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跟隨聶荌來到未央宮文殿,幾個重要的謀臣早已經在場,公孫鞅、范仲淹、張儀、孫臏、陳慶之,他們一個個氣息深藏不露。
這片大陸最強大的存在,位于神都的帝要冊封柴云天為神朝的夏王,此事還不好解決。
柴云天已經自立為夏帝,此時突然跑出另一個帝,反而要給柴云天降格為王。
“孔明已經到來,你們如何看待此事?”
“神朝強大,為這片大陸的主宰,與蠻族爭奪霸權,我們還不是神朝的對手。陛下表示臣服,卻又如何?”
張儀則不在意。
他看中的不是面子,而是實質上可以到手的好處。
范仲淹搖頭:“不可,陛下已經稱帝,若是被三域臣民得知陛下降為王,有失朝廷威儀。”
“兩位的話語都有道理,為何不在與神朝來往時稱王,而平時在三域發布政令時稱帝?假以時日,夏國國力強盛之后,便可以隨時脫離神朝。”
諸葛亮提出折中之計。
“有理。”
柴云天也不在意是王還是帝。實力才是一切,有實力,即使不稱王,所有修煉者都會畏懼未央宮。沒有實力,稱帝稱皇,甚至會被一頭妖王滅國。
孫臏深思:“陛下,這不是稱王還是稱帝的問題。一旦向神朝稱臣,意味著要聽從神朝的號令。神朝令姜家管轄東大荒,各個東大荒的諸侯國都要受姜家節制。姜國與我們夏國接壤,日后必定會沖突不斷…”
“此言也有理。”
又一個謀士說道:“但此時不接受神朝的冊封,會被視為背叛人族,甚至會招來神朝的討伐。根據張儀的縱橫弟子打探,神朝有諸多大能者以及大量的精銳之師。在我方尚且弱小,對方強大之際,不應當直接與之作對。不如暗中積蓄實力,且看姜家對我們的態度。如果姜家有意為難我們,我們再背叛神朝便是。”
麾下的謀士因為是否要接受神朝冊封之事而爭執,這是少有一次。
是否受封,各有優劣。
受封夏王意味著受到神朝的節制、丟了未央宮的面子,不受封夏王可能會遭到神朝的攻打,被視為人族叛徒。
張儀作揖,繼續勸說柴云天:“陛下,表面上受封,我們可以打著神朝的旗號四處興風作浪,出了事情還有一座靠山可以背黑鍋…”
“好了,朕已經知道該如何。神都的那位帝估計遠在武王境界之上,受封夏王沒什么大不了。只要再過百千年,實力超過他,他就沒有資格對我們指手畫腳了。”
柴云天知道麾下的文臣武將、軍團甲士,甚至自己的徒弟、子女都要時間成長。
古華夏有句話說得好,廣積糧、緩稱王,便是韜光養晦!
柴云天拍板后,眾多謀士也便順著柴云天的想法,制定應對之策。
謀士們說出自己的方案,最終由主公拍板,而謀士們接下來就要想辦法讓夏國不吃虧。
柴云天轉向另外一件事:“孔明,朕有意制造墨家機關四獸,已托馬鈞研究,你認為是否可行?”
諸葛亮答道:“機關朱雀、機關玄武、機關青龍、機關白虎,頗為霸道,若是以墨家機關術以及陣法制造出來,夏國國力將會有所增強。”
“那么此事就交給你、馬鈞、蒲元三人負責。機關玄武為水師之底牌,機關朱雀、機關青龍、機關白虎為各個軍團所用。”
柴云天提出諸多設想,他不會墨家機關術和陣法,但他的手下,馬鈞、蒲元、諸葛亮或多或少會墨家機關術。
“各支軍團,在有大戰爆發之前,繼續潛心修煉。組建野人軍團、草原騎兵軍團,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夏國禮部為神都派來的神使在禹都之中安排住處,但在神都的神使看來,這簡直是在侮辱他們。
“我們作為神使,地位何等尊貴!每到一個諸侯國,那些王無不笑臉相迎,將上好的宮殿騰出來給我們居住。而夏帝,竟然敢小覷我們,只安排我們住在這種簡陋的地方,還不安排侍女招待!”
一個金色長袍的神使不禁惱怒。
他以高階武王之尊,又來自于神都的古老世家,每次出世諸侯國,那些小諸侯國無不畢恭畢敬。而到了夏國,夏國只是簡單安置他們,并沒有謙恭,甚至夏帝都沒有跪拜。
灰色道袍的魈道人跟隨神使來到東域,曾經是滕國國師的他見到柴云天,兩人心里都是一驚。
柴云天驚在于見到消失多時的魈道人,而且魈道人還是神朝之人。他以前還想要徹底抹滅魈道人,但此時雙方似乎并不是仇敵。
魈道人更加驚駭。
柴云天橫掃東域之時,魈道人記得他明明是低階武王,勉強殺了滕皇、鄘國三上卿,而現在,柴云天的氣息已經讓他難探虛實!
要知道這么多年過去,魈道人還沒有在元虛境有過突破,還是低階元虛境,而柴云天此時已經是高階武王,兩者不可同日而語!
“夏王有問題,大有問題。不只是夏王,還有他的護衛、武將,全都大有問題!”
魈道人不安,像是有一個驚人的發現。
夏國的國力至少是幾十年前的幾十倍!
“夏王再強大,能有我們神都的陛下強?別說陛下,即使是姜王,實力便遠在夏王之上。陛下冊封夏王,只是為了加強神朝在東大荒的勢力,對抗這一帶的蠻族罷了。”
金色長袍的神使嗤之以鼻。
魈道人不想得罪神使,卻不認可神使的想法。
三十多年前魈道人也是這么想,而現在夏國已經成為了坐擁三域的諸侯國。
在東邊的蒼海,大明水師、大唐水師率領船只在大海上航行,鄭和打開未央宮送來的墨家機關玄武的的圖紙。
與機關朱雀不同,機關玄武實際上是特殊的戰船,猶如巨大的玄武,防御極強,堪比海上巨獸。
“要是真的可以造出機關玄武,水師將可以縱橫這片海域。”
鄭和將圖紙交給陳璘、鄧子龍。
大明水師旁邊,大唐水師經過,甲板上的唐將向明將們點頭示意。兩支水師相互配合,人數已過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