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房堂屋里熱鬧得不行,男人女人,老人小孩,不僅老楊頭和譚氏在,就連老孫頭他們都過來湊熱鬧了。
老孫頭大聲問老楊頭:“這樣好的日子,咋不見老五回來?”
屋里聲音太大太嘈雜,老楊頭也同樣扯著大嗓門告訴老孫頭:“聽他們說,老五在路上,天黑前能到家!”
老孫頭點頭:“那就好,明后日是他小外孫的滿月酒,他這個嘎公肯定不能缺席!”
老楊頭笑著說‘是是是!’
鮑素云跟一群婦人說了會兒話,婦人們湊在一塊兒說的做多的話題無非就是綿綿生孩子的事兒,以及孩子養的好。
劉氏的嗓門最大,簡直就是喧賓奪主:“不止孩子養的好,白白胖胖的大胖小子,就連綿綿自個這月子也坐的好啊,那臉上明顯著肉了!”
“我可是看著綿綿長大的,甭管咋樣的好飯菜,就沒見過她長肉。”
“你們瞧瞧,這月子出來,雙下巴都有辣,腰身嘛…”
劉氏一雙眼睛很毒辣,在綿綿身上來回打量,直把綿綿打量得臉都紅了。
劉氏說:“腰身也好像粗壯了些,像個正兒八經的婦道人家了。”
綿綿好尷尬呀!
鮑素云坐在綿綿身旁,懷里還抱著孩子,聽到劉氏的話也跟著一塊兒打量綿綿。
確實,閨女確實是長了點肉,看起來不像以前那般弱不禁風了。
真好!
孫氏說:“這月子肯定過的好啊,先前你們沒聽五弟妹說么?一天一只雞,三天一對鴿子。”
“鯽魚,豬蹄兒,豆腐,雞蛋,牛肉,大蝦,變著花樣的吃,大人孩子肯定長得好啊!”
劉氏滿臉的羨慕,原來坐月子能吃到這么多好東西啊,她也好想再努把力生一個…
可轉念一想,且不說自己這把年紀了還能不能生得出來,就算生出來了,也沒人給自己伺候月子啊,哎,同為女人卻不同命啊!
一直被鮑素云抱在懷里的小嬰兒突然打了個呵欠。
綿綿看到了,說:“娘,孩子許是困了,要不我帶他回屋去睡一會吧?”
鮑素云說:“也好,你自己也睡一會兒。”
綿綿接過孩子,站起身,蔣桂玲過來了,“我送你們母子回屋,待會我再去灶房燒飯。”
很快,綿綿和孩子就被蔣桂玲送回了后院休息,其他人也都識趣的沒有跟過去。
為啥呢?
大家都是過來人,孩子固然困了,但是這么小的孩子睡前之前,肯定得有一些保留節目的。
而那些保留節目,外人,是不方便在現場的。
因為綿綿和三丫頭她們都屬于那種年輕,靦腆,羞澀的少婦,初為人母。
而不像村子里那些坐在楓樹底下,塘壩邊上,田埂地頭,那些生養了五六個孩子的村婦那般…
那些村婦可是一點兒顧忌都沒有的,甭管人多人少,直接擼起衣裳就喂。
甚至有些時候抱著娃湊到人多的地方聽八卦,為了防止孩子鬧騰,還會特意給孩子喂,一直把孩子給喂睡著。
綿綿母子回了后院歇息,鮑素云則準備去灶房燒飯,孫氏拉著劉氏一塊兒:“我們幫你。”
趙柳兒和曹八妹她們過來,“三嬸,四嬸,五嬸,有我們這些晚輩在,哪里用得著你們受累呀?你們坐著嗑瓜子拉家常吧,灶房那塊交給我們和桂玲!”
劉氏第一個表態,一手一個重新將孫氏和鮑素云給拽坐回來。
“對對對,如今是她們年輕媳婦兒的天下啦,咱這些老的,早該將鍋鏟柄大權交出來!”
大家伙兒都樂了。
劉氏這是自己懶,偏生還要給自己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呢。
但大家看破不說破,還是好親戚嘛!
很快,蔣桂玲就風風火火的趕回來了,然后帶著曹八妹,趙柳兒這兩個堂嫂子一塊兒去了灶房燒晌午飯。
堂屋里,新女婿夜一端端正正坐在桌邊,接受者老楊頭,楊華忠,楊永智他們的聊天詢問,雖然是板板正正的回答,有啥說啥,沒有半點多余的廢話,但大家伙兒都很滿意。
因為夜一這個女婿,比駱風棠這個女婿還要寡言少語。
一個人一種性格,男人嘛,話少點就少點,只要跟老楊家的閨女們好好過日子,有擔當就成!
在老楊家,其實不太時興那種油嘴滑舌的男人。
楊華明和楊永青是兩個例外,所以經常被老楊頭還有譚氏捏在手里數落,告戒他們要學學楊華忠和楊永進他們那般沉穩。
灶房那邊,雖然是年輕孫媳婦兒們的主場,但是孫氏她們這些二代的媳婦們還是會忍不住過去看看,偶爾打個下手。
劉氏也一會兒就過去轉一圈,為啥呢?主要是為了提前看看晌午都有些啥好菜。
所以堂屋里的女性,只剩下譚氏一個。
那些小孩子不能算的,她們都在外面院子里玩耍。
至于楊若晴?
她和王翠蓮兩個既不能安逸的坐在堂屋,更不能去灶房轉悠看啥菜。
因為團團圓圓追逐著那些小哥哥小姐姐的步伐,也在前屋后院的轉悠,所以她們婆媳也得跟在后頭。
“大媽,你要是累了就去堂屋坐一會兒,我一個人可以盯著他們倆的。”楊若晴說。
但心里清楚,那真的會很吃力呀!
兩個小家伙是越來越調皮了,都進入了活潑好動的年紀,那精力可真是源源不斷啊,別說她們婆媳了,就算是一頭牛都得被拖得氣喘吁吁。
這不,王翠蓮就已經累得喘粗氣了。
不時的還會捶幾下腰和腿。
楊若晴知道她肯定是累了,所以,又關照她:“大媽,說真的,你去歇一會吧,別太累了!”
王翠蓮笑著搖搖頭:“沒事兒,我扛得住,這會子多走走也好,待會還能多吃一碗飯呢!”
楊若晴自然知道大媽這是在調侃,但是大媽的態度也擺在那里,所以楊若晴便沒有再勸。
待會晌午,自己估計也會多吃一碗飯,這消耗真是太大啦!
堂屋里。
譚氏坐在那里,隨著時間的一點點推移,譚氏不時的四下張望,漸漸的有些坐立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