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
日本東京都新宿區。
明治神宮棒球場。
從下午四點開始開放進場,聚集的球迷們涌進了這座上世紀20年代啟用的球場。
明治神宮棒球場自啟用以來,經常作為大學與高中賽事的舉行球場,現在同時也是職業棒球隊東京養樂多燕子的主場。
本場為了u18代表隊舉辦的“壯行試合”,由日本學生野球協會主催,日本高等學校野球連盟和全日本大學野球連盟主管。
朝日、每日、読売、日刊スポーツ、スポーツニッポン、報知等新聞社協力。
高中代表隊vs大學代表隊。
由于開放了外野看臺,整座神宮棒球場坐進大約2萬5千名觀眾。
大學代表隊的球員也是從全國選出,不同于高中棒球比賽,大學球員打得是更專業化的大學聯盟比賽。
大學代表隊球員多數在高中時進過甲子園,一些人還和同場的高中代表隊的球員出身于同一所高中。
看著高中隊球員年輕的面孔,大學隊的球員就好像見到幾年前的自己,個個都笑得很開心。
“這場比賽要好好教一下后輩才行!”
“當年我們也是這樣過來的,大家加把勁,可不能放水!”
高中代表隊球衣上身深色,使用三壘側休息席。大學代表隊球衣以白色為主色,使用一壘側休息席。
三壘側。
高中代表隊休息席。
熱身回來后,市川悠太湊到西野哲旁邊,一直小聲地喋喋不休。
“小哲,你這個罪惡的男人。”
聲音雖然小,但足夠傳入西野哲的耳朵。
“市川前輩,你不是要先發嗎?哪有那么多力氣說個不停。”
“我就是要說,小哲你真的太可惡了。”
市川悠太壓低聲音,裝作咬牙切齒地怒斥。
一想起今天上午棒球教室活動看到的場景,他心里就平靜不下來。
高中代表隊今天除了下午到晚上的比賽,上午還安排了一個名作“棒球教室”的活動。
這個棒球教室活動,邀請了大約100位小學1年級到3年級的小孩進入神宮棒球場,與u18的球員們一起玩,培養小朋友接觸棒球的興趣。
對于剛剛接觸棒球的小孩子來說,和憧憬的甲子園球員一起玩,好像夢想實現一樣十分開心。
投球部分的練習時,一大群小男孩小女孩跑過來,雀躍地和西野哲進行傳接球。
面對小孩子拋出的諸如“甲子園到底怎么才能去啊?”“打棒球很辛苦嗎?”“我長大了也能去甲子園嗎?”的問題。
西野哲總是溫柔耐心。
“去甲子園之前也有痛苦的事情。只是,棒球是快樂的。你們能開心真是太好了,希望你們能更加喜歡棒球。”
當然,市川悠太心心念念叨擾了一下午的不是這些,而是西野哲被偷襲的場景。
那個時候,西野哲蹲下接球時,一個大概一二年級的小女孩進入趁機吧唧了一口他的側臉。
本來市川悠太看到只是驚訝而已。
沒想到的是,旁邊另一個小女孩也湊過去,吧唧了西野哲另一邊側臉。
一左一右兩邊,看到那個場景,市川悠太都驚呆了。
“小哲的魅力這么厲害?!”
面對市川悠太的追問,西野哲給出的解釋是,可能因為他陪小孩子玩時比較溫和耐心,對大人情緒感知強的小孩子感受到了。
這個回答市川悠太不滿意,堅持認定西野哲受到如此待遇的最大原因是顏值。
可是這樣一想,市川悠太就更難受了,感覺還不如接受第一個解釋。
球員們在休息席邊聊天邊準備時,場上的開場工作也快要完成。
本場比賽的直播放送配備了4人,分別是實況立本信吾,解說仁志敏久,嘉賓竹田秋利和小倉清一郎。
立本信吾看到場內開始集隊,介紹道:“高中代表隊的打線發表。”
“首先是一棒,游擊手,有著報德學園的速度之稱的小園海斗。今年甲子園出場,獲得球探高中第一游擊手的評價。”
“然后是二棒,二壘手,奈良間大己。今夏在縣大會打率超過八成,靜岡縣民愛稱安打制造機。”
本場比賽,永田裕治監督排出了最大限度發揮打擊水準的打擊順序,中心打線原封不動地是大阪桐蔭的奪冠布置。
三棒,中川卓也。
四棒,藤原恭大。
五棒,根尾昂。
考慮到上半局的進攻不一定會輪到自己,西野哲并沒有穿戴護具,拿著球棒小幅度晃動,熱身著腕部。
隨后直播鏡頭給到休息席里的西野哲。
“六棒,dh,西野哲。u18中唯一的1年生,夏天甲子園打出4支本壘打,走攻守全能的捕手,次世代最強捕手的呼聲漸高。”
本場比賽以國際賽事的標準進行。
這意味著與高中棒球王牌完投不同,先發中繼救援關門等等的投手作用都會體現出來。
一局上半,高中代表隊先攻。
大學代表隊的先發投手是田中誠也,立教大學3年級,高中時代就讀大阪桐蔭并且進入過甲子園,在高中2年級時隨隊拿到甲子園優勝。
休息席前練習時,西野哲好奇地問根尾昂。
“根尾前輩,先發的是田中前輩,來之前有打過招呼嗎?”
根尾昂笑了笑。
“有啊,田中前輩說,要親自檢驗我們幾個大阪桐蔭出身的人的水平,為西谷老師把把關。”
“當然,你這個‘平成末代怪物’,田中前輩也說要拿下來。”
“這樣。”西野哲期待起來,隨口吐槽道:“根尾前輩,原來你也會說那么中二的名詞啊。”
此時明治神宮棒球場的場內廣播響道:“一局上半,高中代表隊的進攻,上場的打者是一棒,游擊手,小園君。”
小園海斗進到打擊區時,三壘側看臺立即奏響他的應援曲。
高中代表隊今天的應援支持,來自東京都的關東第一高等學校吹奏樂部。
而大學代表隊的應援由明治大學、東京大學、立教大學、慶應義塾大學聯合應援團負責。
兩支應援團的對決,也是本場比賽的一大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