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出城一戰,如果我軍困守武昌必將被李賊生吞活剝!”在湖廣總督府中,李國英對著張長庚大聲說道。
李國英本是明朝將領,順治二年時他和左良玉的兒子左夢庚一起投降清朝。后來南征北戰為滿清立下赫赫戰功。順治十四年,清廷決議經營四川,任命李國英為川陜總督,全面主持川陜地區的軍民兩政。順治十五年,李國英擊敗了闖營的進攻,并且招降了譚弘、郝承裔。李國英率軍平定盤踞在涪州、忠州的譚文余部,控制了四川全境。在戰功上完全壓制張長庚。
四川和陜西都是非常要緊的地方,清朝根本就不放心把這么大一塊地方放在一個漢人手里,于是便在順治十八年的時候將“川陜總督”廢除,改李國英為四川總督。此時白如梅為陜西總督,為李國英所部提供補給。
在本時空,由于李存真的崛起,清廷重新認識了李國英的重要性,洪承疇率軍過境北上,將幾支部隊留下,點名歸李國英指揮。因此,李國英的實力相比張長庚來說大了許多,李國英的嗓門自然也大了起來。
漢陽戰役李國英指揮滿清十四萬人殲滅了明李一個整軍之后,李國英在湖廣威望與日俱增,根本就不是張長庚所能比的,因此此時眾人也都愿意聽從李國英號令。包括起初口服心不服的趙良棟和張勇。
李國英說道:“龜縮城中絕不是上策!李賊雖然可惡,但是不得不承認,他很有韜略。幾次水戰擊敗我大清水師控制了江河通道。我軍失了江權,敵軍卻可以在江上自由航行。
李存真已經占據兩江和浙江,錢糧都遠遠多過我軍。如果守城,閉門不出,用不了多久城中的糧草就會耗盡,人吃什么,馬嚼什么?只能通過外界補給。敵軍控制了長江,岳州、長沙也在敵軍手里,我們根本無法從湖南獲得糧草補給,更沒辦法走水路。我軍的補給只能通過陸路,要么走襄陽要么走信陽。襄陽正被夔東威脅,走信陽得翻山越嶺十分困難。況且運送糧草要人背馬馱,路上來回就要損失四成啊!”
李存真伸出四根手指擺在張長庚面前,張長庚卻坐在那里,假裝低頭看不見。李國英就比劃給周圍的其他人看,大家紛紛點頭稱是。
李國英繼續說道:“李賊大炮威猛,我軍如果守城便是被動挨打。長期下去極大的影響士氣,傷亡也會更大!野戰反而死不了多少人。”
眾人聽了全都點頭稱是。
張長庚見眾將全都聽從李國英的便也不好再多說什么,便說:“李總督這些我們之前全都已經談過了。只是我擔心,出城野戰怕也不是李賊對手!”
此話一出,不僅是李國英,在場的其他將領全都是一片喧嘩不服的聲音,搞得廳堂里嘈雜一片。
李國英道:“我知道張總督的擔心,但是守城無非就是憑借城墻讓敵人進不來,然后耗盡糧食自然退去,若是可以,我們便可追擊,定然大獲全勝。但是如今,李賊握有主動權,我軍守城一點好處也沒有,又何必守城?至于出城野戰嘛,張總督放心,我自有妙計,定然讓李賊有來無回!”
李國英雖然這么說,但是張長庚仍然憂心忡忡道:“戰場上瞬息萬變,豈能以既定策略勝之,萬一算之不中又該如何?”
趙良棟站出來大聲說道:“張總督如何長他人志氣滅自家威風?即便是那李存真有七十二般變化也逃不出李總督的手心。”
孫思克也說:“就是!李賊據說十幾萬人,但是我軍也不少啊,也有十幾萬人。況且我軍新勝,漢陽賊兵全滅,士氣正旺。就他李存真能打野戰,我們打不了嗎?這么多年了,不論是闖賊還是西賊也都不是咱家對手。偽晉王李定國野戰不知道強過李存真多少,還不是被咱家擊敗?偽明據說剛剛鬧了內訌,正是人心不穩的時候,若是此時不打,你等安定下來再打嗎?”
張長庚明知道孫思克的話漏洞百出,但是此時這么多人在場,他實在不好再說什么,便閉口不言。
張勇見狀說道:“現在李賊東來聲勢雖然浩大,其實虛張聲勢而已。不過,有呂英杰、李茂之在岳州便不是好事。現在李存真占據黃崗,不日就會打通長江航道,若是假以時日,他與岳州連通兩家合力攻武昌如何是好?
某以為此時應當就打李存真。他剛剛平定王金玉不論士氣高不高,士兵疲憊是一定的,又匆匆而來,立足不穩。我軍雖然準備也不充足,但是打仗這東西誰能等你準備足了再打?不論如何我們還有城池可以依托。李存真迅速而來,定然認為以為我們驚慌失措不敢應戰,他便好從容應對。不若就去打李存真,只要出城打他就是對他的震懾。我軍都是百戰之師怎么就怕了他?這一仗不滅他也重創他。”
張長庚低頭沉思了好一會才說:“好吧,既然要出城打,便叫甘陜綠營去。”
李國英大笑道:“張總督既然應允了便守好城池,看我破敵!”
豪邁的話語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清軍眾將大聲齊呼:“破李賊!破李賊!破李賊…”
我要讓李存真嘗嘗我的厲害!李國英暗自在心里發誓。
南明吳王二年,北清康熙二年,三月初一。距離上巳節還有兩天。湖北才下過一場大雨,河山被洗滌得一塵不染。對于一些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日子。
李國英率五萬七千七百八十披甲兵,四十六門火炮,七萬輔兵,三萬兩千驢騾出武漢。近六萬戰兵在城東一個不出名的小山“雞鳴山”列成陣勢。
李國英一方將星云集。有高明瞻、王明德、胡文科、董學禮、王一正、陳世凱、譚弘、譚詣等等,其中最著名的是被稱做河西四漢將的張勇、趙良棟、孫思克和王進寶。
前一日,李國英先禮后兵已經下達了戰書,李存真批復“來日決戰”。李國英便領軍提前出城,部陣勢。以期望以逸待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