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海淀,圓明園,芳碧叢。請大家搜索(品#書…網)看最全!的小說 咸豐逐字逐句的看完經過整理的談話記錄,仰臉沉默了一陣,這才掃了一眼正襟危坐的奕訢等人,開口道:“諸位是何看法?”
聽的咸豐開口,奕訢連忙起身在他跟前跪下,綿愉、載垣、奕枻、肅順、祥接連起身相繼跟著跪下,齊齊伸手摘下頂戴放在一旁邊,伏在地,奕訢則沉聲道:“臣弟等懇祈皇,廢除八旗制度。”
廢除八旗制度?咸豐眉頭一跳,默然半晌,才聲音低沉的道:“你們都相信易知足的攛掇?”
奕訢輕輕磕頭道:“皇,易知足或許有攛掇之意,但廢除八旗制度也同樣是勢在必行!”
咸豐冷哼了一聲,“勢在必行?”
這一聲冷哼仿佛使的房間里的氣溫都降低了幾分,這所有人都低伏著身子一動不敢動,載垣、祥更是有些后悔蹚著趟渾水。
“皇。”奕訢沉穩的道:“如今國用不足,旗人生計越發艱難,朝野下對朝廷耗費巨額錢糧恩養旗人之策早有不滿,旗人因生計艱難,對朝廷亦是漸生不滿之心。
朝廷要變法革新,推行新學,興辦工廠,修建鐵路,皆須大額投入,朝廷財政短期內難以有大的改觀,繼續維持八旗制度,只能是民怨沸騰,既是里外不討好,還不如索性廢除。
如今東北解禁,蒙古解禁,西北擴張,元又在致力于收回阿爾泰山脈以東的廣袤地區,正是廢除八旗制度的大好時機,且數百萬旗人,一年繁衍成千萬,實不宜繼續拖延。”
“皇。”奕枻接著道:“自世宗以來,八旗生計已日漸艱難,百余年下來,已成我大清頑疾,朝廷歲入有限,旗人繁衍無限,且基數越大,繁衍越快,若不乘早解決,終有崩潰之日。”
肅順則補充道:“皇,八旗兵額有定,常年維持在三十萬下,大清立國之初,尚且是五丁一額,高宗之時,已是十丁一額,如今則是十五丁一額......。”
“夠了!”咸豐陰沉著臉道,八旗生計艱難,他也不是不知,他也清楚,旗人數量繼續膨脹下去,遲早是要出問題的,但如今根本不是廢除八旗制度的時機,平復了下心情,他才緩聲道:“如今元在東南虎視眈眈,這節骨眼,朝廷豈能自亂陣腳?”
“皇。”綿愉壯著膽子道:“元若是有心倡亂,不會在大敗西夷四國聯軍之后去征伐高麗,臣竊以為,即便元有倡亂之心,也必然是有所顧忌,當前正是朝廷變法自強的大好時機。
再則,廢除八旗與革新兵制相輔相成,施行得當,既得旗人擁戴,亦得朝野下交口稱頌,利于獲取民心,利于變法自強。”
廢除八旗與革新兵制相輔相成?咸豐心里一動,確實,八旗新軍如今已是初具規模,革新兵制已是勢在必行,說起來,確實是廢除八旗制度的好機會。
見的咸豐沒吭聲,肅順估摸著是說到點子了,當即接著道:“皇,大清立國二百余年,旗人如今也確實有些不成模樣,廢除八旗制度,削除旗人特權,放開對旗人的禁制,可謂是一舉三得,既利朝廷,又利旗人,還能削除民人對朝廷的不滿,博得朝野稱頌......。”
“更為重要的是,廢除八旗,利于朝廷革新兵制。”奕訢接過話頭,順勢說道:“八旗兵制已不適應現在的戰爭,克里米亞一戰,雙方投入兵力百萬,俄國一戰傷亡五十余萬,英法傷亡也在三十萬以。
西夷四國入侵,津京一戰,元新軍半日內全殲英軍一萬余人,展示了火器的巨大殺傷力,三十萬兵額遠遠無法滿足現在戰爭所須,八旗子弟也經不起如此大的消耗!
因此,朝廷革新兵制,必須采取募兵制,以盡可能的擴大兵源,至于對軍隊的掌控,可著旗人充任高低級軍官,如此,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護旗人。即便廢除了八旗制度,廢除了旗人特權,旗人也依然是皇最忠實的奴才!”
這話著著實實的打動了咸豐,張家灣之戰,馬家口之戰,元新軍的強悍戰力著實令他震驚,一旦元倡亂,爆發大規模戰爭,傷亡絕對會高達數十萬,旗人還真是消耗不起,沉吟半晌,他才開口道:“都跪安罷。”
帶的眾人起身行禮退下,咸豐呆呆的坐著發了半天楞,這才站起身緩步踱到窗口,從窗口望去,滿園秋色,但他卻無心欣賞,滿腦子都是廢除八旗制度!
他是真不愿意觸動八旗制度,這是大清立國的根本,一直以來,旗人都是大清維護統治的柱石,即便心知肚明八旗制度遲早有維持不下去的那一天,他也不希望在自己手廢除,他實在不愿意惹這麻煩。
不過,他現在不得不慎重的考慮這個問題,不僅是因為奕訢等人的態度給予他不小的壓力,易知足的態度對他造成的壓力更大!
早在元攻占呂宋在馬尼拉建立臨時總督府時,元在呂宋公開宣揚民族平等,發式服飾風俗自由,并且先后數次公然提出和宣揚‘華民族’的概念,這次干脆徑直提出了廢除八旗制度,朝廷若是置若罔聞,元會不會在報紙公開提出并大力鼓動?
朝廷對旗人的恩養和種種特權,本來頗招非議,等到元公然聲討,再行廢除,可落了下乘,主動和被動,占據的不只是先機,而是關乎人心的得失。
平心而論,目前的情況,還確實是廢除八旗制度的一個大好機會,兵制革新,可以最大限度的傾向旗人,天津籌建一系列的軍工廠也可以優先照顧旗人,東北、蒙古、西北等地,也適合旗人遷居,只要安排的妥當,足以撫平廢除八旗給旗人帶來的失落和不滿。
另外,東南各省的駐防八旗,也可以因此名正言順的調回北方或者是西北,東南幾省的八旗如今已絲毫沒有作用,反而成為了人質一般的存在,他早打算撤回了,卻一直沒有好的借口。
這事關系太大,他也不敢輕易決斷,且緩幾日,讓奕訢等人先去試探一下宗室王公的反應,他很清楚,他的態度模棱兩可,奕訢等人肯定會四下游說。
奕訢等人確實沒閑著,不幾日,京師傳出了朝廷欲廢除八旗的風聲,并迅速引起轟動,京師內外一片熱議,旗人的反應也是分成了兩撥,一撥反對,一撥支持。
反對的自然是既得利益者,多是有官職在身,富有不愁生計的旗人,因為旗人擁有著諸多特權,政治方面,旗人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入仕做官,諸如學校、薦舉、議敘、捐納、世襲、蔭子、翻譯等。
而且涉及軍事、皇族、民族事務和錢糧軍火等重要職務的官缺均為滿、蒙獨占,漢人根本不能染指,官缺也是有專門的滿缺、漢缺之分,滿缺不能任漢人,漢缺則旗人當然可以擔任。各衙門的主官,也是旗人。
法律方面,旗人同樣有著諸多的特權,諸如‘減等’‘換刑’,免死特設條款,用鞭責、枷號取代正刑,充軍留遷,免發遣,設立專理旗民訟獄衙門等等。
另外在經濟方面和化教育方面,旗人也都擁有諸多的特權,也正是這些特權,奠定了旗人在大清高高在的特殊地位,成為大清的特權階層。
支持廢除八旗制度的旗人也不少,但大都是生活在底層,連生計也難以維持的旗人,雖然旗人有著諸多特權,但那都與他們無關,連生計都成問題,還奢談什么特權?
官場一片爭議,市井坊間同樣是一片爭議,各大小茶樓酒肆,街頭巷尾處處都在談論,尋常旗人出門見面打招呼,也都由‘今天吃了嗎?’‘今天喝了嗎’變成了‘今天聽說了嗎.....?’
睿親王府,書房。
見的肅順進來,睿親王仁壽毫不客氣的斥責道:“你這腦子里想的什么?旗人是什么?旗人是大清的支柱,沒有了旗人,咱大清還叫大清?奕訢要推行憲政,你跟著瞎起什么哄?”
肅順臉帶著笑,不待對方禮讓自顧坐下道:“王爺說的好,不過,在下問一句,沒了大清,還要旗人做什么?”
“什么意思?”仁壽一臉的狐疑,“元要造反?”
“王爺這話問的新鮮。”肅順哂笑道:“元造反,那還不是遲早的事?”
“元真要造反?”仁壽登時有些不淡定了。
“朝廷要是不變法自強,元造反那是鐵板釘釘的事,這是明擺著的事情,還用問?”肅順翻了他一眼,“唾手可得的萬里江山,元會不伸手?”
仁壽一瞪眼,“別買關子,究竟是怎么回事?”
肅順慢條斯理的摸出盒香煙,抽出一支點燃,緩聲問道:“敢問王爺,咱大清這江山,如今是靠旗人撐著的?”
仁壽一楞,反問道:“難不成還是靠漢人撐著的?”
“還真是靠漢人撐著的。”肅順道:“王爺別不服氣,沒有元,洋人不定早打進京師了,沒有元,發匪和捻匪不定也打進京師了,朝廷岌岌可危的時候,旗人在哪里?當官的忙著撈銀子,沒差事的在裝大爺,要指靠他們,咱們現在不定回東北了。”
仁壽張了張嘴,卻是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這話沒法辯駁,確實是事實,沒有元,大清現在是什么模樣還真是不好說。
肅順接著道:“既然是一群沒用的廢物,朝廷為什么還要冒著得罪漢人的風險養著他們?”
“廢除了八旗,元不造反了?”仁壽沒好氣的道:“旗人再沒用,畢竟還是我大清的奴才,忠心耿耿的奴才!”
肅順一臉不屑的道:“再忠心耿耿的廢物也是廢物!”
被連番搶白,仁壽有些惱怒,“你今兒合著是來抬杠的?”
“廢除八旗制度是從兩方面考慮的。”肅順不急不緩的說道:“一是出于革新兵制的需要,一是推行憲政改革的需要。
革新兵制,這已是刻不容緩,朝廷必須廢除八旗制度,實行募兵制,以擴大新軍規模,提高新軍戰力,預防元造反,元新軍的戰力王爺應該知曉,若是將旗人與元拼光了,咱們是想退回東北也不可能。
所以,必須廢除八旗制度,將一部分旗人遷居東北開發東北,提早預留退路,這既是朝廷保存實力之舉,也是為了避免旗人出現過大的傷亡,真要與元開戰,傷亡至少是數十萬,甚至是百萬。
推行憲政改革,也是為保咱大清江山,英吉利的君主立憲制是責任內閣制,兩個政黨輪流組建內閣,若是能夠立憲,則有極大可能籠絡元,從而徹底避免朝廷與元爆發戰爭。
不管從哪方面考慮,廢除八旗制度,都是勢在必行,王爺不妨多權衡一下,給那些個不聽話的招呼一聲。”
默然半晌,仁壽才道:“革新兵制,十多萬八旗京營不可能盡數轉為新軍,一旦宣布廢除八旗,斷絕了生計的旗人會不會作亂?”
“朝廷又不是仍下他們不管。”肅順不在意的道:“朝廷會劃撥銀子安排他們遷移東北,蒙古,高麗戰事也快結束了,聽說殺的是尸橫遍野,應該也可以遷居高麗。”
略微沉吟,仁壽才頜首道:“我說說那些個奴才,不要螳臂當車。”
見他如此表態,肅順心里暗松了口氣,他很清楚廢除八旗制度的阻力有多大,那些個有個一官半職生活富足的旗人必然會極力反對,而占據大多數的生計艱難的旗人卻未必會極力支持,他太清楚那些個旗人的德行了,死要面子活受罪,高高在習慣了,哪怕是窮的揭不開鍋,也不愿意主動放棄旗人的身份。
唯一的法子是游說旗人高層,說服他們,廢除八旗如此大事咸豐必然是要征詢這些個宗室王公的意見,只要他們不反對,支持廢除八旗,下面那些個旗人是嚎破嗓子也沒用。
本書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