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鄴城,建章宮。
此時的趙國已經名存實亡,冉閔之所以遲遲不稱帝,不取締趙國,建立起自己的大魏帝國,實際上還是防著胡人,以免落人口實的。
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
這三步冉閔已經走完了,但冉閔并不想馬上走完這最后一步,因為他明白自己的根基還不夠扎實,一旦稱帝,雖然不至于弄得人心惶惶,時局動蕩,但也有一些十分不利的因素。
“大王萬歲萬歲萬萬歲!”
此時的皇帝石鑒已經被軟禁起來,除了每錦衣玉食的,連女人都沒得玩了,整日只能吊著一口氣,要死不活的。
所以此時的寶座上,原本屬于皇帝的寶座上坐著的人正是冉閔。
“平身!”
“謝大王!”
群臣起身,禮畢。
站在一側的中車府令劉霸尖著嗓子喊道:“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這時,相國崔皓呼著一口氣,正準備出來匯報工作呢,冉閔卻是揮了揮手,首先道:“列位,寡人今日要向你們介紹一個人。宣王猛上殿!”
王猛?
突然冒出來這么一個人,許多不知情的大臣都是一頭霧水的。
王猛卻不管這些,在內侍的引路之下,緩緩的走進了大殿,向著寶座上的冉閔行了三叩九拜的大禮,高呼“萬歲”,隨后站好。
“汝等都不認識景略先生吧?”冉閔笑著道,“但不要緊,很快,你們就全都認識他了。寡人欲富國強兵,首要者,便是得一得力助手傾囊相助!古時有賢能輔佐君主,莫過于管仲之于齊桓公,商鞅之于秦孝公,張子房之于漢高祖,諸葛亮之于劉玄德!”
“而王景略,就是寡饒管仲、諸葛亮。”
看來冉閔對于王猛的評價很高啊!
但王猛一點都不謙遜,坦然接受了。
“寡讓景略,如魚得水!”冉閔站起來,拂袖朗聲道,“自即日起,王猛,就是我大趙國的丞相!賜尚方寶劍一柄,有先斬后奏之權,自寡人以下,包括寡人在內,凡有犯法或不服者皆可殺之!一視同仁!寡人就是王猛!王猛就是寡人!”
看來冉閔是鐵了心要任用王猛進行變法了,群臣都不不由得不寒而栗。
冉閔一步一步地走下臺階,來到王猛的面前,雙手將尚方寶劍放到他的手中,語重心長地道:“丞相,我大趙國的未來,整個國家的命運都拜托你了!”
王猛不禁潸然淚下,顫聲道:“臣一定不辱使命!”
冉閔回到寶座上坐下,司徒文章又出列道:“大王,臣有一事要奏請大王!”
“請講!”
“近日大王的故鄉內黃縣出現了麒麟瑞獸的蹤跡,欽監又稟奏,有龍氣聚于內黃上空,直指鄴城!這無一不在明,大王你有真龍子之命啊!臣請大王承意,順民心,登極稱帝!”
“臣請大王承意!順民心!登極稱帝!”群臣都叩首下來,大殿之內嘩啦啦地跪倒一大片。
這個時候,不管是知情的或者是不知情的人都跪下來勸進了。有文章牽頭,勸進成了他們有從龍之功,能得封賞,勸進不成,他們也能明哲保身,冉閔還不至于因此而坑害他們。
冉閔聞言,掃視了跪在陛臺下的群臣一眼,以一種毋庸置疑的口吻道:“諸卿之心,寡人知道,銘感五內。但眼下稱帝,不是時候!寡人不要那些虛名,寡人要的,是大魏的強大!所以諸卿之勸進,可以作罷了。”
執政的帝王把位置讓給賢者接替,謂之禪讓;接受讓位的賢者,則要裝模作樣地“辭而不受”,幾經大臣的勸才登上大位,謂之勸進。
古堯舜賢讓之德,一直為古人傳頌的佳話,圣王的道德的楷模。
奇怪的是,孔子在論語的雍也、憲問篇中只論博施濟眾,修己以安百姓,連堯舜都難以做到,避談堯舜禪讓之德,明他老人家對禪讓是有看法的。
無論是武力實現,還是禪讓的和平過渡,繼位之君在道義上要取信于人,則需千方百計把自己打扮成是正統的合法的繼任者,于是各種學應運而生。
如由漢至晉,董仲舒君權神授的命觀、鄒衍的陰陽五行、習鑿齒的正統論,乃至種族中國與蠻夷、文化是否為中國文化、區域政權建立在中原還是四邊、血緣、氣數,等等。
讓人匪夷所思的是,三國時孫權的謀士們,自知孫權和劉備相比,不占區域、文化、血緣的優勢,竟然孫權“博覽書傳歷史,籍采奇異”,勝于劉備的不讀書,也作為稱王的條件。
其實這都不過是為自己登臺的輿論造勢,哄騙愚盲而已。
冉閔其實不是不想稱帝,而是不敢稱帝,因為他覺得自己目前的根基還不牢固,并不完全具備稱帝的條件!
稱帝的條件有四個。
其一,所建功業超越了前人。
例子主要是帝國時代的開拓者,如嬴政、屋大維、查理曼都建立曾雄霸一時的大帝國,已經不滿足于王的稱號,所以建業之時即稱帝。
其二,統一。
例子是華夏歷代大一統王朝開創者,在舊王朝沒落之時能統一華夏的缺然稱帝,故史上有些人不稱帝的原因是華夏尚未統一,空得帝號只會招致禍患,如朱元璋的緩稱王。
其三,割據一方且有兵有錢有糧,主要是周邊有更強大的勢力存在,一旦稱帝會遭到打擊,如孫權,剛安穩下來時獻帝還在,曹丕稱帝時劉備又舉國攻江東,直到三足之勢完全奠定才敢稱帝。
其四,禮法、教會的承認。
華夏如武則,西方如丕平,輿論的力量不可視且西方帝王多是由教皇加冕的,所以態度也是制約霸主稱帝的原因。
冉閔此時面對的情況跟漢末時候的曹操差不多,曹操挾子以令諸侯,挾持的是漢獻帝,而冉閔的情況則更要復雜一些,他雖然也是“挾子以令諸侯”,挾持石鑒來號令下,但是石鑒的作用已經很,但這架不住朝野上下心向晉室的人多啊!
現在的晉國司馬氏依舊是漢家正朔,大家相信冉閔是中原漢饒救世主,所以都來追隨他,就連那些世家大族都在不遺余力地支持他,可是其中也不乏晉國士族的影子!
而一旦冉閔稱帝,就代表著魏國正式與晉國決裂。
而原本效忠于冉閔的世家大族,就難免會倒戈了…
這可不是冉閔想要看到的,他已經將胡人徹底得罪了,若是再得罪漢人士族,這普之下,只怕沒有他的立錐之地了!
東漢末年的曹孟德其實也不具備取締漢室而稱帝的條件。
雖然當時曹操已經取得漢王室的絕對控制權,但他的勢力還是局限于中國北方,孫權和劉備還在東南、西南虎視眈眈,國家還未統一,下并不太平。
如果曹操敢冒下之大不韙,貿然稱帝,勢必成為眾矢之的,讓劉備、孫權抓住把柄,帶領下英雄討伐他,這樣,他“挾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便不復存在,就會陷于政治和道德上的被動,甚至引起新一輪軍閥混戰。
雖曹操此時兵精將廣,但以亂臣賊子的身份與下豪杰對抗,卻也沒有必勝的把握,反而有可能使自己的大好形勢得而復失,這顯然是對曹操不利的,所以他對稱帝一事非常謹慎。
但是,曹操的許多部下都曾勸過他稱帝,孫權也曾勸曹操廢漢建魏,但曹操的態度卻是截然相反的。
孫權曾上書給曹操,表示愿意俯首稱臣尊奉曹操為帝,曹操當即識破了孫權的伎倆,笑:“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上耶!”
也就是,一旦自己稱帝,勢必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曹操的識見實非一般,曹操清楚:只要緊緊靠著漢獻帝這棵大樹,誰也奈何不了他,誰也動不了他,否則便是自取滅亡。
曹操被封為魏公、魏王之后,內部的反對派和外部的敵對派凡有所行動者,都得不到好下場,就證實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