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小胡子做出了入侵俄羅斯的決定。
一個冬天過去了,德國人在德俄邊境集結了166個師,總兵力430萬人,以及4.2萬門火炮,4100輛坦克,和近五千架飛機,戰爭已經迫在眉睫。
雖然俄羅斯人一直不承認,不過俄羅斯人似乎也有類似的計劃。
德國在俄德邊境囤積重兵的同時,俄羅斯人也沒閑著。
進入1941年夏季,俄羅斯在俄德邊境囤積了123個師,另外還有67個師已經接到命令,總兵力同樣達到近330萬人,近6萬門火炮,大約1.6萬輛坦克,和超過一萬架飛機。
這就能解釋,為什么大胡子對羅克和溫斯頓的提醒不屑一顧了。
在俄德邊境,德國人的兵力雖然多于俄羅斯人,不過在重型裝備上明顯落入下風。
自從歐戰爆發以來,德國人以飛機和坦克為核心兵種發起的閃電戰,給了俄羅斯人巨大的信心。
別忘了德國人是在俄羅斯人的幫助下,才開始逐漸恢復實力的。
可以說德國的空軍和裝甲部隊,正是師從于俄羅斯才得以成型。
這種情況下,俄羅斯人有理由相信,即便德國向俄羅斯發起進攻,俄羅斯軍隊也能憑借更多的飛機和坦克,將德國人揍個屁滾尿流。
讓羅克驚訝的是,希臘戰役的爆發,似乎并沒有對“巴巴羅薩計劃”起到太大的拖延作用。
影響肯定有,比如在克里特島戰役發起之前,德國人將參與希臘戰役的三個裝甲師試圖調回東線。
這個決定在克里特島戰役爆發之后被推遲,因為傘兵和空降部隊在克里特島遭到前所未有的傷亡,這三個裝甲師又被調回希臘,肯定無法參與對俄羅斯的進攻。
和崩潰的英軍相比,小胡子更擔心南部非洲軍隊在肅清了克里特島德軍之后,對巴爾干半島發起反攻。
早在去年冬天,小胡子就將5月15號定為發動“巴巴羅薩計劃”的日期。
這一日期受到希臘戰役的影響,小胡子決定將時間推遲到6月15號。
一個月的時間明顯不足以讓德軍結束希臘戰役。
英軍雖然已經徹底崩潰,南部非洲軍隊還在堅持作戰,克里特島德軍傷亡慘重,即傘兵和空降部隊之后,山地部隊也遭到慘痛損失,如果沒有裝甲部隊的加入,勝利遙遙無期。
被調回希臘的三個裝甲師,就是為克里特島準備的。
不過這并不是小胡子推遲“巴巴羅薩計劃”的真正原因。
真正原因是去年冬天超乎尋常的大雪,以及積雪融化之后到處都是泥濘荒野的糟糕天氣。
俄羅斯的交通狀況還是不錯的。
不過在德國和俄羅斯瓜分了波蘭之后,現在的俄德邊境是位于之前的波蘭境內。
波蘭的交通狀況很糟糕,缺少裝甲部隊的波蘭,在戰爭爆發之前從來沒有考慮過提升交通水平,這給德軍的進攻造成最大的障礙。
所以真正說讓德國推遲進攻時間的不是希臘戰役,而是糟糕的天氣。
當然羅克和溫斯頓肯定不承認。
“即便我們什么都沒做,我們也要裝作我們已經全力以赴的樣子,這樣我們才能占據道德制高點。”羅克直言不諱,否則羅克也無法自圓其說。
和上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全力以赴的南部非洲不同。
這一次南部非洲自從戰爭爆發以來,除了在攻擊意屬東非和十二群島的時候全力以赴之外,一直都在打醬油。
這是最符合南部非洲利益的做法。
畢竟意屬東非和十二群島打下來就是自己的,英屬北非,或者是希臘,就算南部非洲全力以赴,把德國人趕走之后還是要還給英國人或者希臘人,所以圖啥。
“難道這樣就不會引起倫敦,或者是俄羅斯人的怨言?”阿爾文還是單純,讓英國人和俄羅斯人臣服的絕不是幫助,而是實力的碾壓。
“就算因此引起聯合王國,或者是俄羅斯的抱怨,他們又能怎么樣呢?”羅克心堅如鐵,南部非洲聯盟國家,難道就心甘情愿臣服于南部非洲的領導之下嗎?不可能的好吧。
上一次南部非洲聯盟會議過程中,羅克提出了聯盟內部分工這個概念。
簡單說就是南部非洲聯盟國家提供原材料和市場,南部非洲負責提供聯盟國家所需要工業品,以及為聯盟國家提供必要的保護。
本質上這跟殖民時代英國和法國在非洲實行的統治方式沒什么區別。
加上了“內部分工”,馬上就變成聯盟國家齊心合力創造美好大非洲的和諧局面。
南部非洲聯盟國家肯定不甘于只作為南部非洲的原料產地,以及商品傾銷市場。
不過他們沒有其他選擇的余地,英國政府也希望能從剛果王國和剛果共和國,進口木材和礦產資源。
可是即便英國人給出的價格,比南部非洲企業的采購價更高,剛果王國和剛果共和國還是選擇賣給南部非洲人。
不是剛果人更高尚。
也不是南部非洲人更慷慨。
剛果人也想賺更多錢,但是不敢。
這就是南部非洲聯盟團結一心的真正原因。
放大到歐洲也一樣。
現在英國和俄羅斯還能跟南部非洲談條件。
等英國和俄羅斯的國力繼續被消耗到無以為繼的地步,南部非洲自然而然就可以獲得這個世界的領導權。
“美國人怎么辦?”阿爾文還是擔心,這個世界并不是一成不變的。
歐戰爆發之前,俄羅斯和德國的關系夠好了,幾乎好到穿一條褲子。
芬蘭戰役之后,德國人認清了俄羅斯的虛弱,雙方關系已經開始微妙的變化。
到俄羅斯對羅馬尼亞石油產地暴露野心的時候,小胡子終于下定決心解決俄羅斯人的潛在威脅。
明明軍隊毫無戰斗力,胃口還這么大。
把溫斯頓評價意大利人的話送給俄羅斯人一點也不過分:胃口奇大,卻長著滿口爛牙。
所以都是活該。
“美國人的援助難道不是有條件的嗎——哦,對了,美國人根本就沒有援助。”羅克輕笑,這個世界的美國,注定會被邊緣化。
另一個時空,盟軍是不依靠美國不行,所以美國才收獲了最豐厚的果實,成功取代英國成為民主國家的領導人。
這個時空南部非洲橫空出世,跟歐洲國家的關系,比美國跟歐洲國家的關系更好,英法有了更好的選擇,美國人被冷落很正常。
別忘了一直以來,歐洲國家對美國人態度。
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誰有會去主動討好一個由罪犯和流浪漢組成的國家呢。
“亞洲怎么辦——我們應該主動進攻。”阿爾文對亞洲還是念念不忘。
南部非洲參戰后,阿爾文重回軍中,在印度洋戰區服役。
南部非洲在歐洲就算不夠積極,閃光點還是有的,只要出手必有收獲。
在亞洲,南部非洲都不能用“不夠積極”來形容,而是毫無作為,徹底躺平。
這就讓阿爾文很不甘心。
明明印度洋艦隊和第四集團軍擁有強大實力,分分鐘可以把加入維希法國的法屬印度支那推平,羅克卻命令安琪維持防線,不許主動出擊,這讓阿爾文很失望。
“還不到時間——如果你想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收獲,就必須保持耐心。”羅克不著急,日本聯合艦隊時刻防備著印度洋艦隊的進攻,拉上美國人一起欺負日本人,才是羅克的目的。
說白了還是利益。
世界大戰如火如荼,南部非洲試圖漁翁得利,美國人也在蠢蠢欲動。
羅克現在最擔心的是南部非洲主動出擊,最后卻讓美國人撿便宜。
所以一定要把美國人拖下水。
其實也快了。
現在全世界還沒有參戰的大國,一個是俄羅斯,一個是美國。
德國進攻俄羅斯在即,美國人也別想獨善其身。
和德國即將進攻俄羅斯相比,羅克更關心的是突入大西洋,擊沉“胡德”號之后不知所蹤的“俾斯麥”號戰列艦。
1936年,德國決定建造“俾斯麥”號戰列艦。
當時英國曾要求德國將“俾斯麥”號戰列艦的排水量限制在35000噸,這個要求被小胡子以德國不是《華盛頓海軍條約》和《倫敦海軍條約》簽字國為由拒絕。
建成之后的“俾斯麥”,艦長241.55米,艦寬36米,最大吃水9.99米,標準排水量41637噸,滿載排水量50300噸,最高航速30.12節,最大續航力8500海里,艦上裝備8門380毫米主炮,12門150毫米副炮和36門機關炮,是時下各國最強大的戰列艦之一。
“俾斯麥”號戰列艦擁有世界上所有戰列艦中最強大的防護能力,同時30節的航速,使“俾斯麥”號戰列艦同樣成為全世界速度最快的戰列艦之一。
血厚,跑得又快,能得到過“俾斯麥”的追不上它,比它快的又打不過它,所以“俾斯麥”自從建成那天起,就成為皇家海軍的心腹大患。
歐戰爆發后,“俾斯麥”號一直留在波羅的海的軍港里,沒有執行任務。
作為全世界最強大的戰列艦,總是停在軍港里也不行。
地中海艦隊和塞浦路斯分艦隊聯合襲擊拉斯佩齊亞軍港之后,為了襲擊盟軍航道,迫使盟軍派出更多軍艦護航,以及平衡地中海和北非的實力,“俾斯麥”號終于主動出擊,突破皇家海軍封鎖進入大西洋,并在31號和皇家海軍的“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及“胡德”號戰列巡洋艦爆發激烈戰斗。
“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是皇家海軍最新式的戰列艦,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2號艦,滿載排水量四萬噸,1937年開工建造,兩個月前剛剛服役。
“胡德”號戰列巡洋艦1920年服役,滿載排水量4.7萬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全世界排水量最大的戰列艦。
在雙方火力配置上,“威爾士親王”號裝備了10門355毫米主炮,“胡德”號8門381毫米主炮,對“俾斯麥”的8門380毫不遜色。
戰斗結果卻讓人出乎意料。
31號下午,“威爾士親王”和“胡德”號,同“俾斯麥”號遭遇,海戰隨即爆發。
“胡德”號首先開炮,卻把和“俾斯麥”同涂裝的“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當做“俾斯麥”,選錯了目標。
“威爾士親王”準確判斷,將攻擊目標集中在“俾斯麥”號上,這就導致兩艘英國戰列艦的火力極大分散,沒能在第一時間集中給予“俾斯麥”致命打擊。
而且關鍵的是,“威爾士親王”號剛服役不久,主炮并沒有完全完成測試,還存在部分機械問題,不能發揮出全部火力。
戰斗開始之前,“威爾士親王”號的尾部炮塔就因為機械故障無法旋轉。
戰斗開始后,“威爾士親王”號又有一門火炮因為升降機故障無法開火。
所以百年海軍——
呵呵。
在這一次海戰中,德國海軍表現明顯比皇家海軍更出色。
在“俾斯麥”開火之前,“歐文親王”號的一枚203毫米炮彈擊中“胡德”號,一個高炮彈藥箱中存放的4英寸高射炮炮彈和UP火箭的部分彈藥被引爆。
火勢極大,迅速向戰艦中部蔓延,濃煙滾滾而起,數英里外都能看得到。
艦隊指揮官蘭斯洛特·霍蘭中將認為大火僅僅只會波及甲板,爆炸也只會傷及損管人員,損害很快就會得到控制,所以命令繼續作戰,沒有及時派人救火,這為“胡德”號的戰沉埋下嚴重隱患。
六點整,海戰爆發僅僅五分鐘之后,“俾斯麥”號的第五次齊射終于擊中“胡德”號主桅桿后部。
“胡德”號發生劇烈爆炸,X主炮塔被猛烈的爆炸掀到數十米高空,大量的艦體碎片甚至包括一些艦員尸體被拋向空中并散落在甲板上和四周的海中,一些艦體碎片甚至落到950米外的“威爾士親王”號上。
很短的時間內,“胡德”號就斷為兩截沉入海底,1500余名艦上乘員只有三人被救起,其中包括艦隊指揮官蘭斯洛特·霍蘭中將。
“胡德”號的沉沒讓所有人驚訝。
這時候人們才充分認識到“俾斯麥”號的戰斗力,英國戰爭部和南部非洲軍方已經對“俾斯麥”下達了必殺令,海戰可以輸,“俾斯麥”號必須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