能領取度牒。
整得當和尚像現在考公務員似的。
那為什么當和尚還會如此吃香呢?
因為但凡持有度牒的和尚,官府例免丁銀夫役。這就意味著,不管是什么人,一入寺廟便有人供養,又免了夫役稅賦之苦,何樂而不為?
于是乎,不但天下流民,就是尋常百姓人家,也莫不想人上托人保上托保鉆路子擠進緇衣羽流之中。
只要能弄得一張度牒,就相當于擁有一個鐵飯碗,于暮鼓晨鐘之中過那種不耕不稼風雨無欺的清閑生活。
然而,度牒數量有限,起初每次發放以一千人為宜。居宮道士,比照僧人辦法管理,只是數額更少。
總而言之,度牒堪稱奇貨可居。
洪武皇帝之后,雖然朝代更替各位君王好惡不同,但度牒卻永遠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好東西。
洪武初年,每領一張度牒需交本銀一兩,到嘉靖時本銀已經漲到十兩,依然是萬人爭搶。
盡管朝廷增加了度牒數額,孝宗時增至每屆三千名,嘉靖時減少亦有一千五百名,但不管增額多少,總之是一個供不應求。
許多人為了弄到一張度牒,不惜花大本錢去賄賂當事官員。
久而久之發放度牒成為炙手可熱的權力,多少當路政要都染指其中。
萬歷元年,深知個中弊端的張居正惱恨度牒發放太濫,這樣一來助長了民眾的好逸惡勞之心導致勞力減少,二來不法官員借此機會從中牟利。
所以,張居正奏明萬歷皇帝,將度牒發放由三年改為六年一次,度牒名額控制在三千人。上上一次發放度牒是在隆慶六年,一晃十二年過去了。
今年又該發放度牒。
一過春節,禮部便移文各省,申明今年發放度牒的要求以及各省名額。
申時行請示萬歷皇帝,此次發放度牒的數額依然是三千人不變,并讓閣臣許國負責督責此事。
許國指示主辦的度牒司將其中的兩千五百個名額分到各省,而留下五百個名額作為機動需要。
根據以往的經驗,許國當然知道這種事兒斷不了有說情的。所以他先留下一些空額,以免到時被動。
然而,待各省按照規定將預備領牒的僧人聚到京師,發現人數竟高達六千余人,而按規定只需兩千五百人,得淘汰一半多。
這其中除了每個省都有大量超額之外,還有一些僧人拿著這官那官的函札前往度牒司尋求照拂通融。這些拿條子靠關系走捷徑來的,據初步統計,竟超過一千人。
許國覺得不好辦,只得找申時行。
申時行早就料到度牒發放不會一帆風順,但沒想到多出這些人來。
他知道這些多出的人每個人都有來歷,每個人后頭都有貓膩。
據說一張度牒,即一個名額,能賣三十兩銀子,還不包括中間人的好處。
試想,三千張度牒能賣出多少錢?
地方上的官員,恐怕都想從這里頭賺一把外快;而京城各衙門的官員,凡有權勢的也都想插上一手。
且不說別個,武清侯李偉差管家來開口點明要一百張度牒…
像這樣的如何拒絕?
大官大僚有權有勢的人那么多,留五百個機動名額肯定不夠分啊!
六千多名僧人齊聚京師,爭搶三千張度牒,可謂僧多粥少,稍一不慎,就會惹出大禍事來。
萬歷皇帝著急是一方面,萬一真的惹出禍事,那他感覺臉面掛不住。親政頭一次碰到發放度牒便出大事,那豈不說他當政無能?
另一方面,他想借發放度牒與李太后“搞好關系”,畢竟李太后篤信佛宗同樣是敲打木魚的。
搞好關系當然是另有所圖。
說清原委之后,萬歷皇帝又焦急地道:“娘,那些僧人既然敢來京師,肯定都是使了大把的銀錢,如果花了錢卻又弄不到度牒的話,保不準會有人尋死放潑打官司告狀。”
“鈞兒是皇帝,那你想到什么好主意沒有?”李太后問。
“娘,許閣老已經寫了一份奏疏,請求孩兒再增加一千名額,最好將京城里的條子應付過去。”
“那鈞兒答應了?”
“還沒,所以孩兒來請示娘親。”
“哦。”李太后嘴上雖然應了一聲,可心里頭已經料定,這件事應該不是兒子來慈寧宮找她的原因。
首先,她已經有一陣子沒有過問朝中一應大小事了。
其次,想著這件事大兒子萬歷皇帝應該能做主的。
畢竟增加一千名額,放在全國范圍考量,終究是小事一樁。
不至于為了這個還特意找她一趟?
那萬歷皇帝到底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