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具有決定性影響的措施,在實行之初是悄無聲息的,只有全面滲透后,人們才發現,原來,變革已經呼嘯而至。
在乳業江湖風云再起之際,一則外界并不太關注的消息,在行業內引起了軒然大波。
——嘉谷的‘嘉系荷斯坦奶牛’加入國家奶牛品種改良計劃,國家對推廣引進嘉系荷斯坦奶牛的養殖戶實施大額補貼。
乖乖,在嘉系荷斯坦奶牛的核心指標在行業內公布后,各企口水都流淌了一地,一頭抵兩頭的產奶量,那遠超于新國標的乳蛋白含量和乳脂率,難怪嘉谷乳業對新國標一萬個看不上。
在確認嘉谷對外供應嘉系荷斯坦奶牛良種的消息后,有人說嘉谷“傻”,有人說嘉谷“養虎為患”,有人說嘉谷“有陰謀”…但這都不妨礙各企以最快的速度,將“牛源”訂單排到了五年后。
盡管肯定是優先保證自身的牛群“更新換代”,但在這個過程中,嘉谷所展現的開放兼容心胸,簡直讓人嘆為觀止。
——如果說嘉谷乳業以前是靠“硬碰硬”打下江湖地位,如今,作為中國奶牛育種改良體系的主要構建者之一,嘉谷乳業的影響力開始向著全行業深度發酵。
“關鍵是,大家都知道這一點,但沒有人能抵擋得住高產奶牛的‘勾引’!”在第一時間給嘉谷農牧下了訂單后,伊力董事長潘敢懷心情還算不錯。
“不少人說,嘉谷成功就成功在格局夠大,真的不無道理。我們再怎么說也是競爭對手,但嘉谷在奶源繁育方面,是著眼于國內全行業從源頭上進行升級換代,也難怪國家下大力氣支持嘉谷了。”看著國家對推廣嘉系荷斯坦奶牛的最高檔次的補貼標準,伊力首席奶牛育種專家江杰軍嘆服。
國內乳業的短板之一,就是“牛源”之痛。
建牧場,得有牛,但奶牛牛源短缺,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奶業發展。去年我國進口奶牛超過8萬頭,但需求缺口仍然巨大。
所有人都知道,進口,固然能緩解“牛源”短缺問題,但根本上解決“牛源”問題,還是要靠自己。從長遠看,只有加快完善我國奶牛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才能在牛源問題上不受制于人。
特別是在三聚氰胺事件后,奶源的短缺,甚至導致大量進口“大包粉”。
“大包粉”則是業內的俗稱,指鮮奶直接噴粉制成的工業奶粉,供乳品企業進行再加工或生產使用。
基于自身的利益,無論是嘉谷,還是伊力,都不愿意看到進口奶源大行其道。
“外國把鮮奶噴成大包奶粉,進口到中國,再還原成牛奶,成本特別低,會把國內乳品加工和奶牛養殖業沖擊得特別慘。”潘敢懷“哼”了一聲,“無論是牛源,還是奶源,再這么進口下去,中國的奶瓶子就捏在外國人手里,中國奶業就要姓‘洋’了。”
所以潘敢懷從來不覺得嘉谷開放良種奶牛資源是“傻”,相反,這是為了讓整個行業生態更加健康。
說到底,如果產奶的乳蛋白遠超標準,而且量還大,誰還稀罕添加“三聚氰胺”作假啊!
至于“養虎為患”?
潘敢懷呵呵一笑:“真的以為嘉谷乳業的優勢只在優良品種上嗎?人家的競爭力,是全方位的…”
伴隨著嘉系荷斯坦奶牛推廣行動的,是國家決定啟動實施“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毫無疑問,這是嘉谷力推的又一乳業底層生態變革。
說起嘉系荷斯坦奶牛,無論是從各方面來看,都算得上無可挑剔。
但有一點較為特殊,嘉系荷斯坦奶牛,食性上更傾向于牧草。簡單來說就是,只有用牧草尤其是高蛋白牧草來飼養,才能達到嘉谷正常指標;如果用玉米、豆粕等精飼料飼養,將大為影響奶牛的反芻機能,產奶量等指標反而達不到預期。
——經過靈陣的滋潤,嘉系荷斯坦奶牛在各種產奶指標上發生了“進化”,但在食性上更“返祖”了。
其實不僅僅是嘉系荷斯坦奶牛,實踐證明,只需保證苜蓿干草飼喂量,一般奶牛單產也能提高不少,而且品質還能穩穩超過國家標準。
“業內應該有不少人反應過來了,嘉谷表面上吃虧,從來都不是真正吃虧。”站在達拉特草場內,齊政輕笑。
藍天,白云,明媚的陽光,一望無垠的綠色草場。
實施“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對嘉谷有什么利好?
最現實的一點,就是嘉谷是國內最大的牧草產業化企業,同時也是國內最大的牧草進口供應商。
國外生產基地主要是美國,嘉谷在美國擁有的農場全部用來生產牧草,去年向國內的出口量達到了100萬噸,占據了國內牧草進口量的90,堪稱是壟斷了牧草進口。
至于國內,最大的牧草生產基地已經轉移到了騰格里沙漠。
“牧草是個好東西啊!不僅經濟效益明顯,還具有很強的固土、涵養水分和培肥地力的作用,幫助改造沙漠…”楊業伸手折下一根牧草,放在鼻子前聞了聞 ,一股淡淡的苜蓿草清香。
這是嘉谷的“特級牧草”。
目前,國內的牧草種植、銷售都還沒有行業標準,嘉谷參考美國標準,設定了“特級牧草、優級牧草、一級牧草、二級牧草”等標準。
目前,特級牧草只供嘉谷體系使用,特級以下才對外銷售。饒是如此,嘉谷的優級牧草在國內依然是供不應求——嘉谷的優級牧草,就堪比其他企業生產的優質牧草。
“隨著嘉系荷斯坦奶牛在全國的推廣,相信我們的牧草標準,將成為行業標準。”楊業自信道,“我們嘉谷的牧草大業啊,已經成為影響中國奶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齊政嘴角微翹:“真讓人期待。當牧草的核心競爭力,和奶牛的核心競爭力聯合起來的時候,就是中國乳業全面雄起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