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的嬴政,雖然已經風采絕世,但是遠遠不如,他敢號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之時的無敵氣概。
自古以來,真正的帝王之道,本身就是霸絕天下之道,而后世的帝王推崇王道,只是為了與世家大族之間形成一個緩沖。
因為張良在漢高祖之時提出了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所以,后世帝王偏王道,實質上還是霸道并存。
只有一位傻逼帝王,自以為是,徹底的推行王道之術,從而為中原大地留下了巨大的隱患。
嬴高對于此,真的想不通,那位好歹也是一個武將出身,心狠手辣不再話下,只可惜心狠手辣,只留給了自己人。
對于異族,卻舔著臉,一副狗像。
殺兄誅弟于玄武門外,絕子侄于承乾殿內,囚父于太極宮中,霸占弟妹于齊王府上。
如此心狠手辣之輩,卻只對內狠辣,對外卻軟弱無比。
在劉邦之前,始皇帝可是霸道橫行,以秦法御天下萬民,以霸道震懾一切宵小之徒。
這便是秦王政的帝皇之道!
嬴高對于這一點,自然是羨慕無比,始皇帝一生行事,何須向他人解釋,但是后世帝王不行。
對內狠辣,對外軟蛋的那位,喜歡玩鳥,卻被一介大臣嚇得將鳥藏起來,最后活活悶死。
堂堂一國之君,不能獨斷專行,做不到乾綱獨斷,卻處處受到限制,帝王之名顧及天下書生,當真是天下笑柄。
而始皇帝則不同,他不需要天下人歌功頌德,他想要做的,就算是天下人反對,也會一意孤行。
一如馳道,一如長城。
心中念頭眼前,嬴高一時間想到了很多,他可是清楚,天下帝王,莫出其右者。
“掌御諸子百家,為我大秦所用,以其為骨血,孕育大秦文明!”半響之后,嬴政的聲音響起。
很顯然,對于嬴政而言,這是一個新的概念,他之前,只是如何才能讓諸子百家的人,出仕大秦朝廷。
卻忘記了這不光是大秦朝廷需要諸子百家,同樣的諸子百家也需要大秦朝廷,這個過程彼此之間是相互的。
而不是大秦有求于諸子百家。
這一刻,嬴政身上的氣質發生了變化,之前哪一點患得患失,就像是冰雪遇見大日在頃刻間消融,此刻早已經找不見絲毫的痕跡。
“孤明白了,諸子百家的事情放在一遍,但是扶蘇等人必須要隨你南下,至于如何安排隨你!”
說到這里,嬴政的神色之中竟多了一絲懇求:“盡量將他們活著帶回來,這是孤唯一的要求!”
這一刻,嬴高在嬴政身上感受到了罕見的慈父之情,他的要求不多,不求立功,但求活著回來。
一念至此,嬴高朝著嬴政肅然一躬,道:“兒臣盡力而為,父王放心便是!”
嬴政的此舉,看似矛盾,實際上不然,這是嬴政慈父之情的表達,送兒子上戰場,是為了讓他們成才,這是望子成龍。
而拜托嬴高將他們盡量活著帶回來,這便是父子天性,這一幕也是當下中原大地之上的所有父親的表現。
他們一方面寄希望于自己兒子成名揚名立萬,一方面又只希望他們健康的活著就足夠,這是一份復雜的情感。
“嗯!”
其實,嬴政對于嬴高很了解,他不至于對于扶蘇等人下手,因為他不宵,但是他終究是帝王,使用帝王心術,早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
哪怕是面對這個堪稱最優秀的兒子。
“此番西北事了,便南下極南地,孤已經做好了東出的準備,只等你率軍而歸!”這一刻,嬴政神色看似平靜,但是語氣中難掩激動。
歷代先輩的志向,將加于嬴政一人之身,東出已經是整個大秦的野望。
“諾。”
點頭答應一聲,嬴高沒有多言,書房之中的氣氛就這樣逐漸凝聚,他在想對于扶蘇等人的安排,而嬴政不知道想什么,一時間氣氛有些尷尬。
“高,若是你作為秦王,對于扶蘇等人當如何處理,也是一如孤對于長安君一樣趕盡殺絕么?”
半響,書房中傳來一聲嘆息。嬴政的聲音徐徐傳來,這讓嬴高心下吃驚。
只要是了解嬴政的人都清楚,嬴政的性格極好,但是這一生之中,有兩大忌諱不能談及,一旦提及,必然會雷霆大怒。
一則便是關系到了太后與嫪毐一事,另外便是長安君成嬌。
當年一事,錯綜復雜。
長安君少年心性,不過是被人算計罷了,但是,長安君成嬌,終究是叛國而死,這件事成為了嬴政一生的傷。
其實,嬴高對于這件事也有一些了解,在他看來,嬴政一直耿耿于懷的絕對不是長安君的生死,而是當時他的無助。
他嬴政,堂堂秦王,明知道長安君受人陷害,卻救不了他,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嫡親血脈慘死。
生而為王,卻在這一刻,感覺到了無助。
故而,長安君成嬌便成為了嬴政一生的心傷。
心中念頭轉動,嬴高朝著嬴政莞爾一笑,道:“父王多慮了,兒臣為秦王,自然是不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
“兒臣與父王是截然不同的!”
見到嬴政以一種詫異的目光看著自己,嬴高語氣堅決,在這一刻更顯鋒芒畢露。
“父王雖然天縱奇才,但是少年為質,隨后歸秦,在大秦之中根基極為的淺薄,而且先王早逝,留下了權相呂不韋以及太后亂政。”
“朝中軍方大將,一直都在觀望,而華陽太后一系更在觀望,父王縱有擎天之才也無力伸展。”
“但是,兒臣不同,兒臣生于咸陽,崛起于戰爭之中,先有父王鼎力支持,后有數十萬大軍作為依靠。”
“若是兒臣為秦王,至少軍中沒有人會不歸心,在大秦之中,只要是大軍歸心,手握大秦銳士,這個朝堂自然是兒臣說了算。”
說到這里,嬴高朝著嬴政自信一笑:“兒臣有自信,不論是大秦朝廷之上的文吏還是武將,都會對兒臣俯首。”
“因為父王對兒臣的支持,因為兒臣手握大秦銳士,更因為兒臣戰無不勝攻無不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