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片需要先用篝火烘烤、晾曬后,才能燒制。
整個過程,至少需要兩天。
為了加快工程進度,林楓往火堆里添了好多木柴,先將篝火弄大。
隨后,他站在身,在火堆周圍插了整二十根木條,把瓦坯全部斜靠在上面。
“烘烤泥坯時,千萬別離得太近,距離要適中,太近的話,很容易烤裂。”
直播間中,觀眾們看著圍了一圈的瓦片,突發奇想起來。
“妖孽,汝可識得此陣?”
“混元求雨陣,破!”
“我預計,下次直播,楓爺絕壁要徒手造高鐵了!”
歇了一會兒后,開始著手制作第二批。
在有了經驗和熟練度后,林楓制瓦的速度自然也就越來越快。
畫面中,他手起泥落,看起來宛如一個從業多年的泥瓦匠!
印坯,打孔,取模,一套流程下來,也就五六分鐘,而且做得相當完美。
整個一上午,三批瓦片,共計55片,全部完工,但最終只烘干了42片。
此外,還有兩片瓦,因為在烘烤的過程中裂開了,不能入窯。
下午。
林楓為這些瓦片,搭了個簡單的茅草棚子,用于存放和晾曬。
草棚為兩層。
下面可以放柴火,上面可以放瓦片,一舉兩得。
“一上午,做了55片瓦,說實話,有點累,想睡一覺緩緩。”
坐在城墻上,他遠眺天際,呢喃自語,“但很可惜,時不待我,還是不能松懈。”
“下午的工作,是砌窯。如果還有時間的話,就再做些小東西。我的竹筒已經舊得不成樣子了,是時候更新換代了。”
說完,從城墻處跳下,回到茅屋里吃了點東西,而后他便再次來到火堆旁,將最后一批瓦收進棚子。
“窯爐就是燒制陶器的穴窯,咱們國家是世界上使用窯爐生產土陶制品最早的國家,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經存在原始窯爐了。”
“窯爐用處多多,不僅可以燒制瓦片,還能燒制陶罐、陶碗,這項古老的器皿技術,是華夏在世界上獨有的文化標簽。”
“在燒制瓦片前,我準備試著燒一套土陶器皿來練練手,看看效果!”
直播間內的觀眾們聽到這里,頓時一愣:
“a牛逼!”
“尼瑪,這是要自制鍋碗瓢盆的節奏啊,媽媽,我又得跪下玩手機了!”
“爽啊,好過癮!”
“地球OL高端玩家!”
林楓笑了笑,沒有說話,而是踱步到篝火邊,坐了下來,取了一大團泥土,摔在了石板上。
而后,他壓平泥團,將其歸置成一個直徑約40公分,厚約7公分的圓形泥餅。
緊接著,雙手食指交替而動,在上面戳了好多蜂窩孔。
“各位,我現在做的是土窯的爐頭,也叫爐柵,是放在窯底的。燒制的時候,火焰會從這些蜂窩孔里噴出,讓溫度更為集中。”
“千萬別小看這個爐柵,它可以讓窯內的溫度,瞬間提升數倍,巔峰時,足可以達到七八百度!”
話落,林楓將做好的圓餅爐頭,在鏡頭下展示了一番。
“武器大師,是你嗎?”
“不,我是易大師!”
“我擦,兄弟們,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
“我也想去東北玩泥巴!”
“萬人型泥制飛雞杯,你值得擁有!”
“擦,樓上6666”
晾曬爐頭的時間,林楓拿起一根木棍,在營地邊,靠近樹林的地方選了處土質疏松、容易挖掘的空地,準備做一個“井”字形的爐道。
井字形爐道有四個面,每個面都有兩道土溝,可以用來添加柴火。
爐道交叉的地方,為中空的。
林楓在其周圍擺了四塊石塊兒,砌上黏土,支撐起爐柵。
“如果嫌麻煩,做單爐道也是可以的,就是效率不高,升溫慢,不如多爐道來得快。”
放置好爐頭,他又拿起一大團提前備好的黏土,圍著爐頭砌了一圈,打好窯底。
之后,只要沿著窯底,一圈一圈向上砌就可以了。
層層遞進,就像累煙囪一樣。
半個小時后,一個圓柱形的簡易土窯便出現在了觀眾們面前!
土窯的直徑,大約有半米,高為八十公分。
窯壁則足足有半個手掌那么寬。
底部的爐柵,差不多有20個孔,完全夠用了。
別說燒瓦燒陶,就是燒制羅馬磚,也是可以勝任的。
“666,有點意思!”
“光天化日之下,主播竟然敢大肆造謠?”
“樓上的,就你戲多!”
“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窯子?我喜歡…”
歇了十分鐘,林楓吃了些東西,等到土窯晾曬得差不多了,他便取來火種,點燃爐道中提前放置好的柴火。
下一秒,隨著火勢越來越大,焰火從蜂窩孔中噴出,越燒越旺。
“新搭建的窯爐,要燒一會兒。趁著這個時間,我準備做些陶器,然后先燒一爐,看看土質怎么樣,之后再燒瓦,這樣的話,能保險一點,就算陶器燒壞了也不要緊,可以拿來當熟料。”
話落,他在爐道內又添了一些柴火,轉身來到工作臺處,取出一大團黏土,拍在石板上,開始揉捏起來。
“陶器的形制,多種多樣,有炊具,飲食具,儲盛器等等。”
“我準備做一些陶罐陶碗,用來裝水和烹飪食物,砍竹筒實在是吃力不討好,而且消耗太快。”
“普通的竹筒,至多燒個三四次,就會開裂,但陶器卻不一樣,它可以長期使用。”
說話間的工夫,石板上的泥團,已經被林楓捏出來一個圓盤形的底座。
四周筑有寬沿。
緊接著,他搓了一條泥巴,將其圍在底座的寬沿上,剛好一整圈。
“陶罐,與窯爐的做形步驟是一樣的,都是這樣一圈一圈地向上繞,一點點地圍成圓柱形。”
“這樣做,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證,陶罐形制均勻。不僅造型美觀,還非常適合燒制,不易開裂。”
“相反,如果不這么做的話,完全靠著自己的感覺走,一是費時費力,二是燒制的時候,會因為表面受熱不均,發生炸窯。”
言罷,林楓又扣下一小團黏土,搓成條狀,圍在底座上。
他每粘完一條,便從蛤殼中蘸些水,讓泥條與陶罐表面更均勻,從而加速土陶硬化。
如此反復,依次向上。
不多時,一個圓柱形的陶罐,便出現在了大家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