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賽的貴人們有個愛好——待在凡爾賽宮前的露臺上俯瞰下方的人群。
我們之前說過,凡爾賽宮是矗立在一座高臺之上的,從底部的廣場到頂端的露臺,總共有三百多個臺階,有幸被允許進入凡爾賽宮的人們只有少數人有特權使用抬轎,其他人都要自己一步步地走上來,這些貴人們一邊靠在露臺的欄桿上,搖著扇子,握著手杖,一邊享受著微風吹拂,一邊剔抽禿揣,交頭接耳的時候了。
每一個靠著自己的雙腳,慢慢行走在臺階上的人都要被這些傲慢的家伙一一點評,猜測來意,甚至取笑耍弄,但若是他們看到了一頂樸素或是華麗的抬轎慢慢地自下而上,他們又要整理裝束,急不可待地跑下去恭候——畢竟如今有資格乘坐抬轎的人可是越來越少,也越來越重要了。
不過有些在軍隊里為國王效力的貴族,就算是有這個權利也不屑于用——為了顯示身體康健,有時候他們甚至會不停步地一口氣走到大畫廊。
像是旺多姆公爵最心愛的孫子,與國王的養子小歐根.薩伏伊。
無數雙視線或明或暗地緊盯著他,人們在扇子與假發下竊竊私語,男人和女人的舌頭一樣長而無聊,在十年前,這些東西或許還會令他窘迫不安,如今卻不能在動搖他一分一毫——凡是上過戰場,見過血肉四濺,聽過最后一聲哀鳴、嘆息或是哭泣的人都不會在乎——這些比起生死存亡又算得了什么?
“別理他們,一群無所事事的蠢貨。”站在他身邊的約瑟夫說道,若是有人投來曖昧的視線,他就惡狠狠地瞪回去,這位又是波旁,又是將來的旺多姆公爵,又受國王喜歡,能夠堅持與他對視挑釁的人可不多。
“我也沒在意啊。”小歐根挽住約瑟夫的手臂,然后放下——不是他不愿意,就是約瑟夫要比他高上一個臺階,他們并肩行走的時候,挽著手臂反而會妨礙彼此,在年少的時候,小歐根還因此生過氣呢:“這種事情早在十來年前我就經過一次了。”
他要感謝蘇瓦松伯爵的慷慨,讓他得以擺脫充滿了恥辱的出身,以一個堂堂正正的婚生子身份行走在凡爾賽,但要知道的人總能知道,尤其是那些不但知道他并非蘇瓦松伯爵長子,還是法蘭西與路易十四的敵人利奧波德一世的私生子的人——他們不喜歡他,而在這里,不喜歡就足以令得你寸步難行,甚至不必到被厭惡的地步——如果沒有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寬待他不過是愛屋及烏,他對瑪利.曼奇尼有虧欠,就不愿意再讓她的名譽受到損傷,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小歐根都要感激國王對他的愛護與培養,他與他的王后對待他就如對待自己的另一個孩子。他是說,哪怕當初他和自己的母親一起出了意外,他也沒什么可抱怨的,何況他還能在凡爾賽宮有個房間,與王太子與公爵之子一起長大呢。
就像他身邊的約瑟夫,雖然他的祖父也是亨利四世的非婚生子,但他在法律上是受承認的,又與小歐根不同,前者在凡爾賽宮依然可以受到尊敬,小歐根卻不能,如果沒有路易十四,他是沒有那個資格擁有對方的友誼的。
還有王太子小路易,如果說得到國王的喜歡,就表明你能迅速地飛黃騰達,能夠得到王太子的喜歡,那么就是在說不單你,就連你的親眷好友,甚至整個家族都有攀升的可能。
家族——小歐根心想,他是早就決定要離開蘇瓦松伯爵的,不然他就要占據長子的名頭、爵位與產業。他又不想如隆格維爾公爵的“長子”那樣遁入修門,他喜歡軍隊,喜歡宮廷,也喜歡醇酒美人,但路易十四也早就和他說了,如果他堅持,國王會重新冊封他,在歷史上這種情況也不是沒有過,如果兄長另外取得了爵位,他是可以將原先應當自己繼承的一切轉給自己的弟弟的。
等到他得到了屬于自己的爵位與領地,娶妻生子,他也會有自己的家族。這么一想,他就不免感到心滿意足。
“凡爾賽還是原來的樣子啊。”約瑟夫說,他不如小歐根離開的時間長,但也有好幾年沒回到凡爾賽了。
他們在大畫廊的入口處略微站了一會,他們是足夠強壯沒錯啦,但中間沒有一刻停頓地登上三百階臺階,還是有點疲累的。
“誰說的,”小歐根說,“還是有改變的。”雖然大畫廊里人頭濟濟,他還是能看出走廊兩側的的壁畫都換了內容,據說勒布朗如今已經有了上百名弟子,才能滿足國王與王室成員的需求——他在最后一副壁畫前略略駐足,不由自主地露出微笑,這正是他將萊昂城的鑰匙放在圣物匣里奉獻給太陽王的畫面——當然啦,這個場景完全就是畫家的杜撰,但正合小歐根的心意,萊昂城意義非凡,他又只用了極其微小的代價就將其拿下,實在是值得大書特書一番。
“我也有呢。”約瑟夫指著一幅海戰的壁畫說道,那是他的船,可惜是上面的指揮官雖然也經過了精心的描繪,但要從上面認出誰是誰,實在是不太可能。
“好啦,小伙子們,我完全可以理解你們的虛榮心,”一個聲音插進來說:“但別讓陛下久等。”
他們齊齊抬頭一看,來人正是另一個波旁,孔蒂親王,他們連忙向他脫帽致意,又跟著他往國王的起居室走去。
如果路易十四要和大臣們議論政事,一般都會在朱庇特廳,但如果是要和親密的朋友說話,那就可能在略小一點也更舒適一點的朱諾廳,再往上,如蒂雷納子爵、柯爾貝爾、盧瓦斯侯爵與蘇瓦松伯爵等,那么就會在毗鄰國王套間的小議事廳,要是與血親們說話呢,那多半都在他的起居室或是書房里。
小歐根雖然不是波旁,卻是國王的養子,他也是能進到這個房間里的,但每次他都不免感到一陣羞愧——他是個哈布斯堡,而不是一個波旁,更不幸的是他沒有繼承到曼奇尼家族的美貌,倒將哈布斯堡那些丑陋的特征繼承了個全,在少年時還將就,成年后那個大下巴簡直就是利奧波德一世的翻版,身高也不盡如人意——甚至比不過才成年的蒙特利爾公爵,遑論其他的波旁了。
而波旁們呢,國王與公爵無需贅述,蒙特利爾公爵纖細精致的就像是一尊陶瓷像,哈勒布爾公爵的容貌不符合凡爾賽人的審美,但也很難挑剔出什么大缺點,王太子小路易更是許多人想象中的“圣王”模板,就連鬢發銀白的旺多姆公爵,風流不羈的孔蒂親王也都各具魅力,吸引著人們的目光。
“太陽璀璨,群星閃爍,月光皎潔,”他自嘲地說道:“一塊頑石格格不入實在是理所應當。”
“這塊頑石心中自有奇珍。”路易接道。
“也是您有著一雙慧眼。”小歐根說,他走上前,捧著國王的手吻了吻,“坐下吧。”路易說:“孩子,我想你大概也猜到了,有些事情我要讓你自己做決定。”
小歐根嘆了口氣。
“看來你已經知道了,”路易直截了當地說——小歐根上了十年戰場,雖然路易還會稱他為我的孩子,但繼續把他當做一個不諳世事的孩童看待,幾乎是在羞辱他了:“是的,利奧波德一世派遣了一位使者,想要和我們談判。”
“在十年前他就要與我們談判,”小歐根傲慢地抬高了頭,十年戎馬生涯,足以讓一個少年成為身經百戰的驍將,他又那么年輕,路易十四完全可以理解利奧波德一世:“十年后他又能提出什么條件?”
“意外也不意外,”奧爾良公爵說:“居然十分公平。”
旺多姆公爵咳嗽了一聲才壓下了笑聲,“利奧波德一世畢竟不是查理二世,先生們,他是個好國王,不會盲目地去做那些明知不可為的事情。”據那位卡塔麗娜王太后所說,英格蘭之所以在安妮女王即位后依然動蕩不安,就是因為查理二世為了鐵甲艦與戰爭剜空了國庫、商人與民眾的錢囊,國庫空蕩會造成怎樣的危害暫且不說,為了抵償銀行家們借給國王的錢,就需要用稅款來抵賬——就如路易十四親政前的法蘭西,包稅官再度在英格蘭,愛爾蘭與蘇格蘭的土地上橫行,但之前查理二世數次征收的戰爭稅已經榨干了民眾的最后一點骨血,他們再也拿不出什么了,除了饑餓與憤怒。
近來阿美利加的愛爾蘭移民突然再一次暴增似乎就能說明一切了。
這是個惡性循環,交不起稅——民眾逃走——剩下的人要交更多的稅——他們不得已就只有逃走———稅務再次被分擔…據說曾經高叫著“只需要三個工人,一人放牧,一人剪羊毛,一人紡織”的英格蘭貴族們都開始恐慌了——在他們的心中,農奴與工人就像跳蚤一樣多,抓都抓不完,誰知道突然就有這么一天,他們就都消失了呢?
相比起查理二世,詹姆斯二世,與無能的安妮女王,利奧波德一世顯然就要更聰明與仁慈一些,他唯一的錯誤就是不該放縱自己對路易十四的競爭心,雖然被這樣一個同齡人一次次地壓制著確實痛苦,但他應該看得更長遠一些——至少在佛蘭德爾,荷蘭與西班牙之前,他應該先穩固自己的王權,保證自己在神圣羅馬帝國選侯間的威嚴與地位。
好吧,他也算是盡心竭力了,要將這些心思各異又掌握選舉權的諸侯籠絡在身邊就很不容易了,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權的問題上,作為哈布斯堡的嫡系,他也確實應該走到最后一步——事實上他也是騎虎難下,如果這樣重要關鍵的事情上他都不敢對法蘭西發難,他就更別想獲得那些野心家的尊敬了。
即便如此,最后的戰場仍然不是奧地利,西班牙或是法蘭西的一部分,雙方都默契地將一較高下的場地約束在了米蘭公國,這意味著不但法蘭西人不必承受戰爭帶來的損傷與后遺癥,奧地利人也不必,而且除了最初幾年有過猶如雷霆般的短暫沖突,之后就是漫長的,斷斷續續的拉鋸戰,最終不但法蘭西人,就連奧地利人也開始砌造堡壘,修筑城墻,簡而言之,不進攻,也不后退,完全擺出了一副無賴的神態。
這種做法不太好看,但確實減緩了戰爭對奧地利帶來的壓力,利奧波德一世一直在等待機會,尋找縫隙,但十年過去了,他也得了重病,留在人世的日子眼看沒多少了,他的兒子甚至還未成年,他必須承認,他還是輸了這場戰爭,到頭來,他倒愿意為了國家,民眾與家族向路易十四低頭,愿意承認路易的次子夏爾,也就是卡洛斯三世對西班牙的權力,來換取路易十四對其子的支持——別忘記,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是被選舉出來的。
如果利奧波德一世擊敗了路易十四,他的兒子腓力當然可以如曾經的查理五世那樣,同時是西班牙與神圣羅馬帝國的主人,但十年徒勞無功,已經讓選帝侯們心生不滿,他不得不考慮會不會有人乘機篡奪哈布斯堡的皇帝之位。
“所以說,”路易向小歐根詳詳細細地說了現在奧利地的情況,以及利奧波德一世要面對的難題后,說道:“利奧波德一世希望你能回到他身邊,他會在法律上承認你,給你軍隊——或許還有可能讓你做攝政國王,在他的兒子腓力成年之前,你在奧地利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以及,在神圣羅馬帝國的諸侯前,你也能保有崇高的地位與莫大的權力…”
看到小歐根似乎想說什么,路易舉起了手:“別急著回答我,孩子,”他說:“利奧波德一世還有點時間,你盡可以好好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