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一百章、倒霉蛋

  受農業危機影響,歐洲各國的農民日子都不好過了。有積蓄的家庭還好,沒有積蓄的家庭就只能舉債了。

  糧食是自家種的,生活上的花銷不大,最大的一筆開銷,就是政府稅收,絕大部分地區農業稅收都不重,想辦法湊湊也就有了,實在是沒錢還可以欠著。

  部分國家還減免了稅收,或者是接受實物沖抵稅收。破產的農民只是少數,大部分人的日子還過得下去。

  如果農業危機在1873年結束,那么這只是相當于一年農產品豐收,導致價格下跌的小插曲,還動搖不了歐洲的小農經濟。

  顯然,這是不可能的。1873年開春,大家再次滿懷熱情的投入生產中。除了部分國家和地區的糧食種植面積減少外,還有很很多地區的糧食種植面積不減反升。

  這不是農民不知道糧食價格不好,種糧的收益不高,主要是祖祖輩輩都習慣了這樣的種植方式,要是不種植糧食,他們不知道該種些什么。

  奧地利算是削減糧食產能力度較大的國家,國有農業公司旗下的農場都被弗朗茨勒令停止重要糧食,統一改種經濟作物。

  如果是在十幾年前的話,光這一道行政命令,就可以讓奧地利度過農業危機。

  遺憾的是今非昔比,很多民眾都加入到了土地贖買中,這么多年下來,維也納政府手中持有的國有耕地面積已經不足全國耕地面積的3。

  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農業公司實際上也很少種植糧食,除了種植少量自己食用的口糧外,大都是種植經濟作物。

  這些經濟作物也不用外賣,農業公司本身就有加工廠,玩兒的是生產加工,一體化農業。

  不光國有農業公司,很多大貴族也是這種發展模式。在利益面前,大家的學習能力都很強。

  大家都是根據市場需求,第一時間調整種植模式,相對而言這種一體化農業,受農業危機沖擊較小。

  農業部原本計劃今年糧食生產量會下跌5.2~8.6,結果現實非常的打臉。即便是政府已經大肆宣傳,號召民眾們削減糧食種植面積,結果春耕結束的大數據告訴他們想得太美了。

  1873年春耕,奧地利糧食種植面積僅僅只下跌了1.3,這就是維也納政府微調的結果。

  數據未必準確,在這么短時間內,維也納政府還做不到全面統計,這只是抽樣調查的結果。

  弗朗茨不認為這個誤差會有多大,即便是誤差高達一倍,那也才2.6,距離預訂目標還相差一倍以上。

  奧地利都是這種結果,別的國家可想而知。不要說減產了,弗朗茨覺得他們不增加糧食種植面積,就算是政府調控力度大了。

  農業危機還會持續下去,弗朗茨是有心里準備的,這也是維也納政府計劃好的。

  利用農業危機沖擊歐洲各國的農業生產體系,推動各國的土地兼并運動,制造大量的破產農民。

  殖民部都做好了準備,計劃在未來十五年內,共計接受歐洲大陸移民一千萬,為奧地利殖民地開發提供勞動力。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德意志地區想移民的早就被忽悠走了,奧地利本土也差不多是如此。

  從巔峰時期每年移民數十萬人,到了現在奧地利本土每年產生的移民就那么四五萬,德意志聯邦每年大概還能夠提供五六千移民,歐洲其它國家地區大概會貢獻兩三萬移民。

  當然,整個歐洲大陸每年的移民不只這么點兒,問題是這些人不可能都去奧地利的殖民地,英法荷普西都在歐洲忽悠移民。還有美洲那一幫國家,也是移民的選擇。

  每年七八萬移民,要分散奧地利那兩千多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上,連一朵浪花都擊不起來。

  從這方面來說,弗朗茨忽悠德意志聯邦和普魯士開辟海外殖民地,也是在和自己搶移民。

  縱觀歐洲各國,目前最有潛力成為移民輸出大國的就剩下俄羅斯了,德意志地區的潛力已經基本上被榨干了。

  農業危機是最佳的手段,亞歷山大二世的大開荒,確實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

  但是沙皇政府解放農奴時間太短,這些人沒有來得及積累財富,就遇到了農業危機。

  在抗風險能力上,這些剛剛獲得土地的俄國農民,還欠了政府一屁股債,無疑是最低的。

  土地是新開墾的,產量相對降低;俄羅斯的自然環境又不好,很多地方只能種植一季,糧食種植成本較高;受制于交通,糧食運輸困難,很難創造經濟價值。

  初步估計,1872年的農業危機,就給俄羅斯帝國制造了數萬破產農民。這么點兒人,自然掀不起風浪,剛出來就被俄國工商業給吸收了。

  想要吸收移民,那還早著呢?只用出現了大規模破產潮,超過了俄國工業的吸收極限,才有可能大量外流。

  要不然去俄羅斯,和俄國本土資本家們搶勞動力,那不是腦殘么?人家可是地頭蛇,保管讓人重新學會做人。

  這項計劃可不包括奧地利本土。盡管隨著時代的發展,為了降低生產成本,進行土地兼并是最佳的選擇,弗朗茨也不準備在本土這么干。

  穩定壓倒一切,在“穩定”面前,別的都要往后靠。溫水煮青蛙,潛移默化的影響才是最佳選擇。直接讓農民破產增加移民,那是下下之策。

  放下了手中的資料,弗朗茨望著霍爾斯問道:“糧食減產計劃失敗,農業部準備怎么應對?”

  無法減少產出,那就只能增加消耗量了。在此之前,維也納政府就有一個發展畜牧業的計劃,目前已經初具規模。

  沒有能夠發展壯大,主要原因還是市場消費能力沒有跟上去。對比后世那種人均肉食量過百千克的數據,現在奧地利僅僅只是達到了三分之一。

  不是民眾們不愛吃肉,問題是大家收入有限,根本就吃不起肉。能夠做到面包管夠,就已經是維也納政府改革的輝煌政績。

  弗朗茨承諾的給義務教育學生加餐計劃已經實施,從農產品價格下跌后,學生們每周都增加了300克豬肉供應。

  加上550克魚肉、100克雞肉或者是鵝肉,這個攝入量已經足以滿足營養需求了。繼續增加下去,沒準奧地利就要盛產胖子了。

  人均肉食量其實也是一個謬論,通常都是被平均出來的。據弗朗茨所知,奧地利肉制品食用量最高的是水手、漁民,其次是才是資本家、貴族。

  不是說水手和漁民更有錢,主要是海上獲得肉制品相對容易,在他們手中最廉價的可能就是魚了,很多時候主食就是魚。

  沿海地區的民眾肉食量,又要比內陸地區高。以威尼斯港為例,當地的魚肉價格不足牛肉的十分之一,平民的主要肉制品就是魚。

  要是到了內陸地區,這個差價就沒有那么大了。尤其是匈牙利大草原,牛肉價格僅僅只是魚肉的五倍,民眾們的牛肉食用量相對較高。

  這個高其實非常的有限,大部分民眾還是不能敞開肚皮吃。即便是經濟最發達的維也納,人均牛肉年食用量也不超過20千克。

  不過維也納的人均肉制品食用量已經突破了85千克,在所有城市中排名前五,大大拉高了奧地利的人均水平。

  從成本上來說,其實加大捕魚量,才是增加民眾肉制品食用量,最廉價的辦法。

  很多問題不能只考慮成本,還要考慮帶來的連鎖反應。盲目增加魚肉供應量,沖垮國內的畜牧業,那不是一個笑話,而是有可能真實發生。

  原因只有一個字——窮!對絕大多數普通工人來說,便宜才是最重要的,飲食習慣又不是不能改。

  農業大臣霍爾斯:“陛下,農業部準備推廣家畜養殖,增加糧食消耗量,同時豐富農民的餐桌。”

  弗朗茨聽出了言外之意,那就是犧牲畜牧業。一旦家畜養殖量大增,畜牧業產能過剩就要出現了。

  不過農民散養的規模通常不會太大,賣不掉那就只能自己吃了。

  總得來說,就是人為增加糧食消耗量。順便把肉制品價格打下來,增加民眾們的肉食量。

  只不過這么一來,從事畜牧業養殖的農場主,就要悲劇了。利潤受到擠壓是必然的,搞不好還會賠錢。

  沒有辦法,總是有人利益會受損。和牽扯甚廣的農業相比,奧地利的畜牧業規模就要小得多,成規模的就更少了。

  這只是理論上可行,實際上的問題還有很多。沉思了片刻功夫后,弗朗茨搖了搖頭:“農業部有過深入調查么?

  據我所知,很多農民都有養殖家畜的習慣,尤其是家禽養殖的更廣。就算是進行推廣,農民舍得用糧食喂么?

  比如說養鵝,就算是不喂糧食,靠青草一樣可以養大。牛羊也差不多,如果是小規模養殖,光喂草一樣可以。

  這么一來,肉制品產量倒是增加了,可糧食消耗量卻未必能夠增加,農業部準備靠什么來完成計劃?”

  弗朗茨可不是什么好糊弄的主,前世他可是從農村出來的。小時候經濟條件不好,家里喂雞、喂牛、喂豬都沒人用糧食。

  盡管這么一來,需要投入的勞動力更多,家畜生長時間也會更長,大家還是堅持了下來。

  將心比心,這個年頭的奧地利農民經濟條件也沒有好太多,大家也才剛剛吃上飽飯沒幾年,節省糧食幾乎是一種本能。

  如果經濟條件更好一些,那么農業部的計劃估計實施起來問題不大。實在是不行,還可以用糧食來釀酒。

  歐洲啤酒、葡萄酒消耗量大,白酒消耗量小,除了俄羅斯外,絕大部分歐洲民眾對白酒興趣不高。

  要不然的話,弗朗茨早就拿糧食去釀酒了。就算是短時間內市場消耗不了,也可以長期存放下去,存放時間越長味道還越好。

  很遺憾,消耗量最大的啤酒,不適合長期存放。白酒可以存放,卻沒有客戶。俄國人也糧食過剩,人家早就自己動手制作了,根本不需要外購。

  以目前國內的消費水平,弗朗茨覺得把糧食一把火燒掉,也比大規模用來釀酒更加合算,起碼可以賠的更少一些。

  農業大臣霍爾斯傻眼了,精心準備的方案居然存在著如此大的漏洞。真要是實施了,農業危機沒有解決,畜牧業危機又要被引爆了。

  現在是帝國主義時代,解決不了危機怎么辦?最常用的辦法自然是對外轉移了。現實就這么殘酷,這年頭列強就是這個作風。

  在列強之中,奧地利是最注意吃相的。但本質上奧地利還是列強中一員,現在遇到了危機,維也納政府自然會情不自禁的想要找一個倒霉蛋來承擔損失。

夢想島中文    神圣羅馬帝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