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血淋淋的胡人頭顱拎在辛慶忌手里,虜首面容滿是驚恐,據匈奴俘虜辨認,這就是西域諸王之一的盧屠王。
好像沒啥事跡,但好歹也是個小王啊。
此番堵截追擊匈奴敗兵,辛慶忌盯著一支兵往南走,追了二十里左右便將其截獲,一通廝殺后,更親手將穿紅氈衣留長須的胡人酋首斬落馬下。
但在確認胡酋身份時,辛慶忌卻格外小心,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他在赤谷城一戰中遇到了個假泥靡,若非青銅面具擋了箭頭,已是弓下亡魂。事后他在赤谷城將青銅面具換成了鐵制,更沉卻更厚實,心里仍在膈應當日之事。
“再另找幾個俘虜問問,這確實是盧屠王不假?”
直到再三確認,辛慶忌才松了口氣,手下屯長們紛紛過來向他賀喜,曲里的軍法官更道:
“幾年前匈奴犯張掖,為張掖屬國都尉郭忠所破,斬首四千,殺犁污王,郭忠遂封為成安侯,如今辛曲長追隨西安侯轉戰數千里,共歷經七戰,斬首累計已遠遠超過兩千,如今再得匈奴小王之首,功足以封侯!”
說完后軍法官自己都都驚愕了,因為大漢最年輕的軍功侯,便是霍驃騎,初戰便八百騎斬獲兩千余人,包括相國、當戶等高級官員,又擄殺單于叔父、叔祖父輩,功冠全軍,遂受封冠軍侯。
那一年,霍去病才17歲,已是前無古人,幾十年過去了,西安侯20歲左右封侯便已被視為少年有為的異數。
而辛慶忌,秋天時才剛滿16歲!
雖然一直希望立大功,可當功勞真落頭上時,辛慶忌卻有些局促,只喃喃道:“都是因為跟著西安侯,破格提拔我做曲長,慶忌方有此幸。”
隴西曲眾人也喜氣洋洋,這功勞也有他們一份,賞錢帛黃金是少不了的,最主要是回到六郡老家時,吹牛起倍有面子:吾等不僅是西涼鐵騎,還跟過大漢開國以來最年輕的軍功列侯!
可他們沒高興多久,一支兩三千人的兵卒便從東邊過來,好在打著的是漢軍旗幟,等看到那都尉旗號時,居然和他們扛著的曲長旗寫了同一個字:
“辛!”
來的正是辛慶忌的父親,酒泉都尉辛武賢。
吳宗年事件后,他被趙充國嫌棄殺戮太重,有時候連漢軍需要的牛羊都殺,遂留辛武賢在本部,這導致他真正的斬首并沒多少。
石漆河之戰漢軍雖勝,但辛武賢憋了一肚子氣。先是趙充國屢屢拒絕了他的請戰突擊,甚至還派那總黑著臉的趙廣漢來看著他,就差解除兵權了,這讓辛武賢更加確定,趙充國在針對自己。
等好不容易大陣動了時,卻是韓增手下的成安侯郭忠先擊破匈奴一曲,然后不等辛武賢與敵軍接觸,他們居然就撅蹄跑了!
石漆河一戰辛武賢斬首不多,和之前的湊一起,勉強過了兩千,他只能向西追擊,指望能追上斬俘一二匈奴小王,如此方能完成封列侯的夙愿。
但天公不作美,雨雪天氣讓他們行動遲緩,本以為匈奴人都跑光了,但卻撞上了一支倉皇失措下與他們相遇的匈奴潰兵,一問才知前面是盧屠王,正被一支打西面來的漢軍追擊。
“定是任弘!”
辛武賢立刻讓部眾加速,他想要在對方嘴巴底下奪食。
只可惜還是來晚一步,等他抵達戰場時,追擊戰已結束。
但望見對面的旗號,和那個主動上來迎他的年輕曲長,辛武賢又是大喜,這不是他的好兒子么!
父子時隔兩月再度相會,辛慶忌很激動,摘了臉上的鐵面具來拜見,心里有很多話想對父親說。
可辛武賢卻不關心,一照面就追問道:“盧屠王何在?”
辛慶忌一愣,收起到了嘴邊的話語:“已被兒追上斬獲。”
辛武賢大笑:“不愧是吾子,盧屠王頭顱在哪?快拿來給我!”
辛慶忌犯難了,換了其他東西,父親討好他定會雙手奉上,只是這盧屠王頭顱,是他們西涼鐵騎隴西曲的斬獲的,豈能隨意送人?
他立刻朝辛武賢下拜,將話重復了一遍:“大人,盧屠王,是兒親手斬獲,乃是屬于兒的戰功啊,我乃是西安侯麾下曲長…”
“任弘只是汝之長吏,你是吾子,你的便是我的,快拿來!”辛武賢滿腦子想著用盧屠王之首補全自己通往列侯的最后一塊階梯,哪管那么多,一再招手。
辛慶忌卻默然不語,回過頭,看到了明白發生何事后,齊齊緘默的隴西曲士卒,辛武賢吃相看看,他們臉色也不太好看。盧屠王的首級不僅關乎自己,也關系到近千人的賞錢,沒了這份功勞,賞賜或許要減半,為了堵截盧屠王,他們也付出了十余騎傷亡的代價。
若是隨便一個校尉過來要首級,他自然不能給,可若此人是自己的父親呢?
職責與孝道在年輕小將心中劇烈沖突,而辛武賢看出了他的躊躇,板起臉訓道:“你這孺子,竟敢不聽為父之命,孝經白讀了?”
辛慶忌垂首道:“兒當然記得《孝經》里的話,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故大漢以孝治天下。“
他站起身來,制止了見到父子沖突,想要帶著盧屠王首級過來,省得辛慶忌難做的軍吏。
“然《孝經》又言,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父親永遠是兒的父親,但這首級,若不先稟明長吏西安侯,哪怕是大人討要,兒也不敢私相授予!”
辛武賢被親兒子忤逆,頓時暴跳如雷,提著刀鞘就過來往辛慶忌身上打:“不孝子!做了任弘的曲長,就只認他,不認我了?究竟誰才是汝父,當初就該將你溺死在溝壑里!”
辛慶忌當然不可能還手,只能到處躲閃,子曾經曰過的,大杖走,小杖受,奔跑間手里的鐵面具都掉到了地上。
一個人的到來打斷了這場鬧劇般的父子局。
“辛都尉,子真說得沒錯啊,軍中只有長吏下吏,部曲袍澤,沒有父子!”
卻是楊惲,他雖然跟著任弘往北追,但終究還是力不能及,只好折返南下,任弘擔心屬下爭功打起來讓他來看著點,卻不想撞見了這一幕。
辛武賢停止了毆打,怒視楊惲:
“這是我的家事,楊子幼想要摻和么?”
“家事?不不不,這是公事。”
楊惲臉上帶著那欠揍的笑,來到辛武賢面前道:“大漢軍法中寫得清清楚楚,辛都尉不記得?我來背給你聽!讓你知道自己犯了何法!”
“大漢嚴禁軍將士卒私相授予首級,違者以獲虜不實論罪,這罪該如何判?我來舉個例子,孝武時,宜冠侯高不識坐擊匈奴增首不以實,當斬,贖罪,免。”
“這是私相授予之罪,若是辛都尉強奪,那就罪加一等,算爭功火并了,還是孝武朝的一個例子。臨蔡侯孫都坐擊番禺奪人虜,死!而位高權重的左將軍荀彘,縱有滅朝鮮之功,但在事后卻坐爭功相嫉,擅捕楊仆,征還后下獄棄市!”
楊惲今天不跟辛武賢講虛的,而是直接擺軍法,語速又快,讓辛武賢愣住了,楊惲卻不依不饒,一下子嚴肅起來,這文弱書生指著辛武賢這莽撞武夫怒喝道:
“辛都尉,你現在是私相授予不成,惱羞成怒,便拔刃追殺西安侯軍中曲長,欲火并西涼鐵騎,奪其功為己有么?將以上諸罪犯了個遍。”
“若追究起來,論功勛,汝所立微末小功,較之荀彘如何?論地位,你如今連關內侯都不是,較之宜冠、臨蔡二侯如何?真以為大漢的軍法是擺設?”
一席話駁得辛武賢無言以對,他雖有惡名在外,也不敢真火并友軍啊,只能訕訕收起了刀,狠狠瞪了辛慶忌一眼:
“辛氏沒有你這孽子!好好跟著你的‘上吏’罷!”
言罷上馬打算離開,又覺得氣不過,只冷笑著對楊惲道:“楊惲,別以為你是丞相之子…”
“軍中沒有什么丞相之子。”
楊惲卻笑瞇瞇地朝辛武賢作揖:“只有鐵面無情的軍司馬楊惲。”
等辛武賢離開后,楊惲撿起辛慶忌掉在地上的鐵面具,用袖子擦掉粘上的雪和泥,還給辛慶忌,拍了拍沮喪到紅了眼圈的小將,安慰一番,讓他先回去。
“別怕,汝父說的是氣話,我且去勸勸他,讓他回心轉意。”
“有勞楊司馬了。”辛慶忌很是感激。
天真的少年,還是吃了年輕的虧啊。
于是楊惲便則帶著幾個人追上了辛武賢,大老遠就朝他呼喊道:“辛都尉,方才多有得罪,子幼有話想對你說!”
辛武賢還以為楊惲是來賠罪的,駐馬停下,高傲無比,楊惲卻請他屏退左右密談。
等旁人走了,楊惲才恢復了那一臉欠揍的表情。
“辛都尉,軍中傳言說,你擊敵不利,對友軍捅刀卻是一絕,這次竟與親子爭功,若傳出去,這惡名恐怕要天下皆知了。”
辛武賢愣住了,眼睛瞪好似牛鈴鐺,楊惲卻不依不饒,嘴上若不能占盡便宜,他毋寧死,繼續挑釁道:
“辛都尉,我聽說為將五德之外,還有一德,便是運勢,運勢不好,再征戰三十年也難以封侯。君仔細想想,在河湟時如此,在車師不與西安侯同行,今日又來晚一步,屢屢錯失良機,莫非真是運勢不佳,和君之鄉黨李廣一樣,是數奇不成?”
“豎子敢爾!”
這話觸到了辛武賢的逆鱗,他完全被憤怒所控制,沖過來將楊惲一拳打翻,按在地上猛揍,打掉了楊惲的門牙,打得雪地上沾滿鮮血,才被辛臨眾等人拉開。
兩年前,二人曾在長安兩府集議時一起對戰群儒,為任弘爭取封侯,可現在卻徹底翻臉結仇了,鬧得這般難看。
等辛武賢在楊惲邊上吐了口水,揚長而去后,屬下攙起楊惲,嘀咕道:“軍司馬,出了何事?不是要為辛都尉和辛曲長勸和么?”
楊惲雖然被打得很疼,卻擦著嘴角的血和口水,滿臉無辜:“是啊,但這廝不聽我講理,居然出手傷人,真是個匹夫!我定要稟與趙軍正知曉。”
他將一顆牙吐了出來,緊緊攢在手心,心中卻是冷笑不止。
“既然是匹夫,既然與我和道遠結怨已深,再難化解,就不能讓其得志啊。”
“辛武賢啊辛武賢,你這一拳打得好!打飛的是我一顆門牙?不!飛走的,是你本可積累功得到的關內侯!”
而另一邊,先賢撣帶著部眾逃去的方向,卻是一座介于兩山之間的廣袤山口,這便是兩千年后的阿拉山口,設有邊防哨站和口岸,出去就是國門異邦。
可如今,這山口并無疆界之限,只是天山以北諸族南來北往的通道,土地平坦,出去之后便是匈奴屬邦堅昆、呼揭的南界。
別看山口地形平坦,但此處卻也不易通過,若非迫不得已,匈奴人甚至不會來此。
因為有風。
阿拉山口是一處大風口,來自康居草原的寒風毫無阻礙地呼嘯而來,將西伯利亞的寒氣帶入準噶爾盆地。
烏孫牧民常說這里是“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八九級算小的。周邊數十里內別說牛羊,連飛鳥都沒有蹤跡,山包、曠野全是褐黃灰色,不見一點翠綠,呈現蒙蒙的空曠和蒼涼。
今日一前一后你追我逐的匈奴人和漢軍,自然也要面對迎面而來的大風,這讓他們前進阻力重重,握馬轡的手已凍得發紫,身上再厚的氈衣也擋不住寒風往里灌。
雙方的遠射武器,也全部失去了作用,匈奴人回首打算開弓,卻連弓帶箭一起被吹飛,人也跌落馬下,僥幸射出的不知偏到何處了。
而漢軍初來此處沒有經驗,最初也有人開弓反擊,結果正好遇上一陣大風,那箭竟不往前反往后退,差點傷到自己人。
風太大了,匈奴人不得不下馬步行,身后的漢軍亦然,眼看雙方的距離越拉越近,而距離穿過山口尚遙遙無期。先賢撣一咬牙,帶著還剩下兩千余的部眾止住了腳步,轉過身直面在風沙中摸索前行的漢軍。
只有擊敗眼前的追兵,才能順利脫身!
先賢撣拔出了自己的直刃刀,指向對面,昔日的西域之王,要在離開她,放棄她前,站在這片土地上打最后一仗。
盡管他被風吹得踉踉蹌蹌,先賢撣還是努力站直身子,待會交戰時,他們是順風的一方!且人數是其數倍,而追到這,先賢撣也琢磨明白對方是誰了。
“就是這支漢軍,是任弘殺了吾等在開都水的部眾妻兒,復仇!”
“復仇!”先賢撣的部眾們發出喊聲,但這吶喊被狂風吹散,傳到漢軍耳中的只有零星之聲。
隔著百多步,任弘看到了匈奴人的舉動,也停下了步伐,身上厚實的甲胄讓他能在大風中站穩腳步,他的手摸著腰間的環首刀——這是一柄價值百金的百煉刀,而經歷一路掉隊減員后,陸續抵達的八百漢軍士卒,也紛紛松開了手邊的馬,任由它們在風中調頭亂跑。
沒有馬,弓弩也無用,這將是一場純粹的白刃戰,短兵相接,刺刀見血!
任弘舔了舔干裂的嘴唇,有點后悔沒有帶韓敢當和甘延壽,但縱是逆風,河西曲的兒郎們也不虛,他們給了任弘勇氣。
快四年了,大漢與匈奴爭奪西域的第一戰在樓蘭展開,那時任弘借若羌兵大擺疑兵計,先賢撣倒也不俗,識破了任弘的計策。只是在匈奴人踏平那空無一人的假營時,玉門關援兵也到了,閃爍的刀光逼退了先賢撣。
而今日在阿拉山口,同樣是他們二人!要給漢與匈奴在西域的四年戰爭,做個了結!
任弘拔出了他的百煉刀,命令在風中四散:
“諸君。”
“亮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