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5章 劉皇帝的考驗又來了

  因為初歸東京,東宮的一應仆屬并未全部東遷,人手不足,整個東宮顯得有些冷清。月光皎潔,零落九天,揮灑在東宮園苑中,夜色很濃,

  很是靜謐,只有少許的宮燈,照亮著夜幕下的道路。

  已是夏時,宮苑之中樹木叢生,郁郁蔥蔥,放眼所望,盡是森森之景,

  未經細致打理,

  雜亂的草木顯示出野蠻生長的勢頭。

  過去在東京時,劉旸便經常于花苑之中踱步,如今再走,雖有耳目一新之感,但終究是熟悉的。

  兩名宮娥挑著宮燈在前引路,四名衛士護從在后,聲聲蟲鳴,叩問著心頭,朦朧的燈光映照在劉旸的臉上,可以窺探到那一抹凝思。

  顯然,這抹凝思還是因為登聞鼓案,還在為深陷漩渦的李昉考慮!

  不論如何,他是都要為李昉說話的,

  一個師生情誼,

  實則早早地便將他們綁在了一起,

  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也是不必遮掩的。

  并且,對于這個老師的品行與操守,劉旸也是相信,再加上方才的會面,李昉的一系列表現,都是很難裝出來的。

  劉旸學著觀人識人,也這么多年,早已磨煉出了一雙銳利的眼睛,對于自己的判斷,也很自信。

  劉旸,相信李昉的清白。而只要李昉是清白的,那么任何人也不能擊倒他,只是,三人成虎啊,都不用特意派人去探聽,便能想象得到,如今的東京朝野,怕是流言四起,非議不斷了。

  劉旸立場堅定,心中也早有決議,但是,如何幫李昉解決這個麻煩,

  卻也不是那么簡單。還得注意方式方法,用他這個太子的聲譽去為其背書保證,會是個辦法,卻太過直白粗糙,簡單粗暴了。

  關鍵在于,劉皇帝的態度是怎樣的,從今日發生的狀況來看,對輿情正朝著不利于李昉的方向在發展。

  而從劉皇帝的一些諭令,也看不出具體的傾向,連見面都不讓,令其回府,可以看成是心存不滿,也可以認作是一種保護,一切,都還得具體詳細的調查結果出來。

  站在相信李昉的立場,那其中,到底又出現了怎樣的疏漏,才導致如今這個局面?是意外導致?還是有人刻意構陷?如果是,又有誰能有這么大的膽量,這么大的能力,促成對李昉的中傷?

  長時間的思考,使得劉旸的表情愈顯深沉,想要破局的要點,也被他抓住了,一個武濟川,一個徐士廉。

  那個武濟川,若以李昉之眼,才學應當不錯才是,因何在劉皇帝面前應對那般糟糕,莫非是無故攪入其中,難以承壓?但同樣是士子,人家徐士廉為何能夠從容有度?

  還有,那個徐士廉,一個不名一文的小小落第士子,何以如此自負其才,又何來的膽量,竟然通過登聞鼓鳴冤叫屈,如此也就罷了,還敢直指主考,攻訐李昉取士不公?

  想到這些,哪怕是劉旸,心情也不由自主地往下沉。是有人在背后支持挑動?如果是,那會是誰?劉旸的腦海中開始浮現出幾道人影,但又迅速地搖了搖頭,仿佛能把那些念頭擺脫一般。

  “明月皎如斯,奈何風波起啊!”大概是走累了,劉旸停住腳步,抬眼望著夜空的那輪彎月,輕聲嘆道:“回去吧!”

  “是!”

  事實上,在考慮如何幫助李昉的同時,劉旸也不由地觸碰一個他不怎么愿意面對的問題:倘若,李昉真的耽于私情,取士不公,那他又當作何抉擇?

  這一點,連他自己都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或者說,心中有答案,只是深深地埋藏在心底罷了。如今的大漢太子,雖然年紀還不大,但經過那么多年的磨礪,經過劉皇帝的不斷催熟,已然是個成熟的政治人物了。

  李昉夜訪東宮的事情,在當夜便傳到了劉皇帝耳朵里,對此,劉皇帝并沒有過多的表示,只是淡淡地說了句:“他若心中無鬼,何以不自安?”

  但就在第二日,劉皇帝便下詔,讓太子牽頭負責處置此事。這一道詔令,顯然不那么尋常,畢竟,滿朝皆知劉旸與李昉之間深厚的情誼,李昉東宮一行的事也瞞不住人,考慮到這一層,那劉皇帝此詔隱藏的意味就越顯深長,值得揣測。

  于是,朝中很多關注此事的人,都把目光投到了太子身上,看太子殿下面對這樣的情況,會怎樣處置,是徇私庇佑老師,還是大義滅親,秉公執法。

  當然,抱有類似想法的人,在心底恐怕已經認定了,李昉取士用情,是屬實的事。但無論如何,當劉皇帝這道詔令下達的時候,也代表劉旸也被牽涉其中,麻煩上身了,若是處置不當,對太子而言,是會影響到聲望的。

  不管旁人如何猜測,但就劉旸個人來說,他是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壓力,當了那么多年太子,對于劉皇帝心思不說摸清,但多少是能揣測出幾分的。

  顯然,這又是一次對他的考驗了,考驗他在面對這種公私之間,如何取舍,又如何解決。這么多年,劉旸經歷得太多了。

  同樣的,劉皇帝或許都不那么在意最終的結果,只是看他如何應對選擇。如果劉皇帝能夠知道,在他諭令下達之后,一向“遲鈍”的太子,竟在短時間內做出了以上的分析與心理準備,或許,已經足夠欣慰了。

  而這道詔令也解決了劉旸的一個麻煩,就在前一夜,他還在琢磨著,如何插手過問此事,劉皇帝給了他一個正式的無可指摘的機會,調查處置的主動權也得以掌控在手中。

  不過,這也不是單純地給劉旸一個機會,讓他去幫李昉洗清嫌疑,還其公道,雖然劉旸確實抱著這樣的目的。

  事實上,這對劉旸也是有影響的,倘若理性地分析,面對這樣的麻煩,有一個比較好做的抉擇。

  那便是,不必去顧及李昉,就將此事定性,“弒”師證道,他則秉公處理,既可以把麻煩擺脫,還能賺得一個“大義滅親”的美名,若是心中不忍,還是發揮影帝級別的表演,掉幾滴眼淚,做出不忍與痛惜的姿態。

  如此,至少是能服眾的。而除此之外,哪怕他調查清楚了,就算擺明證據,表明李昉的清白,那也難免引人非議,哪怕事實就是那樣,也絕對不乏有人懷著惡意去揣測其中的私誼。

  可以說,關心則亂,當李昉病急亂投東宮之時,就已經把麻煩指向太子了。而當李昉也得知劉皇帝的詔令時,在府中也是懊悔不已。

  他在劉旸面前表示,為了自己的清名,甘愿赴死,卻是發乎真情,但若以一己之私譽,影響到了太子,那他寧愿受污名而死。

  讓劉旸去處置此事,大抵是從公私道德的角度去考驗他,這個考驗,可以說很殘酷,也很艱難,因為根本無法把握劉皇帝的評判標準。

  如果從利益出發,舍棄李昉,甚至籍此邀名,會是一個簡化案件的做法,也是一個梟雄的聰明選擇。畢竟,帝王總是無情的,這是作為承擔江山重擔的基本素質,也需要接受各種超出尋常的考驗。

  但同樣的,又能說,這不是劉皇帝從心性層面對太子的考驗呢?倘若,連師傅都能干脆舍棄,那這樣的太子,又是不是太可怕了?

  劉皇帝把太子置于一個兩難的處境,在背后默默地關注著,也期待著,就看他是猶豫成病,還是游刃有余。

  從這道詔令下達開始,所謂的“科舉弊案”,就已經不再是重點了。局外人還在研究案件的發展走向,還在猜測太子會如何行事,涉案者會得到怎樣的結局,而局中人,則已經分析起此次風波會對朝廷造成怎樣的影響了,涉及到太子,涉及到國本,何其重大!

  天才一秒:m.zhhbqg

夢想島中文    漢世祖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