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底搗毀了各地的塢堡,釋放塢堡里的百萬人口之后,冉閔并沒有就此偃旗息鼓,反而對于那些占山為王的草寇打起了主意。
草寇,就是山賊、強盜,這些家伙占山為王,打家劫舍,不少人都干盡了壞事。歷朝歷代的官府對于這些草寇那是深感頭疼的,但是又無可奈何,因為這些草寇都是屢禁不止,殺不完,滅不盡的!
這就好比亂世一般,亂世出英雄,但亂世也出草寇,而且更多。
在華夏古代,不管是盛世還是亂世,草寇都依然存在,就算朝廷再怎么剿滅,草寇都宛如野草一般燒不盡,滅不完的,不然也不能被冠之以“草寇”了。
當然了,這些草寇之所以不能被完全消滅,很大一部分原因,還是世道無常,老百姓們活不下去了,官府給的壓力太大了,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賦稅,逼得他們不得不“走上梁山”!
他們當草寇,很多人其實只是想混一口飯口,想要活下去,僅此而已。
冉閔很明白這一點,可是不把這些草寇消滅了,魏國就不能得到更多的人口,更多的有生力量,而且這些草寇占山為王,打家劫舍,攔路打劫的事情搞得黎庶們不勝其煩,就連過往的商人都頭疼不已,害怕不已。
所以在拆毀各地的塢堡的時候,冉閔還不忘派出軍隊去消滅各地的山賊草寇。練兵是一方面,更重要的還是為了給接下來的變法做準備!
經過冉閔這么一搗鼓,整個魏國的面貌便煥然一新了!
原本巍然屹立在中原,遍布黃河兩岸,星羅棋布的塢堡不見了,只剩下一片殘垣斷壁,一片荒蕪。
原本經常出沒在村鎮,經常出沒在狹窄的山道里打家劫舍的草寇也不見了,他們其中好多人不是被殺了,就是因為惡貫滿盈被抓進了監牢里面勞改,不過更多的草寇還是與一般都黎庶一樣,被分給了桑田,過上了自己的生活。
這么一來,均田制已經得以順利推行了,魏國全國上下的人口,真實的人口也得以被冉閔知道,并且登記造冊,廣而告之。
整個魏國的人口總戶數約為180萬戶,人口超過1300萬,其中,漢家人口只有500多萬,而諸如鮮卑、匈奴、羌等六夷的人口卻已經近800萬人!
中原的人口還有這么多,真的,已經出乎冉閔的意料了。
自晉末的八王之亂以來,戰事不斷,災人禍,百姓流離失所,不知道有多少人是死于非命的,所以在冉閔的意料之中,中原的人口能有一千萬左右而已,但沒成想居然有一千三百萬之多!
繞是如此,冉閔的心情也是很沉重的。
要知道,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由于大規模戰亂的影響,人口急劇下降,保守估計不到800萬,甚至不如春秋戰國時期。
曹操曾在《蒿里蟹中描寫簾時民間的慘狀:“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公元280年西晉統一,全國人口恢復到1600萬上下。
至4世紀初,西晉進入全盛,人口恢復至4000萬人左右。但隨后八王之亂的爆發又使得人口銳減,最低時不過1200萬左右。
可是這些人口幾乎都是漢人!
冉閔估摸著,現在南方的晉國其漢家人口應該不過三四百萬。
也就是,漢家現在的人口只有八百萬而已!
真是悲慘!
于是冉閔又找來王猛就人口的事情進行商議。
“景略,經過此番的人口普查,所得出的數據,我大魏現在的人口超過1300萬,戶數180萬,但漢家人口卻僅有五百余萬。胡人皆仇視、排斥我漢人,何以自處?”
“要知道,晉朝最盛之時人口也有近四千萬,如今寡人欲鼓勵生育,并鼓勵胡漢通婚,尤其是胡人女子嫁與漢人男子,可以給予一定的獎勵,在一些耕地和教育的問題上,寡人也想給予漢人一些優待,不知道你認為如何?”
王猛聞言,點零頭道:“這都是應該的。大王不提這些事情,過段時間鼓勵生育的事情臣也要提上議事日程的。只是大王優待漢人,很有可能會破壞胡漢之間的和諧呀。”
“寡人不在乎這些。”冉閔擺了擺手道,“漢人,是咱們的立身之本。是我大魏國的國人。似石勒、石虎當政之時,羯人為國人而其余各族人皆為六夷,眼下寡人并沒有苛責或者刻意勞役或者驅逐胡人,這已經是對于胡人法外開恩了!既然是寡人掌權,那么漢人一定要得到優待。”
既然冉閔已經決定了,王猛便不好反駁。
“大王,現在均田制推行得差不多了。臣以為興辦教育的事情可以提上日程了!”
“你有何想法?”
“請大王先斥資在鄴城建立十座官塾,觀其效果。這官塾每一處可兼容千人就讀,無論胡人漢人,只要通過測試,都可以進去就讀。而官塾之中,可傳授四書五經,君子六藝,乃至于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甚至是種植五谷,打造鐵器之類的學業都可以設立。但凡有一技之長的,都可以各得其位,各司其職。”
“好。”
王猛又道:“此外,還請大王招攬全下的私塾教師,乃至于有一技之長的鐵匠、船匠,他們都可以作為教師,進入官塾傳道解惑。而到了一定程度,大王完全可以取締私塾,在全國范圍內設置官塾,這樣一來,全下的人才不都出自魏國了嗎?”
“善!”
想了想,冉閔接著道:“寡人還想建立一座國子監,似漢武帝時設立的太學,為我大魏國之最高學府。國子監專門讓寡饒兒子,還有各個王公大臣的子嗣,以及四方杰出的人才進去就讀。不知景略以為如何?”
“這再好不過了。”王猛表示贊同。
“另外,大王開放山澤,興修水利,改進耕作,以致田疇開辟,倉庫充實的計劃也應當施行了。”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