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山北麓,五虎山,鎮遠關。
黃河流經此地后,一下從寬闊的寧夏大平原收縮成一個十多里的小口子,
明國在此處設置鎮遠關,扼控口子內外,先是防備瓦剌,后來又防備韃靼,如今卻有些荒廢了。
卻圖汗、林丹汗、固始汗先后經過賀蘭山西麓南下青藏一帶時,將賀蘭山附近的牧戶幾乎全部帶走了,加上原本威震河套一帶的兩部土默特已經式微,河東的鄂爾多斯部落也是奄奄一息,明國寧夏鎮原本壓力極大的邊境防御竟慢慢松懈下來了。
再者,大夏帝國崛起北境后,大量陜西、寧夏、甘肅農戶、牧戶為了躲避天災紛紛北遷,當然了,偌大的寧夏平原由于有千百年來現成的渠道灌溉,依舊保持了不錯的收成,但鎮遠關附近就不行了。
由于是邊關重地,鎮遠關附近歷來都是戰場,賀蘭山附近的邊關,自然以養馬為主,久而久之,關口附近的土地貧瘠無比,漸漸有沙漠化的趨勢。
作為九邊之一的寧夏鎮,當兵的還是要好于普通軍戶的,與大明其它地方一樣,寧夏鎮的大部分良田都被當地的世襲軍官、“書香門第”霸占了,普通百姓或只有幾畝薄田,或給富人家幫工,算起來,去邊關當兵還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但如今又有了變化,鎮遠關以北的大夏帝國如今境內國泰民安,那皇帝雖出身蠻夷,不過卻是漢人,吸引了不少寧夏鎮的軍戶、農戶前往投靠。
時值三月,寧夏的氣候依舊寒冷,加上不時從北邊刮過來的風沙,風沙被吹到衣服里面,那才叫一個刺骨。
鎮遠關西側的賀蘭山上,有一位少年正站在山上一處隱蔽的地方向下眺望著。
從這里,遠處的黃河清晰可見,南側,鎮遠關那破舊的、泛著土黃色的城墻一直伸到黃河邊上,在夕陽的照射下破舊感更甚,似乎在宣示著這老大帝國的命運。
北面,正是少年不顧被山下鎮遠關的士兵發現的風險而爬上來眺望的原因。
這幾個月,北面的五虎山突然熱鬧起來了。
大量的人丁從年初開始就在那里忙乎著,不少人還進了賀蘭山,當一根根木頭被砍下來拖到五虎山附近時,整個寧夏鎮都被驚動了。
此時的寧夏鎮總兵,以前在四川與李自成大戰過的左光先卻絲毫沒有出兵“打草谷,斬獲幾個頭顱”的意思——北邊大夏帝國豐州地方官府已經過來知會了,他們要在以前蒙古人的烏達牧場興建一座大型堡寨。
以往在像寧夏鎮、延綏鎮這樣的地方,互相打草谷的景象屢見不鮮,邊墻外的蒙古人過來打草谷自然是為了擄掠、搶劫,而邊墻內的大明官軍主要是為了“功勛”。
但大夏帝國就不同了,人家在豐州境內就有一千精騎,還有隨時可以抽調的牧民,隨隨便便三千騎都可以湊出來。
而偌大的寧夏鎮,邊關、各衛加起來也就三千騎。
何況,在烏達,除了那些正在忙碌的人群,還有一支龐大的騎兵。
楊庭棟新組建的豐州旅。
以以前孫傳宇在九原時的五千騎兵為基礎,從中抽調了兩千騎,加上豐州五原騎兵學校的一千漢人學生,一個完整的騎兵旅就組成了。
當然了,剩下的三千騎加上近幾年在九原郡、青城郡畢業的學生、吸納的少年牧戶、農戶,已經分別在九原、青城各組建了一個三千人的騎兵旅。
加上一個以山南諸郡農戶子弟為主組成的三千人的步軍隊伍,一個河套軍團呼之欲出。
不過帝國皇帝尼堪陛下、樞密院似乎并沒有將這些軍隊正式組成軍團的意思,目前暫時歸山南省高官管轄。
五虎山上,楊庭棟也用望遠鏡望著南側,很快他就發現大山那一側的那個少年。
嗯,一個典型的西北漢子形象,
膚色微黑,面部棱角突出,濃眉大眼,身材高大,站立時淵渟岳峙,一看就是練家子,他身邊還躺著一只賀蘭山的特產巖羊,巖羊旁邊放著一把明軍常見的雁翎刀、一張烏沉沉的大弓,看那模樣,起碼得有一石力。
雙方的距離其實不遠,不過楊庭棟有望遠鏡,對面那人卻是肉眼,楊庭棟能清清楚楚看見對面那人,那人卻看不見自己。
這人楊庭棟認識。
以前楊庭棟在靖虜衛(靖遠縣)放牧時,膽子也是特別的大,經常一個人獨自越過邊墻到賀蘭山附近打獵,當然了,打獵只是一個借口,去賀蘭山以西的吉蘭泰鹽池偷鹽才是正經。
就在賀蘭山與吉蘭泰之間,他與少年相遇了,交流過后,才知曉雙方用了同樣的借口,干著同樣的的事情。
趙良棟,是那少年的名字,比楊庭棟小兩歲,鎮遠關附近的軍戶子弟。
楊庭棟能與趙良棟熟悉,自然是因為雙方都有一身家傳的武藝,還都會騎射。
沒多久,趙良棟便扛起了那頭最少有一百多斤的巖羊,頭也不回地下山去了,一百多斤的份量,趙良棟扛著卻絲毫沒有費力的模樣。
見趙良棟走遠了,楊庭棟也有些意興闌珊,他拍拍身上的塵土,又拍了拍手,也回去了。
五虎山是賀蘭山的北段,與動輒兩三千米高的賀蘭山相比,五虎山不僅地方小,還矮了許多,加上附近還有大量的牧草,故此,歷史上游牧民族一旦盯上富饒的寧夏平原,多半會在此地設置基地,將隨行的牛羊放在此地,自己則輕騎快馬越過鎮遠關而入。
當然了,在南北走向的賀蘭山上,還有諸多東西走向的山口、峽谷可以通過,不過在那些地方山勢更高、地形更為陡峭,山東的官府多半也會設置關口防御,相對來說,從鎮遠關附近突入是更好的選擇。
再說了,一旦到了冬季,鎮遠關附近就更是一馬平川,處處可渡。
所謂“踏破賀蘭山缺”,此之謂也。
其實,剛才楊庭棟拍手時,正在下山的、生性警惕的趙良棟也聽到了,不過他并沒有回過頭來,而是在想著,“他們如此大的動靜多半是要對著寧夏鎮來的,這樣的話,鎮遠關的千總大人想讓我去給他做家丁的事情就得仔細考量一下了”
又想到,“聽說那靖虜衛的偷鹽賊楊庭棟如今已是對面國度的大人物了,人家只比自己大兩歲而已,可如今…,不過千總大人的家丁也很威風,每月五兩銀子不說,全套披掛、膳食也相當不錯,在本地人眼里那就是了不得的的存在了,自己該如何決定?”
那邊,將來的,滿清河西四漢將之一的趙良棟還在為是否做邊關千總的家丁而躊躇,哦,他已經沒有可能做“河西四漢將”了,這邊,牧戶出身的的楊庭棟拍拍手后大踏步地、頭也不回地下山去了。
在他的心目中,趙良棟這樣的人自然是人才,不過如今大夏帝國一切皆有規制、法度,就拿豐州(巴彥淖爾)的五原騎兵學校來說,大多數都是漢人牧戶子弟,原本就練過騎射,進入學校之后除了讀書識字還學會了使用火槍,還系統地學習了騎兵的戰術,每年有近千人畢業,這一千人中,就算只有一兩個像趙良棟那樣的也不得了了。
山下,來自工部的官員以及山南省高官兼豐州知州的李開富正在那里指揮工地的建設,此地建成之后暫時劃歸豐州管理。
按照樞密院、政務院的規劃,此地將來既是前進的基地,又是扼控賀蘭山北麓的重鎮,周邊的牧場包括河對面后世烏海市的地方,都劃歸此地管轄,土地雖然貧瘠荒蕪,不過露出地面的灌木和野草,養活幾百戶牧戶還是可以的。
更何況,這里的煤鐵豐富,按照帝國那個“天縱之才”、“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可恥穿越者尼堪的說法,“此地極富無煙煤,可以作為上好煤炭基地”,故此,工部的人是按照一個產業區來規劃此地的。
此地除了煤鐵資源外,還有大量優質的黏土,加上賀蘭山本來就盛產的石灰石,簡直就是一個天賜的產業基地。
于是,自從楊庭棟的騎兵旅在一月份組建完畢后,在他的護送下,工部、山南省、豐州三地的大小官員、工匠大約千人都來到了此地。
另外,除了煤鐵等物,此地的環境與地中海也很像,種植棉花和葡萄也不錯,這不,戶部所轄的農田水利司官員正帶著幾個從南西伯利亞帶來的布哈拉農戶正在黃河附近尋摸著,計劃找一處能同時種植棉花與葡萄的地方。
后世烏斯太鎮所在,上空黑煙滾滾,下馬的磚瓦廠、水泥作坊一溜排開了十幾個。
地上,一座方圓約莫六里的城池正在處理地基。
五虎山上,則是一座巨大的軍營。
再過幾日,黃河就要解凍了,楊庭棟在此地留下了五百騎,帶著剩下的兩千五百騎越過封凍的黃河冰面來到了東岸。
到了東岸后,沿著賀蘭山在東岸部分南端的缺口徑直向東,便是廣袤的烏蘭布和沙漠,穿越這片死亡地帶后就可抵達鄂爾多斯部落的核心地帶——烏拉木倫河流域,那里,當今國丈,原鄂倫春柯爾特伊爾部落的哈拉達、理藩院總理(北院)烏力吉正在那里盤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