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騰飛集團就能行嗎?

  當然了,這種依靠保形油箱改造成機體彈艙的想法很簡單,理論上也不難,但實際做起來卻極其復雜。

  首先保形油箱內部為了確保燃料能夠平穩有序的提供給發動機,同時保證保形油箱的結構強度,內部是分成四個小隔艙的。

  這種小隔艙裝些航空燃油到沒問題,要是配屬彈藥的話就有點兒太小了。

  畢竟作為一款戰斗轟炸,哪怕是用機體彈艙,飛一個架次,就帶兩火箭彈吧,那作戰效率就不是低,而是低到男人沉默,女人流淚。

  其次,保型油箱的內部結構簡單,除了油箱本身外,就是一個確保供油平衡的輸油系統而已,再無其他多余的東西。

  機體彈艙就不不行了,因為加掛武器,需要保形機體彈艙內部擁有連同機體火控系統的電量線路,還得具備一定的整體控制系統,最關鍵的是外側要開口,不然武器怎么亮出來?

  最后,也是最關鍵的一點,那便是材料了。

  調整了內部結構,增加了配套設備,原有的保形油箱所使用的鋁鋰合金勢必無法完成這樣的重任,必然需要一種能夠支撐起整體結構,又能控制住重量,同時將內部設備與武器載荷兼容在一起的高端材料。

  如此才能在設計軟件以及風洞試驗的加持下,勉強將這類積木組裝般的機體保形彈艙完全成型。

  所以這東西并不是提出概念就能馬上成型的簡單部件,而是需要綜合航空、材料、空氣動力學、高端制造等等諸多頂級學科的系統性工程。

  換句話說,誰的家底兒厚,底子足,經驗多,才能勉強伸手試試。

  美國的那幾個航空巨頭自不必說,f—117都已經滿天飛了,b—2都開始神出鬼沒了,f—22都快服役了,就連yf—35也已經有了原型機了,無論是家底還是經驗都是妥妥的傲視群雄,獨領風騷。

  正因為如此,這種利用進氣道保形油箱改機體彈艙的事情,在這些美國航空巨頭眼里根本就是個小玩意,根本就不是能不能做的問題,而是想不想做的事情。

  若是蘇聯還活著的話,估計還能跟美國的航空巨頭們掰掰手腕,畢竟蘇聯那些個航空設計局也不是白給的,問題是現如今集成蘇聯大部分遺產的俄國首要任務是解決餓肚子問題,其次才是怎么發展。

  如此一來,別說下一代作戰飛機了,就是能保住蘇聯時代定型的幾款機型就已經謝天謝地了,畢竟對蘇—27系列飛機來說,內部“升級潛力”還很大,用三年,修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如此操作對達瓦里氏同志還是很哈拉少的。

  俄國因為經濟問題半死不活的吃著老本,歐洲則是拿著一手好牌各種作死。

  本來歐洲幾大cp弄出臺風、陣風等先進三代機,趁熱打鐵上馬下一代作戰飛機正當其時,畢竟歐洲人對防衛自主一直耿耿于懷,拼了半個世紀,才算在幾個“風”的加持下,完成了對航空力量自主化的整合,正當乘勝追擊,說不定在下一代作戰飛機上能與美國人并駕齊驅。

  結果歐洲傳統的嘴炮藝能又開始發作,極大cp是各說各有理,各講各的道,掰扯半天,也沒掰扯出一個所以然來,于是歐洲人準備來個長期掰扯,弄個三、五、七年的也不打緊,畢竟是下一代戰斗機除了美國也只有他們歐洲有這種能力去研發,剩下有一個算一個全是一米以下的小朋友,所以晚點兒也不打緊,根本就沒人能追上來有啥好擔心的。

  結果歐洲人不擔心,美國人卻擔心了。

  要知道歐洲的幾個“風”可是在軍火、北約統一指揮、國際貿易、地緣影響力乃至信用貨幣等諸多領域對美國發起了挑戰。

  不說別的,德國主導的“臺風”戰斗機,向沙特出售的解算貨幣用的可不是美元,而是明年正式流通的歐元。

  此舉不但損害了美火商的利益,更是直接挑戰了美國金融資本的利益。

  當然,傷害最大的還是堪稱美國制造業支柱的航空巨頭們。

  而且這些美國航空巨頭們越看這幾個“風”的行事風格,越像當年的空客a300半路截胡美國民用客機市場的套路。

  當年礙于冷戰共同對抗蘇聯,加上美國國內波音、麥道、北美、洛克希德等巨頭諸侯林立,相互攻伐,這才給了空客可乘之機。

  而如今隨著冷戰結束,美國航空巨頭同樣順勢而為,開始了內部整合,波音兼并了麥道;洛克希德與馬丁愛麗塔合并,從而組成波音和洛馬兩大超級航空航天復合體。

  再加上冷戰的勝利和唯一超級大國的威勢,美國人怎么可能讓歐洲人蹦跶起來?

  歐洲人不是要“風”嘛?那就干脆讓他們“瘋”好了。

  于是一擊抽風藥就給歐洲人灌得如癡如醉。

  yf—35聯合攻擊戰斗機向歐洲盟友完全開放,向要下一代作戰飛機嗎?那就別在為沒日沒夜的辛苦而煩惱,也不用在跟資金短缺而痛疼,加入yf—35聯合攻擊戰斗機項目吧,山姆大叔用信譽保證,下一代戰斗機你值得擁有。

  消息一出,美國安排在歐洲內部的抓手,著名攪屎棍,作妖小能手英國直接放棄歐洲下一代作戰飛機談判,加入美國的yf—35聯合攻擊戰斗機項目。

  英國人這一走,等于是在歐洲下一代作戰飛機上來一個釜底抽薪,沒辦法英國雖然樣樣拉胯,但又兩項卻是冠絕歐洲,一個是航空發動機,另一個便是航空工業設計。

  別看這兩個領域不顯山不漏水,然而歐洲有了這兩個領域,任何航空工業品都不是問題,一旦失去,再好的航空工業品也休想在一個成品。

  正因為如此,英國人的離開便預示著歐洲人的下一代作戰飛機遭遇重大挫折。

  是的,只是挫折,并沒有完全gg,畢竟都是老牌工業國的集合體,底子還是有的,只要歐洲人咬咬牙,努努力,沒了英國還是有希望的。

  問題是在這個時候不少歐洲人慫了,覺得美國聯合英國根本不可戰勝,與其正面硬剛,還不如妥協跟隨,于是意大利和西班牙迅速倒戈,投向美國航空巨頭。

  這兩個國家一走,便徹底預示著歐洲下一代作戰飛機計劃胎死腹中,沒辦法,盡管意大利和西班牙比不上英法德,但兩個國家確是歐洲航空制造領域最頂級的供應商。

  西班牙的復合材料和自動鋪絲機都是不亞于美國貨的存在;意大利的大型航空龍門機床、柔性夾具等方面獨領風騷數十年,連傲視機械制造的德國設備都不得不嘆服。

  這兩個國家一扯,就預示著歐洲下一代作戰飛機的脊梁骨完全斷掉。

  俄國和歐洲都如此,騰飛集團就能行嗎?

夢想島中文    騰飛我的航空時代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