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北邊祖國的來信,鄭宇得知許都被攻破,心下的第一個反應,不是憤怒、不是茫然不知所措。
正相反,他心里升起的情緒,甚至帶著一點解脫的意思。
這種感覺,甚至讓他自己都覺得有一些負罪感。自己好歹是大魏宣武侯,是大魏兩個法相之一,國家的支柱。有這樣的情緒,說起來是有些不應該的。
但是,人必須要誠實的面對自己的內心。在知道許都被攻破、大魏已經無條件投降之后,他確確實實是感覺到慶幸。
他慶幸自己最擔心的情況,沒有發生。大將軍閣下,最終還是做出了明智的選擇。
他最怕的,是明知不敵,夏滄還非要率領魏國人民,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跟燕國人死拼到底,那就一切都完了。
鄭宇一直以來,在魏國內部,都是大將軍夏滄堅定的支持者。很早之前,他能夠在魏國的體系之內,一步步堅定的爬上來,修為能夠一步步的提升,獲得了國家賦予的大量資源,那都是跟夏滄的賞識和提攜分不開的。
而他對此當然也是非常感恩的,也始終對大將軍保持著忠誠。哪怕,在后來成為了法相修士之后,他也習慣了作為夏滄副手、部下的角色,他也沒有什么野心想要自立山頭什么的。
在他看來,魏國在英明神武的大將軍夏滄的帶領下,武德充沛,國力強盛,這不就夠了么?
但這一切,在陸青橫空出世之后,開始逐漸產生變化了。
尤其是在東陽廟那一戰之后,他對于陸青的力量,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之后,他就逐漸跟夏滄產生了一些觀念上分歧。
他跟夏滄一樣,都覺得陸青是無法匹敵的;但二人不一樣之處在于,夏滄覺得,無論如何,都不能坐以待斃,打不過也要做一些嘗試,比如聯合外援、比如尋得地利之處固守…總之,還是要拼上一拼。
而鄭宇的想法,則更加悲觀一些。
他覺得,就不能跟陸青拼。
魏國,或許最好的命運,就是爭取能夠以比較和平的態勢,跟燕國、齊國連為一體。而在和平的前提下,只要沒鬧到雙方動起刀戈的地步,那就都還有得談,可以爭取非常好的條件,保留大魏的國名、保留曹氏皇族的地位,或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然而,在魏國內部,說了算的人還是大將軍夏滄,鄭宇的話語權,肯定比不過大將軍。
更何況,他的想法,在他自己認為是理智的,他也認為自己這是一心為國,是對魏國的未來的最優解。
然而,就算是這樣,他理智一點想,如果自己敢于公開的提出自己的理念,那肯定是不可能的。這種悲觀的、充滿了投降味道的想法,必然會遭到全面的反對。
他不是沒有嘗試過隱晦的將自己的想法,提示給夏滄,但是那毫無作用。甚至只是這樣隱晦的說一聲,都遭來了夏滄很激烈的態度。
那還能怎么辦呢?鄭宇只能將自己的想法,埋回心底。
而在當下,聽聞燕軍南下,進攻魏國、尤其是許都城被攻破、陸青已經明確的親自出手了之后,他的心,是提到了嗓子眼的。
但還好,最糟糕的情況,并沒有真的發生。夏滄終究沒有完全棄皇室與魏國子民不顧,選擇血拼到底,而是順應大勢,選擇了投降。
盡管,所謂‘無條件’投降,回頭會怎么被處理,純粹只能看陸家的意思了,甚至稱得上一句國破家亡。然而,這總比人都死光了的下場,要好很多了。
看著眼前這些已經全部都放棄了抵抗,垂頭喪氣的魏國修士,尤其是看著最前面的鄭宇,惟云和陸朝和的心里,卻怎么都有著一種不真實感。
魏國…真的投降了?
曾經大燕南邊最主要的敵人、在過去的歲月里,背靠大河防線,將燕國壓得幾近于透不過來氣的魏國,就這么完蛋了?
但甭管有再怎么強烈的不真實感,這件事情,也已經是既定的事實了。
早先的時候,他們接到了消息,得知許都發生的事情,并且讓他們準備好,接受鄭宇所率領的魏軍投降。
他們其實很擔心,鄭宇到底會不會那么聽話。
所謂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他們真的會乖乖投降么?
國家覆滅、皇帝和大將軍一起投降,這件事情,對于遠征在外的為國人來說,肯定也是非常非常突然的。一時間,可能接受不了,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或者繼續保持抵抗,都是很正常的情況。
而如果魏軍不投降,惟云和陸朝和,還真的沒有什么太好的辦法,來處理。
畢竟,不管怎么說,當前在吳國這里的形勢,對于燕齊聯軍來說,是挺不利的。齊國主力部隊的內部梳理工作,還在動蕩之中,楚國又在西邊虎視眈眈。這鄭宇要是真都不管不顧,就硬跟著楚人一起搞事,那還真的就會很麻煩。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鄭宇投降得很干脆。
惟云、陸朝和并不知道鄭宇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但無論如何,這是個天大的好事。
他們也沒有苛待這些投降的魏國人。
在吳國北部邊境,劃出了一大片區域,這里的靈脈,都將會暫時成為鄭宇率領的魏國部隊的駐扎地。
這些靈脈的護山大陣,全部都是被摧毀、被拆除的狀態。這些魏國修士,只要在這些靈脈之中好好呆著,不嘗試重建護山大陣、不嘗試集體離開、不作異動,那在這片區域之內,他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會有什么限制。
燕齊聯軍,只留下了一小支部隊,在此處監視著這些投降者的情況。
鄭宇率領的這支隊伍,相當老實。
北邊的情況,就此靖平,對于燕齊聯軍而言,這一大威脅,也就相當于被解除了。接下來,他們終于可以將絕大部分的力量,都專心致志的投入到西南方向,與楚國對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