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永嘉的預測基本是不會錯的,武昌民變一石激起千層浪,戰火重燃,本已落下帷幕的國戰再次吹響角號。
晉趙兩個巨人同時被逼的不得不將最后一絲勁力壓榨出來,盡管他們都已經近乎流干了血。
荊襄方面,鄴都羯趙朝廷連下三道詔書,督促襄陽留守、大司空李農即刻出兵江夏接應武昌。可襄樊諸酋帥皆借故推諉不從,李農無奈,只能咬牙親自將兵,盡起麾下三萬乞活漢兵,順漢水南下。
李農本意穩扎穩打步步為營,卻遇晉軍堅壁清野收縮兵力,以致趙軍先鋒一路順暢無阻,最終同晉蜀聯軍對峙夏口城外。怎料未及開戰,晉軍便陣前倒戈,一日間盡誅蜀兵,亦將厭軍鐵齒鋼牙暴露無疑。
李農驚聞變故,方醒悟司馬白并未急赴武昌,可他也是困惑不解,區區幾日,國力強大如羯趙尚在舔舐傷口,司馬白從哪里整頓出的兵力?
總不會是驅策降兵糊弄事吧?
既驚且疑之下,李農第一時間親自石城趕到夏口前線,細察之后,他頓時心涼,厭字大旗下,正是乞活降兵,更不乏他能叫出名字的人!
軍容巍巍,士氣鼎沸,怎會是茍且拼湊出來的?
不問可知,司馬白已盡收乞活軍心!
除了痛罵乞活流民朝秦暮楚不知忠義廉恥,李農也只能臨陣長喟,有司馬白這支勁旅陳守,江夏絕無可乘之隙。
況且究竟誰是獵人誰是獵物,到最后是誰吃掉誰,還說不定呢!
網址51biqu.
面對不久前的部屬現在的敵軍,李農又生恐麾下受到蠱惑,也顧不上怯戰而逃的罵名 棄掉剛得的城池 連夜拔營,毫不猶豫的回師了襄陽。其后合全軍將帥聯袂請罪上書 泣血力陳戰事艱難 如履薄冰尚且不及,萬不可重蹈黃石灘慘烈 非斬將換帥,絕不再亂動襄樊之兵。
鄴都顧念諫書言辭悲壯 方罷進軍之議 但以畏戰之名降李農職爵三等,襄樊諸領兵將帥一應論罪如李農,此番牽連甚眾的處置也正好補上了尚未追究的黃石灘敗責,是以無人敢有一絲怨言。降職削爵的李農等人已經不符帥位之尊 鄴都朝廷于是趁機拿捏 廣派了宗室嫡親監理襄樊諸軍。明眼人皆知,襄樊軍權易主只在時日,李農與眾酋帥縱有不甘,亦只能屈從蟄伏另待時機。
司馬白殺雞儆猴既復江陵又懾襄陽,暫時穩定了荊襄局面 然而遙在兩淮的戰事,他卻是鞭長莫及了。
從淮西壽春至淮東山陽 晉國在東面守御羯趙的第一道防線上,趙軍率先大打出手。
長江之北 淮水之南,在這狹長的江淮地域上 晉趙兩國征伐不斷。而山陽和壽春 這兩座坐落淮水之南 把控淮水一東一西的雄城,便分為晉趙兩國攻守的橋頭堡。自司馬睿稱帝至石虎篡位,經年累月大戰小斗,漸漸形成了晉有壽春以揚州為腹地,趙據山陽以徐州為后盾的格局,兩國實控疆界犬牙交錯。
今次國戰,兩國不約而同的將西面選做了主戰場,也都很清楚自家不具備東西兩頭同時開戰的國力,這就決定了東面只能做為輔助力量。這一兩年來,不論晉趙,兩家東線兵鎮都在努力克制收斂著,避免假戲真唱影響了國策大計,所以東線雖然表面上始終劍拔弩張,但實際上倒前所未有的平靜起來。
當然,暴風雨來臨前的海面,平靜都是假象。
烽煙自西面荊襄燃起后,晉趙兩國的東線兵鎮便都在摩拳擦掌,隨時準備策應己方的勝利。晉國自然是籌劃著一舉打過淮水克復徐兗青三州,羯趙更是勢在必得,打算渡過長江直插建康。
戰事一波三折,最終隨著黃石灘大戰的邸報傳遍天下,別說兩國將帥,哪怕是一個小卒子,也能隱隱預料到,假平靜可能就要變成真平靜了。
一個慘勝,一個慘敗,國力瀕臨崩潰,還打個什么勁?!
西線偃旗息鼓,東線戰場上便是白準備了,此刻就是尋常的小打小鬧,也不是任何一方的朝廷能承受住的。
偏偏局勢風云變幻,人智難測。
沉寂許久的羯趙淮南勁旅,突然之間,傾巢而出!
趙軍以山陽鎮兩萬鐵騎為先鋒長驅南下,更有源源不斷的后軍從北面徐州大本營涌來,漸次陳兵淮水北岸,在南岸山陽雄城的遮護下,隨時可以搶渡淮水。
完全是一副殊死決戰的態勢!
打仗對于晉國東軍來說可謂家常便飯,盡管覺的趙軍此番浪戰頗為不智,卻也不過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罷了。
真正令東軍感到意外且困惑的,是趙軍一反常態,既不攻城也不掠地。除非沿途晉軍出城截擊,否則一概略過,竟是甘冒兵家大忌只顧突飛猛進。如此不計后果的舍命打法倒也很見奇效,十數日之內已將僵持了數年之久的戰線南推兩百多里,兵鋒已直抵晉軍長江北岸最后的防線——廣陵、合肥防線。
更有狂妄胡騎哨探甚至切入大江北岸灘涂,窺伺沿江渡口!
廣陵城下胡騎肆意跑馬,塵土遮天蔽日,東軍大都督,大晉當朝太尉、車騎大將軍郗鑒站在城頭上眉頭緊鎖,默然沉思。
這位出身寒門年近花甲的老帥,從永嘉年間便聚義兵勤王事,屢平叛亂久駐重鎮,論起朝中威望,同為渡江中興名臣,郗鑒絲毫不遜于丞相王導。而在軍務上,他的統兵能力堪為國朝之冠,乃是當之無愧的鎮朝柱石,遠非王導、庾亮所能望其項背。
在郗鑒老辣的眼光中,趙軍的舉動既反常,又在預料之中,無非兩個字,武昌!
武昌事變,趙軍大舉挑釁,只有一個目的,接應武昌,牽制東軍西顧平叛。
而趙軍之所以能如此順利的長驅兩百里,兵壓合肥廣陵一線,關鍵原因乃是大晉東軍早在一個月前就開始穩步收縮兵力了。
東軍收縮兵力,所為的無非也是兩個字,武昌!
月前西軍在荊襄慘敗,武昌危在旦夕,羯趙東征大軍已經飲馬長江,東軍根本不知道哪天一睜眼,江面上便會盡是羯趙大旗。
除了收縮兵力沿江死守,郗鑒已經沒有第二條路可選。
待到黃石灘戰訊傳來,東軍上下總算可以吁出一口氣,可是未及恢復原狀,便又發生了流民叛亂。
面對趙軍肆無忌憚的挑釁,郗鑒縱有把握以臨淮駐軍將趙軍攔腰切斷,繼以前后夾擊聚殲來敵,可是他卻始終按兵不動。
原因還是武昌!
武昌已經易主,簡直如芒在背,武昌叛亂一日不平,郗鑒便無法下定決心全力以赴。
“太尉,咱們耗不起的,根本勿須武昌叛軍東進,趙軍虛張聲勢就會化虛為實,”
站在郗鑒身后的廣陵鎮督帥謝尚嘆道,
“再這樣拖下去,趙軍的唐突冒進倒成了對咱們的分割蠶食各個擊破,北面諸城遲早淪陷,廣陵、合肥、壽春再是堅固,孤立無援也勢必不保。”
“我知,”郗鑒言簡意賅,“坐失戰機便會全軍盡喪,淮南盡失便等同江防虛設,亡國滅種就在眼前。”
“那還等什么!”一句亡國滅種更激謝尚血性,當下再也忍耐不住,抱拳請戰道,“城外不過四五千胡騎,且容屬下出城一戰,將士們心里都憋著一口氣,必能得勝而歸!”
堂堂三萬東軍勁旅被壓在城中數日,誰人不是一肚子窩火,謝尚開了頭,周邊將帥無不紛紛響應:
“太尉,某也愿出城一戰!”
“某立軍令狀,若不挫胡狗銳氣,甘愿提頭來見太尉!”
郗鑒卻是再次陷入沉默,任憑身旁將帥如何請戰,頭也不回一下。
見老帥不表態,眾將不禁心道這國朝擎天柱石必然另有打算的,請戰聲漸漸停下,只用一雙雙期盼的目光緊緊盯在郗鑒身上。
這老帥的一言一行哪怕一個神情,都可撐做他們的主心骨!
沉默良久的郗鑒終于揉了揉眼睛,轉頭沖謝尚問道:“遣去武昌的探子回來了嗎?”
謝尚搖頭道:“武昌那邊封鎖的很嚴,咱們已經派出去三批斥候了,都是石沉大海。”
他知道老帥之所以按兵不動乃是心懸武昌,可是卻也無可奈何。武昌橫在大江腰眼上,一旦被敵人封鎖,便讓東西兩頭斷了聯絡,東軍不知西軍境況如何,西軍同樣也不會知道東軍這邊已經危如累卵。
“再派,那些教民打仗雖然不行,但多的是江湖好手,最擅潛行暗殺的勾當,”郗鑒面沉如水,不見絲毫情緒上的波動,仿佛這都在他的意料之中,“我前日已上書建康,讓朝廷盡快放太常卿蔡謨出獄,現在應該有結果了。”
“這種時候,正需蔡太常出山主持諜報大局。”謝尚點頭附和,又不由得嘆了一聲,“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朝廷好巧不巧的竟把太常卿下了大獄,諜樞群龍無首人心惶惶,哪還有余力去干正經事?咱們這暗虧吃就吃在耳目閉塞上!”
“咱們是著急不假,可別人同樣也不會安生。”郗鑒拍了拍謝尚肩膀,呵呵一笑,“仗不是一天打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