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1158章 推動時代的人

  自崇禎十四年的“太子題”出現,大明在自然科學的研究上,仿佛踏上了一艘飛剪船,在速度上遙遙領先同時代的普通船舶。

  特別是地球引力的發現,像是打開了人類認識地球的大門,諸多有識之士開始重新認知研究地球。

  每年皇宮中流傳出的“太子題”、“天子題”,以及巨額獎勵,激發著全民對科學的執著,同時,也指引了人類對地球和科學探索的方向。

  大明的科學家們,逐漸發現電的各種特質及應用。

  但是幾千年來,人們只是觀察了雷電等自然現象,并不了解電的本質,好在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聰明人。

  早在古羅馬時期,有個醫生腦洞大開,建議患有像痛風或頭疼一類病痛的病人,去觸摸電鰩,企圖依靠強力的電擊治愈患者的疾病。

  這是最早的電療思想,也是人類對電使用的最早探索。

  近一點的,就是萬歷時期,英國“電學之父”吉爾伯特撰寫了第一本闡述電和磁的科學著作《論磁石》。

  那是一本具有現代科學精神的書籍,著重于從實驗結果論述,晉王朱和墘從十二歲時便拜讀了這本大作,深受影響,對于電和磁特別有興趣。

  天武二十三年時,太子和漢王兩黨忙著爭權奪利,年僅十四歲的晉王朱和墘,本著熱愛、嚴謹的科學態度,已經開始對電與磁的現象出現進行了系統性研究。

  紫禁城中的九五飛龍殿是他的研究室,萬有引力定律發現者的牛筆先生,是他的老師,還有皇家科學院的眾多院士,都十分喜愛這位聰明的晉王殿下,不時對其擴充其他領域的知識。

  天武十六年時,皇家科學院一名伯爵將銅片和鋅片浸于食鹽水中,并接上導線,制成了第一個電池,與歷史上的伏打電堆無二,堪稱是現代電池的元祖。

  伏打電堆給予科學家一種比靜電更穩定的電源,能夠連續不斷的供給電流,大明皇室和一些主要衙門用此維持電燈照明。

  天武二十六年時,年僅十七歲的晉王朱和墘在做實驗時意外發現,電流能夠偏轉指南針的方向,演示出電流周圍會生成磁場,也就是電流的磁效應。

  隨后,朱和墘將這現象稱為“電磁現象”,又進一步做了大量實驗,研究了磁場方向與電流方向之間的關系,并做了定量描述,總結出了“晉王定律”。

  也就是二十一世紀初中物理課上學的“安培定律”,也叫做右手螺旋定則.......

  應用這理論,可以制作出來磁性超強勁于天然磁石的電磁鐵。

  之后,在皇家科學院幾名數學家的指導下,朱和墘發展出一套精致的數學理論來分析電路。

  天武二十八年時,朱和墘對皇家科學院發明的電池進行了改良,他使用稀硫酸作為電解液,解決了電池極化問題,制造出第一個不極化,能保持平衡電流的鋅銅電池。

  大多的發明,最初的用途基本都是用于軍事目的,隨后才是民用。

  這些年來,朱和墘一直在研究著使用電來傳遞訊息的可能。

  在外人看來,晉王朱和墘與喜歡木匠的天啟皇帝一樣,整日不干正事,盡瞎搞!

  可誰又看到了他的努力?他對科學的嚴謹執著?

  每每聽到那些酸儒們的流言和譏笑,朱慈烺都會感到十分痛心。

  但他又不能出來辟謠,把自己的兒子夸的多么偉大。

  因為這些發明所帶來的成果,最初都是在極小的范圍內使用,一時無法普及。

  酸儒們感受不到科技帶來的改變,只能占據禮儀道德制高點進行口水。

  朱慈烺堅信,時間能證明一切!

  老四朱和墘推動了時代的發展,他對后世的影響,甚至會超越他這個父親!

  電報的發明,不僅使得長途通訊的價格大大下降,大大縮減軍事通訊時間,就算是一般普通人亦可使用。

  隨后,朱慈烺親臨九五飛龍殿實驗室,參觀電報拍發的演示。

  晉王發明的電報并非無線電,屬于最早起的單線式,需要透過使用架在陸地上的電線進行通訊,而且傳送距離有限,更不能越過海洋。

  一踏入九五飛龍殿,朱慈烺甚至懷疑走錯地方了,此殿原為宮中放置佛龕、收藏經文的地方,皇太后、老太妃及后宮信佛的嬪妃,一般都來這燒香拜佛。

  后來太上皇和皇太后遷到玄武湖上居住,為方便燒香拜佛,佛堂轉移至島上宮殿,九五飛龍殿也就閑置了下來,朱慈烺將其賜給晉王搞實驗室。

  這一看,此殿哪里還有半分佛堂的莊重,簡直就是個與時代不符的試驗場所,里面擺放著各種工具、鐘表、機械輪盤、化學器皿、硝石、槍械等等,應有盡有。

  根據介紹,昨夜朱和墘試驗電報的地點是從九五飛龍殿到皇子居住的東五所,電線沿著西五所外的宮墻,是一條垂直的路徑,距離大概三百米。

  實驗很簡單,幾次下來都成功接受到了電信號,只是電報的傳送速率十分有限,傳不了長篇大論,必須精簡。

  而且,由于不熟練,朱和墘發一次十個字的電報,搞了將近一刻鐘,還有電碼設置和翻譯,更是麻煩耗時。

  這些都是小問題,戰爭期間,那些熟練的電報員使用摩斯碼大約能每秒鐘傳送一個字母。

  晉王朱和墘能一下子能想到參照《天武字典》的部首排列方法,挑選幾千個常用漢字編成了一部漢字電碼本,可以說是天才了。

  不過,朱慈烺作為過來人,知道電碼仍需要完善,日后用在軍事上,還需要使用密碼。

  他雖然對電報一知半解,但一些歷史事件他還是記憶深刻的。

  甲午戰爭時期,日本方面以電報截聽了李鴻章回傳給北京的電報,得知了清廷賠款求和的情資。

  “好小子,干的不錯!”

  朱慈烺再度重重拍了下晉王的肩膀,露出了老父親的笑容。

  此時朱皇帝滿心自豪,仿佛是自己發明了這個偉大的創造!

  事實證明,他以諸皇子興趣為主的皇室教育模式,是成功的!

  老二漢王朱和墿尚武,喜歡打仗了,朱慈烺將其外放征伐中亞了。

  老四晉王朱和墘崇尚科學,年紀輕輕的就跟電干上了,搞出了電報這種先進的玩意。

  老五秦王朱和坤,和他二哥一樣尚武,于軍中歷練,還沒什么成就。

  老六西王和老七東王是混血兒,常年缺乏父愛,教育上稍顯落后,興趣駁雜,不過二人也很努力的追趕父兄,沒有想過一輩子當咸魚。

  諸皇子,都是從小因興趣而激發了學習動力。

  當一個人的興趣和工作結合在一起時,那是非常可怕的。

  天武三十年五月,朱慈烺諭令禮部成立大明電報總局,并在各省各大城市設置電報局,各衙門逐漸改用電報收發發文。

  同時,朝廷批準民間使用官辦電報,只要到官辦電報局付款,便能拍發電報到遠方的另一個城市,收費按距離及電報計算。

  當另一端的電報局收到電報以后,會有專人把印好的電報派送到目的地。

  當然,朝廷衙門擁有著電報專線,與民用分開。

  按照朱慈烺的計劃,三年內,漢地諸省各城完成電報網的鋪設,五年內,漠北、西域、朝鮮半島、中南半島完成大中城市的鋪設。

  陸地電報線鋪設很簡單,難的是海底電纜,將臺灣、東瀛、南洋等海外之地與本土大陸連接起來。

  為了保證效益,朱慈烺特旨允許民間商辦電報局,官督商辦,招股集資。

  有利益,商人們才有動力,別說是到臺灣和日本的海底電纜,說不定他們能橫跨南海,甚至搞一條橫跨太平洋的越洋電纜,連接遠東地區!

夢想島中文    大明最后一個狠人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