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值的殿中侍御史,聽了謝三郎的命令,都沒想著問問李老三的意見,直接轉身出了金殿,要把敲響登聞鼓的人叫進來。
這件事,有錯。
錯在忽視了天子的權威!
嚴格來講,這是越權!
滿朝文武在詭異的氣氛之中,將目光集中在天子身上。
李老三,沒說話。
滿朝文武都是大唐的精英,能夠有資格站在金殿之上,不是自己牛逼,就是自己的爹媽牛逼,這其中,自然不乏聰明之人。
當然,也包括一個特殊情況——裙帶關系牛逼的…
楊國忠!
縱然楊國忠是靠著楊貴妃的“枕頭風”吹出來的御史中丞,但也是一個當之無愧的聰明人啊。
他看著天子一言不發,就難免琢磨琢磨了。
天子為什么不說話!?
還不是因為謝三郎。
雖然是這人家謝三郎在回京之后第一次在大朝會上亮相,但是留給人的印象太深刻了,一人的威勢,就能壓迫住滿朝文武,就連天子剛剛被他懟了,也是啞口無言,楊國忠甚至都想起來一個傳言,開元二十三年在洛陽,謝三郎連續兩次炮轟金鑾殿了!如今看來,行,十八年不見,謝三郎“老而彌堅”,如今威勢更勝從前。
楊國忠琢磨著,李老三之所以不說話,估計正后悔呢,本來日子過得好好的,非把謝三郎從揚州招回來干什么!?長安武庫終歸是被引爆了,就算“大唐辦案第一能手”能把幕后黑手找出來,難道還能把那幾十萬件武備都變回來不成!?
楊國忠從宮內得到了消息,據楊貴妃說,李老三聽聞謝直進京之后,沉吟良久,一聲長嘆,說了一句話,“自此,長安多事矣…”,顯然,對謝三郎要出幺蛾子,早有預料了…
具體到今天,謝三郎雖然“越權”了,但是說到底,不過是搶在天子前面說了一句話而已,事情本身,并不大,就算李老三不樂意,開口訓斥謝三郎,又能怎樣?難道還能不讓敲鼓之人上金殿不成!?
既然這樣,與其開口,不如在別的事情上去找謝三郎的麻煩。
楊國忠想到這里,頓覺豁然開朗,他自信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摸清了李老三的想法。
那么,下一步,怎么辦?或者明確點說,他楊國忠應該怎么辦?
天子不說話,但是天子也不樂意,如果這個時候,他楊國忠站出來彈劾謝三郎一句,是不是能逼得謝三郎想天子認錯?既能掃了謝三郎的面子,又能在天子心中為自己加分…一舉兩得,好事!
一念至此,楊國忠就要出列彈劾謝三郎。
卻突然頓住!
且慢!
要不說人家楊國忠是個聰明人呢,聰明人最大的特點之一,知道什么時候該開口,也知道什么時候該閉嘴,還知道如果開口的話,用一種什么樣的方式來表達。
楊國忠突然意識到了一個問題——他自己什么水平,他自己知道,別的不說,起碼上“彈劾”這件事情上,自己這點水平,比身后那些正牌子御史差得遠了!
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一個方陣二三十個御史,難道就沒有一個想明白眼前這點事情的?
不可能!
那么,他們為什么不開口說話?
楊國忠電光火石之中就想明白了。
這些御史,不想彈劾謝三郎!
為啥!?
因為立場!
御史臺的立場!
在謝三郎進京之前,御史臺過得是什么日子,楊國忠身在御史臺,那還能不知道嗎?
那叫一個慘!
為什么這么說!?
大唐的御史,向來都有獨立的辦案權,都獨自對案件的后果負責,這個自然不用多說了,也恰恰是因為如此,御史在“彈劾”一事上,自由度向來特別大,我是御史,我發現了朝臣之中誰有問題,我就能暗中去調查,調查得差不多了,就能在金殿之上進行彈劾,在整個過程之中,跟誰都不用打招呼,我管你是官居一品還是國朝王爵,甚至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只要有錯,照樣彈劾!
大唐立國百年,御史臺的御史,就是這么過來的。
但是,現在情況不一樣了。
自從王鉷升任了御史大夫,在御史臺之中,新出臺了一個規定——以后御史彈劾,在彈劾之前,先把彈劾內容,向御史大夫報告一次,謂之“關白”,御史大夫審核通過,形成文本,上報政事堂,謂之“進狀”,政事堂審核通過,才允許彈劾!
這是啥意思!?
以后御史彈劾,不在放任自流,而是要納入管理!
具體如何管理?
增加兩道審核程序!
審核人是誰?
御史臺,王鉷審核!
政事堂,李林甫審核!
這不是扯淡嗎!?
規定一出,御史臺群情激奮!
有脾氣暴躁的,直接就問了,王鉷,我要是彈劾你這個御史大夫,怎么辦!?還得經過你的審核!?鬧呢!?
楊國忠身為御史中丞“知雜事”,當然對這件事了解頗深,現在的御史臺,除了他作壁上觀之外,其他所有御史,都和王鉷站在了對立面,雙方你來我往,相互之間爭奪的焦點,就是這條規定能不能推行下去,連來帶去,都折騰倆月了,還沒有個最后的結果呢。
不過,以楊國忠看來,御史臺的御史,輸的面大…
為啥?
因為王鉷不但是御史大夫,還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他身后,站著的,是李林甫!
李林甫,獨掌大唐相權十八年,權勢自然不用多說了,在朝堂爭斗上的經驗,更是豐富至極,別的不說,就說他當初針對御史臺的一次行動。
開元二十四年天子廢天子,監察御史周子諒上書為太子求情,惹得天子大怒,李林甫就借著這個機會,拿下周子諒之外,還在御史臺中大肆牽連,除此之外,還因為周子諒乃是當時大唐首相張九齡舉薦的人才,由此攀誣張九齡,直接把張九齡轟出了朝堂,要不是當時謝三郎命令二哥謝正攜帶萬萬貫入朝,恐怕張九齡會有性命之憂…
由此可以看出來,李林甫不但對御史臺的御史沒有什么好感,還習慣用盤外招搞朝爭。
有了王鉷這個名義上的御史臺老大,又有李林甫這個獨掌相權十八年的大唐首相支持,關白也好,進狀也好,終歸是要在御史臺推行的…
以楊國忠看來,即便那些御史折騰,不過也是甩甩脾氣而已,到了最后,還得是認命。
但是,今天大朝會之后,情況就有可能不一樣了…
因為謝三郎!
人家謝三郎回京之后第一次亮相,就借著安祿山的一封請示,上懟天子,下懟群臣,中間還沒忘了懟一懟大唐首相李林甫!
敢懟,是勇氣。
懟完了,見效果,才是能耐!
群臣不說,天子和李林甫,硬生生地被懟得無言以對,這誰能做得到!?
唯有謝三郎!
其他人暫且不說,就說那些御史臺的御史,難道還看不到希望不成!?如果有這么一位御史中丞頂在前面,關白也好,進狀也罷,哪一個能推行!?
這個時候,讓他們出面彈劾謝三郎越權?
別鬧了!
真彈劾了,不成了里外不分了嗎?
把這件事情放在楊國忠身上,他都不能出頭!
沒看見當值的殿中侍御史,聽了謝三郎的命令,想都沒想就轉身出了金殿,他難道僅僅是一時疏忽?不盡然吧?恐怕人家自己就想這樣,因為立場,他甚至希望謝三郎的“越權”越多越好,要是能夠蓋住李林甫在朝堂之上說一不二,那才痛快呢!
楊國忠想明白這一切之后,不由得松了一口氣,幸虧剛才沒腦袋一熱站出去,這要是彈劾了謝三郎,還就真不好辦了。
為啥?
因為得不償失!
彈劾謝三郎,固然能夠得到一些天子的好感,但是那又有什么用?他楊國忠,一個被“枕頭風”吹出來的御史中丞,還能缺了天子的好感?
真要是彈劾了謝直,從天子那個角度,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但是從御史臺的這些御史來說,可就把人都得罪透了!
想到這里,楊國忠不由得長出一口氣,算了,雖然他和謝直之間是深仇大恨,但是也犯不上在這一件事兩件事上跟他較勁,容后再說,總有機會…
楊國忠既然決定不親自下場之后,和“彈劾”這件事就沒有了利益關系,徹底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待朝堂,倒是又讓他看出來點新的東西來。
謝三郎“越權”。
天子懶得計較。
御史臺一言不發。
他楊國忠因為種種算計,因為身上御史中丞的職位,選擇了和御史臺站在一起,也沒有開口說話。
那其他朝臣呢?難道他們就看不出來謝三郎“越權”了?
不是!
他們聽的出來,卻說不出來,因為身份!
沒聽見王鉷和謝三郎這哥倆剛才吵什么呢?
謝直說王鉷不懂軍事,就不要對安祿山請奏調隴右兵出塞指手畫腳。
王鉷說謝直,你是御史中丞,應該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調兵還是不調兵,兵部,政事堂,天子自有計價,要是整個過程中有問題,你御史中丞愿意彈劾誰就彈劾誰,要是沒有的話,就閉嘴。
不管這哥倆誰強誰弱吧,人家兩人說得在理。
尤其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一句,更是把所有朝臣的嘴都堵上了。
你想指責人家謝三郎“越權”,你是什么身份!?是諫官嗎!?不是,閉嘴!
正字,校書郎,就算勉強算作諫官又能怎樣?不是朝堂制度出現了問題,就沒有你這種八、九官開口議政的份兒!
門下省的給事中,也勉強算作諫官,但是也不能開口,你一個給事中的職權,叫封駁權,主要是針對天子詔書的,對別人,用不著!現在天子都沒有說話,哪有給事中說話的權力!?
就連李林甫這個大唐首相,也被“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給控制住了。
大唐首相,行使的是“相權”,管得是行政事務的制定、審核、執行,監督國朝官員的權力,全部集中在御史臺,跟你政事堂的相公,一毛錢的關系都沒有。
別以為獨掌相權十八年就能在朝堂上為所欲為,別人可能會敬重你獨掌相權十八年的威勢,換了人家謝三郎,你試試!?剛才人家上懟天子,下懟朝臣,中間的摟草打兔子,不就打在你了李林甫這個大唐獨相的身上?
當時懟你的時候,也沒看你說話啊,怎么,現在倒想用你十八年獨相的威勢來說幾句?你說,人家謝三郎,能聽嗎?
所以,滿朝文武,包括大唐首相李林甫在內,在楊國忠隱晦的觀察之下,竟然一個個閉口不言,仿佛根本沒有發現謝三郎剛才的的“越權”之舉。
行,都是聰明人,起碼知道沒事不要自取其辱…
楊國忠暗自感慨一聲之后,把目光投向了王鉷,心中卻也有疑惑。
滿朝文武都沒有資格開口,他御史大夫總有資格開口吧?
御史臺集體沉默,除了他楊國忠這個中丞別有用心之外,他王鉷為啥不說話?難道他也想看到手下出現謝三郎這么一個強橫人物?他王鉷又不用考慮“關白”、“進狀”之類的立場問題,為啥也不說話?難道他王鉷還想借助謝三郎的強橫,將“關白”和“進狀”給頂回去?
楊國忠琢磨了半天,倒是有點明白了。
王鉷還是有點心虛啊…
在登聞鼓被敲響之前,正是倆人吵架的時候,王鉷告訴謝三郎“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結果登聞鼓響了,謝直先處理登聞鼓的問題去了,卻沒有第一時間回嘴跟王鉷吵架。
細節就在這里。
王鉷說謝直,謝直沒回嘴!
這是什么!?
這是人家御史大夫利用權勢警告御史中丞,結果御史中丞沒有回話,兩種解釋,一個是謝直懶得搭理他,另外一個,是王鉷把謝直說得啞口無言!
以楊國忠和王鉷多年爭斗之后,對王鉷的理解,只要謝直現在一直不說話,王鉷下朝之后,必定滿世界宣揚,謝三郎被他王鉷懟了!
到了那個時候,王鉷的威勢還不如日中天!?連謝三郎都惹不起他,誰還惹得起王鉷!?
想到這里,楊國忠已經確定王鉷為啥不說話了!
王鉷恨不得現在謝直把他完全忘了,就保持著眼前的這個態勢一直到下朝!
他生怕自己這邊一開口,引起人家謝三郎的注意,讓他再想起剛才的那句話了…
一念至此,楊國忠不由得把目光投向了謝三郎。
說到底,還是人家謝三郎硬氣,天子不敢惹,首相不敢惹,滿朝文武不敢惹,就連王鉷這個頂頭上司也不敢惹,就占了這么一點點便宜,為了保持住,竟然硬生生地一言不發…
至于提醒一下謝直,楊國忠才不想呢,他對謝直吃癟,也樂見其成,要不然怎么叫聰明人呢?
就在聰明人楊國忠胡思亂想的時候,殿中侍御史回來了,身后兩人,一人正是值守登聞鼓的監察御史高明,另外一人,卻是一個仙風道骨的道人,想必,這就是敲響登聞鼓之人了…
楊國忠看到來人之后,流轉目光,看向謝直,想看看他如何處置,卻不想,正好看到了謝三郎將目光投向了…王鉷,雙眼微瞇,嘴角輕輕翹起,如同橫刀刀尖一樣鋒利!
這個表情…
頓時嚇了楊國忠一跳!
隨即,這個聰明人馬上想到——難道,這里面,還有什么不為人知的東西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