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燧的火太大,雖然來援的漢卒用簸箕鏟了沙子去掩,火是小了些,但門洞燒得比馕坑里還燙,根本出不去人。
任弘他們只能拽著扔上去的繩子下到地面,走出幾步后再回頭,卻見夕陽照耀下,破虜燧的上半部插滿了匈奴人的箭矢,箭桿上的羽毛在風吹拂下微微擺動,下半部則被煙火燒得黑不溜秋。
真像極了任弘他們現在的模樣,傷痕累累、被煙熏得滿臉發黑。
但哪怕如此,它仍默默佇立在長城之旁,如同一位守衛,候望著這片土地。
另一邊,韓敢當走了過來,他腰上掛著一個血淋淋的頭顱,正是死不瞑目的百騎長烏蘭…
匈奴百騎長可以說是被老韓一屁股坐死的,四丈高度,百八十斤砸下來啊,他脖子直接斷了。
韓敢當也摔得一瘸一拐的,見任弘下來,眉飛色舞地炫耀道:
“燧長,我斬了匈奴將率,可是能購錢十萬,官吏增秩一等的!比捕獲匈奴間諜還高些。”
是啊,誰能想到呢,間諜影子都沒見著,卻等來了匈奴人的大隊人馬,他們破虜燧待遇真是高啊。
但匈奴人的進攻卻淺嘗輒止,難道他們真的只為報復任弘攪黃了奸闌走私?恐怕沒這么簡單罷。
任弘心里記下了這件事,令趙胡兒帶著援兵們返回烽燧,將受傷的呂廣粟、張千人救下來。
他自己則去數了數,有幾具匈奴人尸體被丟下。
漢朝軍功是只看斬首的,甭管你自己說殺了多少,得有相應首級才能驗功。李廣作戰時經常和匈奴打個兩敗俱傷,殺傷倒也挺多,但因為不得全勝,沒有斬首級的時間和機會,終究不得封侯。
漢文帝時的云中太守魏尚也是,上功時少了六級首級就被問咎。
好在匈奴人撤得急,尸體沒來得及全部帶走,包括那倒霉的百騎長在內,一共七具尸體被留在了破虜燧…
“七個頭,剛剛好。”
這當然不是破虜燧剛好超神的意思,任弘另有打算。
他走向最先抵達的兩隊援兵,他們的甲胄衣著一看就不是正規軍,而是十里外的亭卒。
兩位穿著鐵甲,頭戴赤幘的亭長也與任弘見禮道:
“寧邊亭長翟大伯,望見煙訊大起,故而來援。”
“卻胡亭長孟子房,聞有胡虜犯塞,故而來援。”
這兩個亭是距離破虜燧最近的,任弘與之打過照面,長作揖道:“若非二君及時來援,吾等恐將葬身烽燧之上。”
兩個亭來援的兵卒,加起來不過十人,但卻作為漢軍援兵的先鋒,讓匈奴人大生警覺,放棄繼續圍攻破虜燧。
寧邊亭的亭長翟大伯是個黑臉的中年人,不太會說話,卻胡亭長孟子房卻有些文化,笑道:
“烽燧與亭障共同守備長城,燧在前,亭在后,乃是唇齒相依,唇若亡,齒亦寒啊!來救援破虜燧,也是救吾等自己,任燧長不必如此客氣。”
任弘卻知道,雖然軍法規定亭障見到烽燧煙訊告急要進行救援,但來得速度快慢,便全憑各亭自己判斷了,所以兩亭能第一時間趕來,真是殊為難得。
眼看中部都尉的騎兵還在數里外,任弘便壓低聲音道:“破虜燧斬胡虜七人,吾等五人分五級即可,另外兩級頭顱,理當與寧邊、卻胡兩亭分之,還二位能夠收下!能逼退胡虜,也有兩亭的功勞!”
要知道,不止殺了百騎長有功,斬普通胡虜首級一級,也有五萬賞錢,就算與亭卒均分,每人也有不少了。
翟大伯有些心動,孟子房卻搖頭道:“這不妥,是破虜燧眾人拼死力戰,才讓胡虜知難而退的。吾等豈敢居功,更何況,一旦被上吏發現私相轉手首級,恐怕都要被問責,吾等已經履行了職責,若中部都尉覺得該賞,自然會賞。”
他斷然拒絕了任弘的提議:“任燧長不必說了,頭顱不敢要,你若是覺得欠吾等人情想要還上…”
孟子房大笑道:“便事后請一頓好酒好肉罷!”
“說定了,改日由我做東,宴請兩亭吏卒!”
任弘暗暗點頭,記住了此人的名字:“這位孟亭長倒是個不貪心,明事理的。”
支援的人陸續趕到,多是附近鄉、亭、燧的兵民。
任弘甚至看到,早上在北鄉集市上打過照面的樊狗屠、鄭豬屠騎著馬四處尋找胡虜蹤跡!
“二位怎么來了?”任弘過去拱手,有些驚奇。
“任燧長,果然是汝等破虜燧出事了啊。”
樊狗屠道:“吾等在二十里外的北鄉剛散了集,見到邊塞有烽煙,就騎馬過來看看。若是虜大入塞,也好回去警告鄉邑閉門御敵,若是還能守,就幫著守一守,御敵于塞外。”
鄭豬屠則笑道:“然也,說不定還能斬一兩個首級,掙點錢呢!可惜這次卻是來晚了。”
他們竟為沒跟匈奴人打照面感到遺憾。
任弘見二人披甲帶劍,儼然兩位武士,若非他們手上還沾著的油膩,誰能想到幾個時辰前,這倆人還在集市上跟買肉的人討價還價呢…
且馬背上還有兩把弩,雖然都是四石具弩,但比烽燧里的那幾把只好不差。
這不奇怪,因為漢朝普通百姓是可以持弩的,漢武帝時,針對是否應該禁止民間持弩,丞相公孫弘和光祿大夫吾丘壽王還打過一次嘴戰。
當時關東地區盜賊橫行,公孫弘認為應該禁弩,因為這種武器射程很遠,威力極大,盜賊們持有弩機,在山林據險而守,讓官兵很是頭疼。
但靠下棋上位的吾丘壽王,卻跟公孫弘唱了反調,他認為:秦始皇統一后,收天下之兵,鑄以為金人十二。可是陳勝吳廣和高皇帝,不是照樣斬木為兵,揭竿而起嗎?根子出在朝廷太過急狠的政策上,沒收弓弩,對改善民間盜賊橫行的狀況沒啥用,還會讓良家百姓失去自衛的武備。
這場辯論堪稱漢朝版的持槍之爭,最后漢武帝傾向吾丘壽王。
劉徹當然不承認是中央政令出了問題,而是考慮到民間丁壯皆習弓弩,這讓漢朝能直接征募大批弩兵弓兵,而不需要從頭訓練,是漢朝對匈作戰的大優勢。
在后世的和平年代,國內禁槍是絕對正確的!
但在烽煙頻繁的漢朝,百姓習武是好事,不能因盜賊持弩作亂,輕俠白刃斗毆而因噎廢食。
因此,漢朝良家子弟挽弓持弩,縱馬馳騁,簡直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既然有這么一大批現成的預備役,不用白不用,于是漢朝在律令里,鼓勵邊塞的百姓與吏卒一起御敵:
“能與眾兵俱追,先登陷陣斬首一級,購錢五萬!”
不只是斬首有錢,若追逐入塞胡人,將他們搶掠的牲畜奪回還給主人,還能得到其中一半作為報酬。
于是敦煌郡的青壯,尤其是在烽燧服過役練過五兵,家里有馬匹的良家子弟們。每每見到烽煙燃起,安頓好家人后,便帶著伴當加入官軍,與之一同御敵追敵,把這當成農閑賺外快的營生…
“迫近戎狄,修習戰備,高上力氣,以射獵為先,故有詩云:六郡良家子,慕義輕從軍…果然不是夸張啊。”
任弘感慨道:
“有這樣的百姓,難怪會被稱之為‘強漢’!”
同時也有所醒悟。
“我早上在集市時,還是太高看自己,也太小看他們了…”
任弘看著越來越多良家子、輕俠們縱馬抵達破虜燧,比正規軍支援還快些,正是他們和中部都尉府的騎兵一起,遠遠嚇退了匈奴人。
“不止是吾等這些長城上的守衛,在保護塞內百姓。”
“塞內的軍民,也在用另一種方式,保護著我們啊!”
更讓任弘驚喜的是,一聲馬鳴后,一匹紅色母馬慢悠悠從西邊沿著長城走過來,正是蘿卜,它閑庭信步地回到破虜燧,仿佛只是飯后放出去散了會步。
“好蘿卜,你雖然是匹年輕的小馬,卻也識途啊。”
任弘騎上了馬,而還能走得動的趙胡兒、韓敢當已經站到了長城上。
他們能看到,來自中部都尉的騎兵終于抵達了長城一線,騎士們皆著輕甲,頭上戴著小皮帽,雙腿緊緊夾著馬身,背著弓弩,橫著刀、矛,從各個隘口出塞,準備迎擊任何膽敢近塞的胡人。
但塞外匈奴人的大軍,此時已經撤得干干凈凈,只在原地留下了一堆雜亂的馬蹄印。
還有一具被剝去赤甲,斬掉頭顱后,孤零零躺在沙地上的尸體…
任弘嘆了口氣,招呼二人道:
“老韓,趙漢兒!”
“吾等一同出去。”
“將宋助吏,接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