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五十五章 檄召成都見 單騎赴桓營(下)

  在桓蒙府中,因被袁子喬和桓蒙賞識,習山圖素來得人禮重,從來沒有這般丟丑的時候,上吐下瀉了整整兩天,雖然說來,這與他自己逞強有關,但到底心中郁悶不免。

  故是,三天后,當莘邇準備停當,出發與他往去成都的時候,路上,盡管莘邇數與他主動交談,習山圖總是不冷不熱。

  莘邇亦不介意。

  這次去成都,莘邇沒有帶太多的隨從。

  不知為何,也許是成都與重慶同在蜀地的緣故,莘邇想起了他前世時,所聞聽的那句“你們打的越好,我就越安全”,因此,此去成都,他把唐艾、高延曹、羅蕩都留在了劍閣等地。

  唐艾在劍閣總攬全局。高延曹進駐到了秦德。羅蕩去守衛葭萌關。至於攻打白水而去的禿發勃野,莘邇傳了一道檄令給他,如他能夠順利打下白水,便到劍閣與唐艾會合。

  隨身所帶的吏屬,唯李亮、魏述、魏咸三人。

  魏述、魏咸父子兩個,負責統帶擔負護從任務的百數步騎。

  出劍閣時,莘邇是與高延曹及其所部同行。

  行數十里,到了秦德,高延曹自去城中布防;莘邇繼續南下。

  數日后,抵至梓潼縣。

  梓潼已有荊州兵馬入駐,守城的是個校尉,出來迎接莘邇、習山圖等。在梓潼縣住了一晚,好好洗了一下路上的風塵。翌日,一行人啟程接著南行。

  梓潼在梓潼水的東岸,渡過梓潼水,行一二百里,是涪縣。渡過涪水,行二三百里,是綿竹。這里已屬廣漢郡。廣漢郡是蜀地最早的三郡之一,直到前代秦朝中后期,廣漢郡的面積都還很大,那時尚無梓潼郡,梓潼郡被包括在廣漢郡內。廣漢之名,意為疆域廣闊,達於漢水。不過,現在的廣漢郡已經小了很多。

  過綿水南下,經雒縣,過郫水,再行百余里,接連渡過數條大小的河流,便是成都城了。

  單從地圖上看的話,秦德到成都只有四五百里,但沿途多山,道路甚不好行,繞來繞去的,還走了挺長一段的棧道,平地、山道,總計算下來,怕是走了不下近千里的路程。

  成都此城,歷史悠久,乃是建於戰國之時。秦國通過金牛道,攻滅了蜀國以后,秦兵滅蜀的主將司馬錯、張儀等遂在此筑城。如今成都的市井間,還流傳著一個傳說,據說當年司馬錯、張儀選擇筑城地點的過程十分艱難,很久都沒有能選好,后來看到一頭大龜出於江,周行旋走,司馬錯、張儀即遣兵、民隨其跡而筑之,城因以立;成都故此又被叫做“龜城”。

  現下成都有大小兩城,南城比較大,名為太城,太,即大也;西城較小,名為少城。少城只有西、南、北三面城墻,東面的城墻即是太城的西城墻。這大小兩城,都是司馬錯、張儀所筑,保存、沿用至今。天下未亂之前,益州刺史的治所在太城,成都內史的治所在少城。

  兩城合共方廣七里,此是司馬錯、張儀按的周禮制度。

  到了成都南邊的江外,莘邇遠遠眺望成都城池,但見其城被兩條江水環繞,遠近皆山。

  水光山色之間,雄壯的城墻矗立,占地頗廣的姊妹城中,隱見亭臺樓閣。

  莘邇問習山圖,說道:“前聞郝、孟二君言道,桓公大敗蜀兵是在笮橋,未知那座是笮橋?”

  習山圖淡淡地說道:“笮橋在成都西,這里是成都北,於此處是看不到笮橋的。”

  “成都太、少二城,桓公所先破者,是何城?”

  “少城。”

  莘邇點了點頭,不再詢問。

  李亮知他定是有所思,因而方才有此兩問,趁習山圖前頭帶路的空當,他問莘邇,說道:“明公,亮觀公如有所思,可是在設想桓荊州破成都時的情景么?”

  莘邇求賢如渴,李氏是隴西的大族,日后用兵關中,李亮也許能有大用,有心招攬於他,遂對其也不隱瞞,答道:“不錯。”騎在馬上,揚鞭指畫成都左右,“成都北山巒疊起,兩江滔滔,不利駐軍、攻戰;遠望城東,雖平原沃野,然東為成都太城,此蜀主宮城所在之所,城防必堅。如此,可供選擇攻城的方位,就只有城南或城西了。城南,是太城和少城的銜接處,選此攻城,等於是同時與成都的兩城作戰。換了我是桓公,也會選擇從城西發動進攻。”

  李亮順著莘邇馬鞭的揮動,仔細地觀察了一遍成都四邊的形勢,認同莘邇的分析和對攻城方向的選擇,心道:“確如明公所言,成都四面,只有城西,利於攻方。”佩服地說道,“明公真知兵如神!桓荊州與明公可謂英雄所見略同了。”

  莘邇哈哈一笑,親熱地叫李亮的小名,謙虛地說道:“茍子,話不能這么說。桓荊州只憑萬人,便就成就了滅國的大功。這可以說是蓋世功勛了。膽勇、決斷、謀略,皆在我之上。你不能說是桓荊州與我英雄所見略同,至多了,可說一句,我是愚者千慮,稍及智者一得。”

  虛名這個東西,莘邇從來就不在乎。

  所以,該謙虛的時候,他也從來都不會客氣。

  桓蒙仍沒去城中居住,還是在城外的營中。

  習山圖帶著莘邇等人,繞城外的江水而走,行約半個時辰,到了荊州兵大軍的營外。

  提前有習山圖的從吏馳去稟報,一群人已在轅門等候。

  帶頭的是袁子喬,隨在其側的有四五個文士,兩三個武將。

  莘邇一眼就看見了郝盛、孟賀這兩個熟人。

  下了馬,莘邇把韁繩交給魏述,習山圖引領他與李亮過去與袁子喬等相見。

  不用習山圖介紹,袁子喬亦知,眼前這個英武的青年,肯定就是莘邇了,行揖說道:“下官袁子喬,代表桓公,恭迎將軍大駕。”

  桓蒙的官職比莘邇高,實權更非莘邇可比,他當然是不會親迎莘邇的。

  袁子喬乃是桓蒙帳下第一得用的心腹,這回伐蜀,他又是當之無愧的首功,桓蒙前數日,已經上表朝中,陳說袁子喬等人的功勞,可以預見,不久以后,待朝廷的封賞下來,一個三品、四品將軍的拔擢,肯定是跑不掉的。

  莘邇的征虜將軍,也是三品。

  桓蒙使袁子喬出來迎接莘邇,說實話,已是給足莘邇臉面了。

  莘邇滿面笑容,說道:“久仰將軍名聲,今日得見,盛名之下,果無虛士!邇幸甚幸甚!”

  袁子喬身旁一人笑道:“吾等皆知征虜將軍的尊姓,將軍卻是不必自述了。”

  李亮皺起眉頭,瞧了這人一眼,因這人是在與莘邇說話,他暫不好插口,便權且不言。

  莘邇神色不變,從容笑與此人說道:“君儀態蕭然,神氣不羈,必是江左高士。敢問姓名?”

  這人答道:“在下謝執,忝為桓公帳下司馬。”

  李亮嗤笑出聲。

  謝執莫名其妙,問他道:“君何以發笑?”

  李亮說道:“原來是面壁罵人的謝郎,難怪既見尊者,而言辭無禮。”

  謝執的性格放蕩,因其放蕩,所以粗強,年輕的時候,他有過一段故事,一次他被太原王氏族中的一個名士惹惱,怒不可抑,就到此名士家中,肆言極罵,那位王家的名士,生性急躁,然在謝執的辱罵下,卻竟一言不敢發,正色面壁坐而已。此即李亮所言之“面壁罵人”。

  這段軼事,李亮是從出使江左歸來的高充那里聽到的。

  卻說時下士人相見,有一種惡俗,便是在寒暄之時,互相以謔罵對方為風流雅趣,乃至辱及對方的長輩、家妻。此一惡俗,與清談都是脫胎於前代以今,士人們所追求的“自然灑脫”之意境。按說,謝執拿莘邇姓開玩笑,不算過分,可李亮說得也對,莘邇畢竟是尊者,謝執這么做,是有點過分了。

  謝執嘿然,想他謝執,性子發起來,連桓蒙都要被他的強要灌酒給逼的東竄西逃,又豈會肯忍受李亮這句“不自量力”的挖苦?他上下打量李亮,道聲“哎喲”,撩起衣袖,以羽扇點向李亮,睥睨說道:“小眼奴,你是羨慕被我罵的那個王郎么?莫不是也想找罵?”

  李亮的家鄉,唐、戎雜居,民風十分粗野,李亮打小耳濡目染,於罵人此道倒是頗有浸染,他心道:“與君子交,我固彬彬有禮,然要比罵人,我亦不見得會遜於你個老謝!”

  不甘示弱,就要接招。

  莘邇及時阻止,笑與李亮說道:“不聞‘方外司馬’乎?謝君性情中人,禮法焉是為謝君所設?”

  袁子喬冷眼相看,見兩下罵不起來了,亦出來相勸。

  一場風波,告一段落。

  入到營中。

  袁子喬說道:“桓公入城去了,明天才能回營。今日怕是不能接見將軍。住處已給將軍安排好了,將軍路上辛苦,請先休息一晚。明天桓公回來,下官再來親請將軍。”

  莘邇心道:“是真的入城,還是故意冷落我一天?就如千里建議我用酪漿招待習山圖,桓荊州此舉,會不會也是在給我一個下馬威?”心中如此想,面色如常,笑道,“客隨主便。”

  袁子喬把莘邇領到給他和從吏、親兵們安排下的住處,問過他有無特殊需求,隨后便與謝執等告辭離去了。

  不說莘邇、李亮等人。

  只說習山圖,他跟著袁喬等人一道,出了給莘邇等人安排的帳區以后,袁喬叫他歸帳歇息。

  習山圖是個文士,去劍閣、回成都,往返一千多里的長途,翻山越嶺,的確早已疲憊,并適才聞得桓蒙沒有在營中,他就是想要給桓蒙復命,這會兒也復不成,便就從了袁喬的吩咐。

  到了自己住的帳中,稍作梳洗,也不吃飯,習山圖栽倒榻上,即昏昏睡去。

  也不知睡了多久,耳邊好像有人在叫他,聲音挺急促。

  習山圖勉強從睡夢中掙出,睜開眼睛,朦朦朧朧地看去,瞧見兩個人立在他的榻前。

  一個是服侍他的吏卒,另一個似曾相識,有點面熟。

  習山圖不想理會他們,無力地揮了揮手,示意他們走開,轉個身,想要接著睡覺。

  聽到“噗通”一聲,緊跟著,像是扣頭的聲響,滿是蜀地口音的話語響起:“乞求主簿救命!”

夢想島中文    即鹿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