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一百三十二章大耳賊,欲為王(五)

  “來人誒,給本皇叔沐浴更衣,出門迎接神跡!”

  “啊,真的迎接呀,那可是茅房里掏出來的!”

  “那也接!”

  小不忍則亂大謀,劉備考慮再三,雖然氣的發狂、惡心的想吐,還是硬著頭皮迎接下來,不接也不行了!

  之前種種‘神跡’,全都是群臣派人偽造的,為的是迷惑人心,為自己稱王制造輿論,如今又有‘神跡’上門了,如果自己拒之不受,豈不是自打耳光嗎?

  為了證明‘神跡’是真的,是老天爺賜下的祥瑞,別說從茅坑里掏出來了,就算是送一座茅坑過來,劉備也得咬牙接受,否則謊言一旦被揭穿,稱王之事也就完了。

  劉備也知道,這是有人設下詭計、故意的整治自己,天下間能想出這種又損、又餿、又缺德冒煙主意的,就只有一個人蕭逸!

  “頭頂生瘡,腳下流膿,一肚子壞水的小黑臉,這筆賬本皇叔記下了,早晚讓你連本帶利歸還!

  過不了幾年,你也會稱王的,到時候本皇叔派人,把石碑埋到許昌最大的糞坑中,好好的惡心你一回,這叫做一報還一報!”

  劉備對著漢中方向,一連吐了幾口口水,又在心中詛咒一番,這才稍微平衡了一些,而后帶著侍從們,心不甘、情不愿的出門迎接神跡去了。

  不過有一點,劉備猜測錯了,蕭逸日后的確稱王了,卻不是幾年之后,而是十幾年之后,那時候劉備早進了陵墓,也就沒有報仇的機會了!

  聚豪杰、勤治國,練兵馬、拓版圖,收人心、緩稱王這是蕭逸制定的,奪取天下的大略方針,尤其最后一項,越緩越穩、越穩越好!

  “呼吁!備有何德何能,竟蒙天賜神跡,唯有誠心祭祀,以求順天應人!”

  川主廟大門口,劉備強忍著惡心,裝出喜不勝收的樣子,向兩塊糞堆里掏出的‘神跡’跪拜行禮,‘激動’的淚水都出來了,用袖子頻頻的捂著臉…真臭啊!

  令人把兩塊石碑清洗干凈,而后抬到大殿之中,與以前送來的神跡并列,一起接受香火供奉,又重賞了送神跡的農夫、民婦們,還管了一頓美餐,這才把他們打發走了。

  緊接著,劉備回到后堂,讓人幫著沐浴更衣,一連用熱水洗了七八遍,皮膚都搓成赤紅色了,還是感覺有一股子惡臭味纏繞心頭,揮之不去,惡心的一連幾天沒胃口,人也消瘦了好幾斤!

  同時傳令:“今后再有神跡,地方官員自行處置,無需上報!”

  劉備真是害怕了,這次是茅坑神跡,下次會不會是青樓神跡、豬圈神跡…,小黑臉一肚子壞水,什么招數都用的出來,咱惹不起,總躲得起吧!

  另外嗎,劉備原想著救濟災民、穩住巴蜀的局勢,再把糜夫人、阿斗接到成都之后,再舉行稱王儀式!

  可是眼前的局勢,讓他改變主意了,決定盡快稱王:

  一是真怕了蕭逸,再出什么損招、歪招,把稱王之事給攪黃了。

  二是各處戰事不利,劉備必須盡快稱王、盡快出兵,來一個先下手為強!

  荊州方面,孔明、關羽的兵馬進攻受挫,遲遲拿不下襄陽城、宛城,誘敵之計、招降之計也都失敗了,如今是一籌莫展!

  說來也奇怪,郝昭是蕭逸的二弟子,死守宛城理所當然,文聘、蔡瑁、張允都是荊州降將,為何也死守襄陽城呢?

  尤其是后面兩位,有名的見利忘義、貪生怕死之徒,這次竟然披堅執銳,在戰場上死戰不退,還斬殺了來勸降的使者,懸人頭于城門上,以示誓死不降之心!

  有人詢問蔡瑁、張允:‘為何如此悍勇,竟把生死置之度外?’

  二人答曰:‘吾等雖然畏死,更畏大司馬露齒一笑也!’

  洋巴道方面,劉封指揮不利,慘敗于黃忠父子手中,兩萬人馬折損大半,殘部退回江州城了。

  幸好魏延、霍峻連戰連捷,拿下了漢中重鎮西城,兵鋒威脅到了洋巴道北口,迫使黃忠父子回兵救援,雙方正在浴血廝殺,互有勝敗!

  不過魏延、霍峻只有兩萬人馬,又是孤軍深入敵后,得不到任何援助,只怕時間長了支撐不住!

  米倉道方面,張飛粗中有細,竟然用計降伏了老將嚴顏,如今雙方合兵一處,試圖攻入漢中郡境內,與魏、霍的兵馬匯合,結果被高順的陷陣營死死擋住了,寸步不得挺進!

  至于金牛道方面,家眷們平安到達之后,張任、黃權立刻改旗易幟,正式歸順了曹營集團,蕭逸更是親臨劍門關,有大舉出兵南下之意,綿陽、德陽的守軍一日三驚,不斷的請求支援!

  先下手為強,后下手遭殃,劉備、龐統商議之后,決定盡快稱王,以鼓舞全軍士氣,北上與蕭逸一決雌雄,無論如何也要奪取劍門關、金牛道,封住巴蜀的北大門!

  不過在稱王之前,還有一件大事要決定,就是劉備的稱號,天生萬物,皆有名號,何況是一位王者,自然要有個好稱呼了!

  往小了說,名聲響亮,朗朗上口,喊出去倍兒有面子!

  往大了說,這關系到吉兇禍福、國運長短,自然不能馬虎對待了。

  比如曹操自稱魏王,其實大有深意的,西、東兩漢以來,一直流傳著天命讖語:‘代漢者,當涂高也!’

  有高人解釋說:涂高者,魏也;象魏者,兩觀闕是也。當道而高大者魏,魏當代漢!

  另外嗎,大漢得火運而興,木生火、火生土,古魏國居天下中,正得土運之氣,故而魏必代漢也!

  于是劉備大聚文武,認真商議一下,用什么稱號最合適,沒想一番商議下來,竟出現好幾種意見:

  蔣琬、董允、費等人認為,劉備霸業起于荊襄,理應稱‘荊王’,或者‘楚王’,而且王國建立以后,最好定都于江陵城,那里人口眾多、物產豐富,又有長江天險可依靠,最合適作為都城了!

  吳懿、吳蘭、李恢等人則認為,劉備在蜀郡稱王,理應自稱‘蜀王’,或者‘巴蜀王’,成都如今殘破不堪,可以暫時定都江州城,待到成都城修復之后,再把都城遷移回來,而且巴蜀有山川之險,安全上更勝荊州許多!

  “楚乃春秋大國,幅員數千里,帶甲百余萬,主公自稱楚王,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此言未必吧,楚國雖是強國,終究為秦人所滅,遠不如蜀國更吉利,必能國運長久!”

  “楚為秦所滅,蜀國又滅于誰手,主公不如稱秦王算了。”

  “暴秦滅,大漢興,主公身為大漢宗親,豈能自稱秦王?”

  “諸位稍安勿躁,其實稱中山王也不錯!”

  “閉嘴!”

  雙方各不相讓,爭論的極為激烈,而且越扯越遠,把先秦兩漢、三皇五帝都扯出來了,可誰也沒說服誰,還差一點動起來了!

  明眼人看的清楚,雙方看似辯論國號,其實另有深意,凡是建議劉備稱楚王的,都是荊襄籍官員;而建議稱蜀王者,都是巴蜀籍官員,而都城在誰的家鄉,誰就是地頭蛇了,強龍也得讓上三分!

  爭名為假,奪利是真,而通過這件事情,也暴露出劉備集團一個大問題,荊、益相爭,內部不和,而內部有矛盾的集團,距離失敗也就不遠了。

  與此同時,有官員提出第三種建議,劉備乃中山靖王以后,最好是繼承祖業,仍以‘中山王’為號,也算是名正言順,有法可尋!

  楚王、蜀王、中山王,三個王號擺在了劉備面前,究竟選那一個好呢?

  “諸位不必爭論,此事容本皇叔思之,必有一個決斷的!”

  “主公英明,必有高見!”

  劉備揮揮手,制止了群臣的爭吵,又閉目沉思了一會兒,終于做出了決斷…三個全都不能用,原因則比較復雜了:

  歷史上,中山靖王劉勝有名好色,共有一百多個兒子,數十個女兒,后代更是不計其數,而且開枝散葉、分布四方,根本沒有譜系可查的!

  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后,其實是扯虎皮、做大旗,要一個漢室宗親的名分,獲得有利的政治地位,至于是不是劉勝后代,恐怕劉備自己也不清楚!

  稱王建國之后,是要追謚列祖列宗的,也要修訂家族譜系,如果追來追去,沒追到中山王劉勝的身上,豈不讓天下人恥笑嗎?

  另外嗎,中山郡位于冀州北部,恰好是魏國的領土,劉備自稱中山王,豈不變成了曹魏臣民,故而這個稱號不可取!

  蜀王、楚王也不行,地域性太強了,劉備雄心壯志,要的是一統天下,豈能偏安一隅呢?

  而且荊襄、巴蜀兩地官員相爭,無論聽了那一方的,都會得罪另一方,進而加劇集團內部分裂,這也是劉備不想看到的!

  因此思來想去,劉備力排眾議,自己想了個稱號漢中王!

  一則,劉備盡得益州諸郡,唯有漢中郡在曹軍手中,以此作為自己的稱號,就是要告訴天下人,自己一定打敗曹軍,奪取漢中之地!

  二則,當年項羽分封天下,封劉邦為漢王,后又自稱漢帝,開創了大漢四百年江山!

  劉備本想自稱漢王,又有僭越之嫌,于是改稱漢中王,以證明自己是高祖子孫、漢室正統!

  至于都城嗎,等戰事結束再商議吧,如果打贏這一仗,南鄭、長安、許昌隨意挑選,如果打輸了嗎…國家都不存在了,還選國都何用?

  “主公乃大漢皇叔、帝室貴胄,稱漢中王最合適不過了!”

  “臣等參拜漢中王千歲、千歲、千千歲!”

  “呵呵,諸位卿家免禮、平身!”

  劉備做出決定了,誰還敢再反對呢,群臣紛紛表示贊成,這個稱號起的好、起的妙、起的呱呱叫!

  有一些臉皮厚的,還提前跪地行禮、口呼千歲,而劉備的臉皮更厚,也就坦然端坐受禮,儼然以王者自居了!

  又找來一些精通歷法、堪輿的官員,測算黃道吉日,尋找風水寶地!

  最后做出決定,定于建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在成都西部四十里龍泉山云頂峰上,祭祀天地,建國稱王!

  而在稱王的前五天,為了拉攏巴蜀士族,劉備舉行了隆重婚禮,迎娶吳氏女為平妻,稱之吳夫人,或者莧夫人!

  又做新郎、又要稱王,昔日的織席販履小兒,算是走上了人生巔峰!

  不過有句老話說的好:巔峰過后,也就是下坡路了!

夢想島中文    大魏能臣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