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二百八十三章 商都詭事

  戴文忠在一旁忙介紹道:李大俠,這位就是當今圣上。李殘見他小小年紀卻不怕生,不禁微感詫異。于是回答道:陛下,臣是來保駕的。小皇帝歪著頭問道,既是保價為何又不貴?戴老師告說我是皇帝,除了我娘別人都得向我下跪。李殘忙回答是是。然后雙膝跪倒高呼道:吾皇萬歲萬萬歲。這句話一出口,隨行的文武百官才算是放了心。小皇帝點了點頭,嗯了一聲,又指著美雪說道,你呢?戴文忠解釋道:陛下,此女子乃是扶桑國秋筱宮親王,按本朝律例無需下跪,只行禮即可。小皇帝,卻忽然搖了搖頭:戴先生,可書上不是這么寫的。書上說我中華天朝上國。圣天子在朝,夷狄當三跪九叩才是。就是他們的國主來了,也理當向我磕頭,怎么區區一個親王就可以不下跪呢?戴文忠不免有些尷尬的說道:啟奏陛下,規矩已經改了。先帝在朝時為了防白虎番作亂,與扶桑、百越等國約為兄弟,其使臣按律…按律不用下跪…聽了這話小皇帝不置可否,而是嗯了一聲皺著眉頭若有所思。旁人真的很難把這幅神情和一個四歲的孩子聯系到一起。戴文忠輕聲說道,陛下外面天氣冷,又亂哄哄的,您先里坐著吧。小皇帝又問道,那我們什么時候走?我還沒到皇宮外面看過呢。臉上竟是躍躍欲試的神情。戴文忠苦笑一聲:快了陛下,咱們一會兒就走。小皇帝終于不再提問,鉆回到馬車中。李殘四下望了望,低聲對戴文忠說道:這孩子…不,是陛下如此年幼,國家又在危急存亡之際,他能擔得起這重任嗎?戴文忠嘆了口氣,先帝無子,這已經是在宗室里過繼來的了。陛下雖然年幼,但好在心地純良。我們做大臣的傾力教導,相信他能在這亂世中成長為一代明君。哦對了…他忽然一錯身:我給你介紹個人,這位就是我一直提到的佐藤良介先生。李殘閃目觀瞧,但見一個矮小的身影。此人身長不過五尺,但卻頂著一股蓬勃的精氣神,眉宇間不怒自威,讓人不敢小視。他用仍然有些生澀的漢化,向李殘問好:李君,久仰大名。我聽說你為扶桑國興利除弊,是大大的英雄。李殘道:豈敢。然后回頭對美雪說:妹子,這是你家鄉的人,你來見見。可話音未落,卻見美雪,神色驚慌,牙齒不住打顫,似乎十分懼怕這個叫佐藤良介的。李殘一愣道:你怎么了?這時只聽佐藤良介笑了笑,接話道:李君有所不知,按照福桑皇室的規矩,親王殿下見到我之后,應當立即將我處死才是。李殘不解:這又是為什么?佐藤良介嘆了口氣:唉,這要從在下的父親說起了。家父本是扶桑皇帝的閣臣,官居三品。可后來因為卷入幕府與陛下的斗爭而成為犧牲品,在下的一家人只好東渡大梁避難。這雖是陳年往事了,但當年扶桑皇帝通緝在下的詔書仍沒有失效,所以在親王殿下眼里,我應該仍是個有罪之人吧。李殘回頭問美雪:真的是這樣嗎?美雪默然點了點頭。李殘道:如今時過境遷,這位左藤兄在大梁身居高位,也算入籍了。你就全當不知道這回事兒如何?美雪仍然不打,輕輕的嗯了一聲。這時只見一名侍衛跑上來說道:啟稟。左相、右相,一切準備妥當,是否出發?戴文忠和良介對視一眼,剛想下令,卻聽美雪道:且慢,不知兩位大人準備將陛下移到何處?她此刻已恢復了平日的神色,看上去溫柔嫻靜,氣度雍容無比。說完后向李殘輕輕的一笑,似乎在告訴他不要擔心自己。李殘看得呆了,不禁沒聽清她說些什么。戴文忠答道:我們想移都到南方。江南錢糧豐富,又是魚米之鄉。那里應該有合適的地點,我想十有八九會是金陵吧。美雪卻搖了搖頭:不妥。若果真如此二位便是大梁最大的罪人。戴文忠和良介嚇了一跳,齊聲問道:親王何出此言?美雪道:如今天下大亂,已成定局。若是遷都到長江以南,中原百姓看不到朝廷抗擊匈奴的決心,勢必紛紛倒戈。到時匈奴以數十萬鐵騎兼有中原富庶的土地,踏破江南只在須臾之間。那時諸位又能躲到哪兒去呢?莫非要乘舟出海,托庇于我扶桑不成?話雖難聽,理卻不假。戴文忠臉一紅,反問道:那依您的意思又當如何呢?美雪斬釘截鐵道:一句話:北上。定都幽云,天子戍邊以彰顯其志。此舉可使天下百姓人心向背,奮力抗敵。請各位想想看大梁的人數是匈奴的十余倍,若能使百姓歸服,不怕沒有恢復河山的一天。戴文忠抹了抹額頭,沉聲道:道理是不假,可白虎番在四川虎視眈眈,若是他們與匈奴勾結到一塊,兩面夾擊我大梁,到時沒有山川大河的阻隔,只怕我軍不是他們的對手啊。美雪笑道:我敢打保票,白虎番絕不會輕舉妄動的你可知之前救過你的那位姓陸的公子是誰?他便是白虎番宗主陸恒。戴文忠大驚失色:什么?你說他…美雪點點頭:不錯。那陸恒與李君情同手足,已立下誓言絕不會攻擊我大梁。所以這一節無需擔心。況且當年隨李君抵抗匈奴的童鐵膽將軍仍率領著全國收編來的部屬,其中最精銳的就是李君當年的舊部平安軍。這幾年的時間里同將軍因為再拿不出像樣的戰功而被一貶再貶,跑到幽云去當節度使。我們去他那里剛好可以讓李君重招舊部,再造河山。不知兩位大人意下如何?戴文忠思前想后半晌,猶豫道:恐怕還是太危險了吧…當然這并不是他心中的想法,他想的是如果朝廷過分倚重某一個人或某支力量,那是相當危險的。這并不是說,戴文忠不相信李殘。李殘的人品他絕對信得過。只是它深知處于某種形式之時,即使是圣人,也會迫于無奈作出違心的選擇。不要考驗人性,這句話是戴文忠一向信奉的。看了看佐藤良介,希望能夠得到這位老朋友的支持,卻不料佐藤良介說道:親王殿下字字珠璣,在下也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了。戴文忠一愣:良介,你怎么跟我唱反調?良介道:這是我權衡利弊后的考量。江南兩道的節度使都不是朝廷舊臣,難免有異心。況且南方多蠻夷,山越人茹毛飲血,和匈奴沒什么區別。去那兒不是剛出龍潭又入虎穴嗎?我看李大俠為人忠厚,是社稷之臣。投靠別人還不如投靠他保險呢。戴文忠一時語塞,知道佐藤良介說的也的確是實情。沉默半晌后,他終于點頭道:好吧,先暫且如此。若有什么變故,咱們再做其他打算也不遲。于是他對那禁軍說道:傳令百官,不去江南了。咱們往北走,到幽云之地去。消息一出,文武百官不禁叫苦不迭。誰都知道江南富庶且安全,幽云苦寒之地,怎能和那里比?他們中有不少人根本不關心朝廷是否能收復中原,只希望找個舒服的地方過兩年安穩的日子,等匈奴人一來便開門投降罷了。這下可好,美夢通通破碎。可是比起去幽云,人們更不想在這業已支離破碎的皇都停留。誰知道匈奴人會不會去而復返?誰又知道什么時候天上會再降下一只怪獸來?只要能趕緊逃離,其實哪兒都差不多。于是這支隊伍心不甘情不愿地出發了,背后還跟著十幾萬扶老攜幼的百姓。幸虧這不是逃荒,百姓們帶的糧食還算豐足。在歷經了小半年的東躲西藏后,這只疲憊的隊伍終于到達了幽州盧龍城。節度使童鐵膽一早就得到了消息,帶著盛大的隊伍前來迎接。跟隨他一同來的還有嚴信和原平安軍的諸多將士。朋友重逢,是道不盡的喜悅。然而他們沒有太多時間,他們很快便要整軍備戰了。果然匈奴人按照,宰相病虎僧以中國治中國的計策,先后扶持了偽齊、偽韓和偽魏三個傀儡政權。他們一度曾聚集幾十萬大軍氣勢洶洶的向朝廷進攻。李殘有美雪和嚴信的輔佐,號召天下的諸節度使起兵擒王。果然不出美雪所料,百姓們見朝廷把自己放在最危險的前線,不禁深受感動。紛紛參軍以赴國難。在頑強的抵抗下,那三個政權很快便灰飛煙滅。病虎僧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提出以合議佐攻戰的策略。匈奴人一邊攻城略地,一邊用金銀財寶賄賂朝廷中的高官,以促成談判。這一招的確奏效,一開始匈奴人只靠著幾場談判,便取得了在戰場上極難得到的土地和歲貢。戴文忠敏銳的意識到也許朝廷自身的瓦解比敵人的進攻更加可怕。當李殘在戰場上廝殺時,他在朝廷里也展開了一場斗爭。他與佐藤良介設立監察院,嚴查文武百官的作風以及收入情況。對于與匈奴人過從甚密的官員,通通調離了重要的職務或直接罷官不用。至于那些公然賣國的,等待著他們的當然只有大牢。在查辦了一批這樣的人后,朝中投降的聲音小了。雖然還有人提,但也是基于理性的考慮出發,不會對時局產生不良影響。整訴了內政,戰場上的事情就變得容易起來。李殘率平安軍連戰連捷,橫掃中原。匈奴人只習慣游牧,不習慣在城中居住,更不善于守成這種作戰方式,他們的快馬彎刀失去了用武之地,到用起了漢人擅長的器械之物。而這樣,他們就差得太遠了。隨著一批又一批新式器械被發明出來,李殘的戰果也越來越大,中原地區的一大半已經被他收了回來,說話間九年已經過去了。這九年時間里,李殘的官銜兒從節度使步步高升到太尉,大將軍,加太子太保,遙領秦王,成了朝中最炙手可熱的人。他本就是秦王的兒子,按理便應繼承王爵。他被拋棄之后經過無數波折終于又達到了原先的位置,有時憑欄獨望,心中也會感慨萬千。這時不光是在朝廷上,在民間李殘的聲望也達到了頂點。他成為了抗擊匈奴的民族英雄,世紀被老百姓編成評書口口傳揚。當時在幽云任意一個茶館里,人們只要走進去坐下,就會聽見說書先生們口沫橫飛的講著不同版本的獨臂英雄傳。天下不少人只知道有李殘,卻不知道有朝廷。這一天是二月初,細碎的雪花還在人們頭頂飛舞,腳下的嫩芽卻已悄然萌發。商都城的城門轟的打開,一群重環垂耳,披發左祍的人,垂頭喪氣地站在城門口。為首之人面向外面高高舉起手中紅布包裹的盒子,高聲喝道:商都太守阿布爾古投降!在看門外旌旗飛舞,刀槍耀眼。數萬大軍齊刷刷直挺挺的站著,卻沒有一絲聲音。只能聽見風卷的旗子撲喇喇的響。一名面似鑌鐵的將軍邁大步走出,傲慢的說道:大聲點,我聽不見!阿布爾古心中尷尬萬分,但敗軍之將何以言勇?只得提高了一個調門道:太守阿布爾古愿意投降!那將軍僅走幾步沖上前來,一把奪走他手中的紅盒子,粗聲粗氣的說道:你們這群匈奴人也知道有今天嗎?想當初我和我阿娘相依為命,就是因為你們南侵,我阿娘竟被活活餓死。若不是元帥爺爺寬宏大量,我真恨不得將你們碎尸萬段以報大仇!他越說越激動,不禁怒發沖冠,一雙銅鈴似的,眼睛瞪得溜圓,牙齒咬得咯咯作響,大手緊緊的攥住了匈奴太守的衣領。那太守慌忙擺手道:將軍息怒,在下只是個文官,您母親的事兒可不是我干的!將軍大怒道:還敢狡辯!說罷提起拳頭便要砸下去。

夢想島中文    天殘地缺傳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