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562章 創造不可能

  在賴聞明最后傳遞出來的金屬板中,他告訴人們一件事。

  他變成了另一種生命,既活在亞空間實驗室中,又活在另一重空間——瑪土撒拉星。

  可以說兩個地方都有他,也可以說哪里都沒有他。

  他與外界的聯絡隔著一層膜,仿佛被關在一個箱子里。

  但也可能他所在的這口箱子內的空間,與箱子外的整個宇宙一樣大。

  賴聞明找到了一個新的“舊世界”。

  瑪土撒拉星的星核中承載的,是上一個宇宙世代的完整規則。

  雖然承載物無限小,但不同世代宇宙的規則中蘊藏的信息量,卻與整個宇宙是等額的。

  無限和無限,一樣大。

  他現在只能通過遠程操控他在亞空間實驗室中的設備,傳遞一些基本的信息出來。

  這些信息剛好夠設備按照他的吩咐刻制石板。

  至于更多的,譬如記憶讀取,思維鏈接,甚至語音傳訊,統統做不到。

  并且他每次嘗試調動三維亞空間實驗室中的設備,都會消耗掉一部分支撐他思維穩定的“奇特能量”。

  賴聞明將其命名為“虛”能,他告訴人們,這是源自上一個宇宙世代的能量,是另一種大統一規則。

  同時賴聞明還告訴了人們他現在能與領航員格倫尼進行實時溝通,只是格倫尼也被困在同一個空間里。

  謝爾蓋補完了賴聞明的猜想。

  當他計算出“中位值”時,理論上便已經搭建好了將物質與能量在兩個世代間轉移的可能性。

  那么如果人類能批量制造出虛能,并往賴聞明的三維亞空間實驗室中持續灌注,就有機會直接溝通上賴聞明與格倫尼,再以這兩人為橋梁,通過格倫尼直接聯絡上外界的人類。

  謝爾蓋的“中位值”就能更廣泛的傳播開去,讓外面的數十萬億人類共同創造出更多超越極限的成果。

  溝通與交流,從來都是文明進步的主旋律。

  借用一句謝爾蓋的原話,“我們對抗的不僅僅是一個封鎖太陽系的穹頂。在這穹頂的背后,是一個不知道存在了多少年的超級文明。我們對抗的,是這一整個超級文明留下的科技結晶。我們必須面對現實,必須承認僅靠我們的力量不足以應對穹頂,無法解決眼前的困境。我們必須和外面的其他人類重新取得聯絡,得到其他人從信息、物質、能量等多方面的幫助。”

  謝爾蓋的話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認可。

  事實上眾人本來就這樣想過,只是對此不抱有期望而已。

  2500年后,人們當然曾嘗試過讓信息穿越穹頂,重新聯系上外界,只是從未成功過。

  再加上陳鋒傳遞的過去時間線中的虛無歷史,無一不在表明穹頂對信息的絕對隔離性。

  先哲就是權威。

  先哲的判斷源自過去整整九條時間線里,無數代人總計四千五百年的嘗試,穹頂無法突破的結論不可能出錯。

  所以相關項目早在2520年后便徹底停了,以免浪費資源。

  不得不說,陳鋒留下的權威效應又不可避免的變成了教條主義。

  但現在謝爾蓋用他的方法推翻了常識。

  當他在領導層會議上試圖說服別人時,又曾說道:“先哲留下的虛無歷史中,的確表明過去人類曾經失敗過九次。但這并不代表我們會連續失敗十次。我們必須明白,我們與舊時間線中的‘自己’不一樣了。”

  “你們總說先哲曾講過穹頂的絕對隔離性。但你們仔細回憶一下,他是否只是講述歷史,而沒有下判斷?他可曾在什么時候說過‘不可能’這三個字?他有沒有輕易的下結論?”

  會議上眾人回憶良久,漸漸覺得謝爾蓋是正確的。

  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總結陳鋒傳遞出來的真正信念,那便是“世間沒有不可能”。

  先哲一直在做的,本就是常識中“不可能”的事。

  最終謝爾蓋的提案獲得了全票通過,開始由弗蘭奇建設新的超大工程——聯絡器。

  然而這所謂聯絡器生效卻有個先決條件,正是創造虛能。

  謝爾蓋是要在當前的宇宙中創造出屬于上一個世代宇宙的能量,其程度比賴聞明的模擬瑪土撒拉星環境又更深得多。

  必須建立超大型脈沖震蕩裝置,將具備切割、聚合、凍結三種不同統一力特性的能量持續激活灌注,進而再引發一系列復雜繁奧無比的變化。

  三種統一力里,切割力對應折躍空間、凍結力對應曲率亞空間,聚合力對應原三維空間。

  當這三種看似截然不同,實則相互關聯緊密的統一力場以特定的超高震蕩頻率交互感應,會生成一片全新的場域,形態上與歐夢峰創造的三維亞空間倒有幾分相似。

  這個時候,這片場域中的規則其實已經十分接近謝爾蓋的“中位值”,但依然會受到原三維空間的影響。

  這時候再灌注以大量能源,將進一步跨越中位值,把規則的平衡天平徹底倒向上一個宇宙世代的方向。

  為了實現如此復雜的跨階層規則特性變更,需要消耗極其龐大的能源,能源轉換過程也要經過多達上百億次的折射震蕩。

  按照謝爾蓋的設計,整個轉換器的體積,將達到三十倍于木星,質量則將數百倍于木星。

  其工程量之浩大不輸逆統一力放射器。

  設備結構之復雜,對精度和材質的需求,更勝放射器無數倍。

  如果是2530年前,這種工程只能存在于理論中,人們根本不可能在現實中完成。

  幸而人類在之前建立逆統一力放射器與太陽快速開發系統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超巨型設施設備制造經驗,人工智能“繁星”的智能工程建設類運行經驗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豐富。

  過去人類雖然也在其他星系建立了大量工程,這些累積的經驗也在2500年前同步回了太陽系,但建設時間如此之短,工作效率如此之高,人與智能的配合如此之完美的星系級超大工程,卻是破天荒的首次。

  其價值不僅僅在象征意義上,更在其有效提高了人類的生產效率。

  最重要的是,弗蘭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弗蘭奇率先徹底消化了陳鋒留下的戰艦種植技術,并融入自己的心得。

  他將謝爾蓋設計的整體設備完美的拆分為上百萬個不同的組件,再通過精確的基因編譯錄入信息,最終將其像種植戰艦那樣給種出來。

  經過弗蘭奇的驗算,采用新型種植裝備技術,可以在八年內完成項目,同時也能節約30以上的能源。

  但依然有問題存在。

  目前人類利用太陽快速開發系統新獲得的能源基本全部用于維持逆統一力放射器的運轉。

  提前儲備的高能生物電池也基本全部納入了放射器的消耗預算中,不能輕易動用。

  哪怕種植技術讓能源需求降低了,依然有巨大的缺口。

  并且即便聯絡器建成了,要想保持與賴聞明的直接溝通,依然得繼續消耗大量能源。

  經過一番激烈爭論,人們最終決定進一步提高太陽快速開發系統的功率,以填補缺口。

  這意味著,太陽的死亡時間將會從2627年提前至2599年。

  項目從2579年開始,留給人類的時間,突然便只剩下了22年。

  2587年,聯絡器建成。

  眾人沒想到的是,太陽系外的其他人類,竟也在做著同樣的事。

  他們雖然沒有謝爾蓋和弗蘭奇,但他們另辟蹊徑,直接對瑪土撒拉星展開了改造。

  自此,人類終于在2500年后,打穿穹頂的隔絕,取得了內外聯絡。

  與此同時,陳鋒也終于介入了賴聞明和格倫尼的孤獨世界。

夢想島中文    我真沒想當救世主啊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