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597章 瘋狂的大豆

  人類對增產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

  齊政急匆匆地回國,是因為,他有一點沒有和瓦西里透露,嘉谷的大豆增產,還有另一個大殺器。

  奔馳車一路風馳電掣,直接通過中俄邊境進入黑省境內,直駛到海侖市。

  嘉谷實驗室的負責人陳建章笑容滿面地等在那里。

  “老陳,大豆開始收割了嗎?”齊政一下車就問道。

  “正在收割,就等你了。”陳建章笑瞇瞇道。

  兩人步行至豆田邊上,只見廣闊的平原上,目之所及,幾乎所有的地方都種上了大豆。眺望遠方,遼闊茂盛的“大豆海洋”與湛藍的天空被地平線分割,半人多高的大豆翻動著黃浪,預示著今年很可能會有一個極好的收成。

  在農場內,除了齊政和陳建章,還有一大票“外人”——海侖市領導班子、黑省高官,還有中科院院士…齊政一一和他們寒暄后,就將視線轉移到正在收割的大豆田內,其他人亦如是。

  一臺臺大型聯合收割機轟鳴著向前推進,一垅垅大豆轉眼間就被收割完畢,并且一次完成切割、輸送、脫粒、清選等作業;另一邊,工作人員則在忙著將大豆上稱,實打實收現場測產。

  隨著收割進入尾聲,現場的氣氛愈加熱烈。

  半晌,陳建章難抑激動之情地揮動著手中的記錄,大聲宣布:“我們研制的高產、高油脂大豆新品系‘嘉豆13號’,大面積平均畝產成功達到了425公斤!”

  “嘩”的一聲,在場所有人都是滿面狂喜的表情。

  齊政也是握緊了拳頭!

  這一結果,刷新了我國大豆單產紀錄!

  這還不是關鍵,關鍵是這個高產記錄是建立在三萬畝的種植基礎上。

  國內大豆品種儲備豐富,多年來,農業科研人員研究出很多大豆高產品種,單產紀錄記錄屢屢被突破。

  但如果細看,就能發現,那都是小面積創造的高產紀錄;大面積示范畝產能達到200250公斤的產量,都能讓研究人員高呼萬歲了。

  可以說,嘉谷的大面積示范畝產,即使是拿來與國內最好的小面積成績相比,都是強得過分。

  這種兩極分化,就像是貧富差距一樣,是窮人想象不到富人的富裕程度的差距。

  一時間,在場的農業專家都是忍不住將陳建章圍起來,要求親自看記錄,亂七八糟的討論聲,也是夠混亂的了。

  其中,一位頭發半花白的八旬老院士,沒有上前湊熱鬧,她雙眼泛紅地看著收割好的大豆,說話甚至帶上了顫音:“‘嘉豆13號’的出現,意義真是太大了!”

  齊政反應過來,小心翼翼地虛扶著老院士,畢恭畢敬道:“陳院士,也感謝您!沒有您的貢獻,就不可能有‘嘉豆13號’的誕生。”

  陳老院士雖然八旬有余,但依然思維敏捷,她含笑道:“小齊,我們不搞虛的,這是你們做得好吶!”

  齊政搖搖頭,沒有多言。

  對于眼前的這位老院士,他不吝致以最高的敬意。她老人家可以謙虛,齊政卻不能因此當真。

  “嘉豆13號”,是由嘉谷實驗室和東北農科院大豆研究所,還有陳老院士的科研團隊通力合作,利用分子設計育種技術,結合雜交與輻射育種方法選育而成,再輔以大豆根瘤菌技術增產,才達到425公斤的畝產記錄。

  可以說,單單是“嘉豆13號”品種,頂天了可能也就畝產300公斤出頭,雖然能達到這一水平的高產品種,已經是屈指可數了。但配套上大豆根瘤菌技術后,直接將畝產拔高了100多公斤,才是神一樣的存在。

  利用根瘤菌技術技術實現大豆增產的項目,嘉谷實驗室很早就啟動研究了,但真正實現突破,還是在陳老院士加入之后。

  陳老院士可謂我國大豆根瘤菌研究的鼻祖,早在1988年,她就發現了第一個新屬——當時世界已知的第四個根瘤菌屬“中華根瘤菌”,這是第一個由中國學者發現并命名的根瘤菌屬。

  幾十年來,陳老院士帶領科研團隊對32個省,700個縣市,不同生態條件下的各種豆科植物結瘤情況進行挖掘調查,采集植物根瘤標本一萬多份,其中300多種植物結瘤情況未見記載;分離、純化并回接原寄主結瘤確認后,入庫保藏根瘤菌12000株;通過對7000株菌的100多項表型性狀分析,發現了一批耐酸、耐堿、耐鹽、耐高溫或低溫下生長的抗逆性強的珍貴根瘤菌種質資源…

  嘉谷實驗室篩選出的最佳大豆根瘤菌菌株,就是出自其中。

  都知道,根瘤菌的作用在于它能把空氣中的氮氣轉化為含氮的化合物供植物利用。但不是任何根瘤菌都適用于大豆增產的。

  哪怕齊政有靈陣,能促進根瘤菌的轉化效率,但經過試驗后,氮素過多容易導致大豆葉子的生長量顯著增加,反而影響了大豆產量。可以說,要是沒有陳老院士的根瘤菌庫,嘉谷要篩選到最合適的大豆根瘤菌菌株,都不知道要等到牛年馬月。

  但在陳老院士心中,她不是這么認為的。

  建國初期,在回國的幾位農業微生物學前輩的組織帶領下,我國較廣泛地進行了大豆、花生、紫云英根瘤菌接種實驗,效果很好,根瘤菌接種事業有一段興盛時期。但是隨著化肥的大量施用,生物固氮技術逐漸淡出不再受重視。

  投身根瘤菌研究后,幾十年來,她踏遍青山采集根瘤菌,研究根瘤菌,就是想讓這種看不見的微生物在祖國大地為人類做貢獻。她曾不止一次地向中央提出加強這方面研究和推廣的建議。

  但她的提議,讓不少業內人士覺得費解。他們覺得,重提幾十年前“老掉牙”的技術,是不是太落伍了?

  嘉谷是國內第一家真正在根瘤菌接種技術上投入重金研究,并應用于生產實踐的民營企業,而且,嘉谷實驗室在微生物培育技術上強得令人發指!

  在篩選出最佳大豆根瘤菌菌株后,陳老院士是親眼看著嘉谷實驗室的微生物研究團隊,是如何一步步確定菌株穩定、高產的發酵工藝,包括最佳發酵培養基配方、最佳發酵參數等;一步步篩選適宜的載體和穩效助劑,使產品中功能菌株穩定存活,延長產品的保質期、降低成本…

  她覺得,就算沒有自己的幫助,嘉谷遲早也能取得成功。

  當然,能為國產大豆的崛起做出一點貢獻,陳老院士真的覺得值了。因為,說“嘉豆13號”能助中國大豆起死回生都不為過。

  能看到這一點的,自然不只是陳老院士。

  當確認了畝產后,齊政還沒有什么表示,黑省高官就欣喜若狂了。

  中國在農業的發展戰略上,對于農產品,尤其是食物,原則是基本自給,輔之以國際調劑。但是受耕地面積限制,大豆對國際市場的依存度太高了,太容易被卡脖子。

  在種植面積有限的情況下,沒有什么比提高單產更能振興中國大豆產業了。

  當他以為,嘉谷通過現代化的生產組織,將黑省大部分的大豆畝產提升至200公斤,已經是一個奇跡的時候,畝產翻一番的“嘉豆13號”橫空出世!

  “推廣,推廣,一定要推廣…”內心狂喜的黑省高官喃喃道,像是一個復讀機似的。

  幾秒鐘后,他馬上竄到齊政身邊,問道:“齊董,大面積推廣后,畝產還能穩定在差不多的水平嗎?”

  不等齊政回答,陳老院士肯定地給出了答案:“問題不大。眼前的示范地就證明了,‘嘉豆13號’在大面積生產中,能充分發揮品種潛力,即使有出入,也不會低于400公斤…”

  陳老院士是跟著“嘉豆13號”的研究一路走來,自然最清楚這個品種的潛力了。

  得到了陳老院士的確認,黑省高官更是眉飛色舞地詢問道:“齊董,你覺得,將‘嘉豆13號’在黑省全面推廣,還需要多長時間的準備工作?”

  如果是其他時候,他是一定不會問得如此直白的。但“嘉豆13號”的經濟效益,太牽動人心了。

  毫不夸張地說,“嘉豆13號”給中國大豆產業集群帶來的經濟效益將以數千億元來計算,而社會效益更是無法估量。從這個意義上講,齊政的回答,將是一道里程碑。

  黑省高官的詢問,也一下子吸引到了在場其他人。

  如果黑省5500萬畝大豆全部換成“嘉豆13號”,哪怕畝產達不到400公斤的目標,也可直接增產900萬噸以上;如果將全國的大豆都換成“嘉豆13號”的話,不需要增加現有種植面積,中國的大豆自給率都將上升到50,驚不驚人?

  齊政比其他人更早考慮過這個問題,在一眾人的熱切目光中并不露怯,豎起一根手指,道:“一年時間,能在黑省全面推廣;全國的話,至少要兩年時間吧。”

  黑省高官呆住了。

  陳老院士呆住了。

  所有人都呆住了。

  一年、兩年,全省、全國,他怎么敢想!!?

  但是,聽起來是莫名的帶感啊。

夢想島中文    超級農業強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