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七百一十九章 應州春至

夢想島中文    大宋超級學霸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春來春去,落花匆匆,轉眼到了四月上旬。

  大宋再改年號為熙和,暗含全家團圓之意,期待收復云州,使幽云十六州全部回歸大宋。

  云州就是大同府,遼國改為西京,是遼國西部重鎮,事實上,遼國并沒有放棄西京的想法。

  盡管遼國財政短缺,募兵困難,但遼國還是以強壓的方式從東京道的桓州、正州、淥州、定州以及宣州的熟女中征召了三萬軍隊,放置在大同府,增加大同府的防御,使大同府的遼軍兵力從兩萬人增加到五萬人。

  這天上午,一支騎兵沿著一片森林邊緣疾奔,騎兵隊約五十人,是一支典型的宋軍斥候隊,經過幾年的戰爭,宋軍的戰馬大大增加,全軍戰馬配備已達四十萬匹之多,基本上一半以上的士兵都配備了戰馬,雖然很多士兵并非騎兵,但配備了戰馬后,軍隊的機動性便迅速增強。

  比如十萬西軍從陜西路調到河北路,僅僅用了十天時間,就是十萬大軍人人配備了戰馬。

  目前宋軍在大同府南面的應州部署了八萬五千軍隊,由老將楊文廣統率,這五十名騎兵斥候便從應州出發,一路北上大同府,探查敵軍的情報。

  宋軍的斥候有兩種,一種是臥底斥候,潛入城內,用各種身份掩護來探查情報,另一種便是外圍斥候,這五十名騎兵就是外圍斥候。

  事實上,大同城內早就有宋軍的臥底斥候潛入了,他們不斷送來情報,但按照情報制度,一些情報還需要外圍斥候來印證,比如敵軍的裝備等等。

  從應州一路北上都是在大同盆地內,地勢平坦,氣候比較干燥,不知什么時候,以什么渠道,大宋的玉米傳入了遼國,在大同府尤其廣泛種植,它非常適合大同府的土質和氣候,加上畝產又高,所以普及得很快,往年的麥田已經看不見了,到處是一望無際的玉米田。

  “旅帥,就是那里!”

  一名士兵指著遠處幾座房舍,看起來像是農民房舍,但他們發現里面住的并不是附近農田,是七八名遼軍士兵,這幾名遼軍士兵過來種田的,按照宋軍的經驗,遼軍士兵種田也會換成當地農民的打扮,但這幾名士兵還是穿著軍服,應該是剛來不久。

  旅帥觀察了片刻,他一擺手,五十名騎兵從各個方向包圍而去。

  一名遼軍士兵忽然發現了不對,轉身便逃,一邊大喊,一邊奔跑,一支箭嗖地射來,從后面射穿了他的脖頸,士兵栽倒在地。

  但他的叫喊已經驚動了屋里的其他士兵,他們揮刀沖了出來,宋軍的箭矢從四面射來,瞬間又射倒三人。

  “其他抓活口!”

  旅帥大喊一聲,宋軍士兵不再射箭,操起短木棍和大網沖上去。

  只片刻,剩下的三名遼軍士兵都被宋軍的大網牢牢罩住,動彈不得,他們的兵器也被收走。

  宋軍士兵將他們如粽子般的捆綁起來,搭在三匹馬上帶走了。

  應州州治叫做金城縣,也就是今天的應縣,應縣作為大同府的南大門,修建得格外高大堅固,有護城河環繞,應縣雖是一座防御性極強的堅城,但婁煩關一戰,大同府的遼軍只剩下兩萬人,不足以分兵守城,遼軍只得放棄應州,北撤死守大同府。

  金城縣縣城周長二十余里,城內居民五萬余人,因為爆發戰爭,城外的百姓都紛紛搬進城內,漢人和契丹人各占四成多,其余羌人、奚人和渤海人占了不到一成半。

  應州除了金城縣外,還有渾源縣和河陰縣,各有一萬余人口,但三座縣城豪門大戶都逃去了大同府,剩下的百姓都是種田為生的貧民或者做小買賣的商人,無力北逃,只能接受宋朝的統治。

  在去年十月之前,應州實行軍管,由統制楊英代任知州,但到了十月下旬,范寧任命的文官知州蘇轍抵達了應州,應縣正式改為文官治理。

  蘇轍在應州一晃已經呆了半年,風沙和勞累使他變得又黑又瘦,他牢記范寧給他說的話,應州治理成典范,將成為他最牢固的政治基礎,就像鯤州對于范寧的意義。

  所以半年來,蘇轍大部分時間都是和各族百姓各種交流中度過,核實地契,發展商業,解決孤寡老人的困難,疏導農民返回家園,挨家挨戶宣講朝廷制定的五年免稅政策以及民族平等政策,不管是契丹人還是奚人,只要肯安居樂業,和睦相處,那都是大宋的子民,蘇轍甚至學會了契丹語。

  春天到了,蘇轍又動員士兵幫助農民種植玉米,同時把南瓜引進了應州,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后都種滿了南瓜。

  他的辛勞沒有白費,很多準備逃走的契丹人和奚人都放棄了遷徙,安心留在應州,編入應州的戶籍。

  這天下午,蘇轍從河陰縣返回應州,除了幾名隨從外,還有兩百名騎兵跟隨護衛,楊文廣很清楚范寧在著重培養蘇轍,雖然應州沒有遼軍主力,但就怕遇到遼軍探子。

  蘇轍騎在馬上,指著桑干河興致勃勃道:“大家看見沒有,桑干河的水量還不小,但桑干河上卻看不見一架水車,說明農民對桑干河的利用程度還是太低,基本上都靠天吃飯,這樣不行,必須把農業灌溉搞起來,只要有了水,農業就能發展起來。”

  “使君,現在種玉米挺好的,好像也不太需要多少水把!”一名隨從笑道。

  蘇轍瞪了他一眼,“誰說種玉米不需要水,江南的玉米普遍結兩個穗,一畝地能產三千斤,北方玉米只有一千七八百斤,我們這里也差不多,一根稈只結一個穗,還有稈子干脆不結穗,水量不足就有很大的原因。”

  這時,前面有幾個老農站在一塊玉米田前議論著什么,蘇轍一催馬沖了過去,后面的隨從和士兵連忙跟上。

  幾名老農都認識蘇轍,連忙躬身行禮,“參見大官人!”

  蘇轍翻身下馬問道:“這片玉米田有問題嗎?”

  其中一名老農道:“啟稟大官人,這片田是小人的,去年畝產只有五百斤,一半以上的稈子都沒有結穗,我也不知道是什么緣故,所以請幾個鄉親過來看看。”

  蘇轍看了看玉米苗,都長了一尺高,綠油油的,和其它玉米田沒什么兩樣。

  他又問其他幾名老農,“你們的田都正常嗎?”

  幾名老農一起點頭,“我們都正常,每支稈子結一個穗子。”

  其實蘇轍已經找到了不結穗的原因,并不完全是水量不夠,這些農民每天都要從河里挑水來灌溉,應該和水量沒有關系。

  蘇轍又看了看四周的環境,四周都是光禿禿的黃土地,沒有樹,也沒有綠色草地,而且還背風,原因應該和河陰那邊一樣。

  蘇轍便笑道:“玉米和種果樹一樣,需要蜜蜂和蝴蝶來授粉,或者靠風授粉,才會結出穗子,如果沒有授粉,那就只開花不結果,你這片土地周圍沒有草地和樹木,而且正好又是背風處,花粉沒法傳播,當然結不了穗。”

  幾個農民都恍然大悟,他們其實也不知道原因,蘇轍一下把原因說開了。

  老農頓時急了,“那我該怎么辦?”

  “辦法有兩個,前面三十里外的梨樹村就有兩家專門養蜂的,等玉米開花時,你去請一箱蜜蜂放在田邊,還有一個辦法也簡單,你自己收集花粉,小心撒在玉米須上,這也可以,江南那邊都這樣干,但時機要把握準,需要經驗,不過我還是建議去租一箱蜜蜂,也就是十幾文錢,如果有困難,官府可以出面。”

  其他農民七嘴八舌問道:“大官人,我們可不可以這樣干?”

  “也可以,一般都是靠風來傳播花粉,不過可以輔助人工撒花粉,效果也許會不錯。”

  眾人大喜,又有一人問道:“大官人,玉米產量太大,吃不完怎么辦?”

  蘇轍呵呵一笑,“我昨天在河陰還專門給農民們說過此事,有兩個辦法解決多余的玉米,一個是養豬,一個就是釀酒,如果嫌麻煩,那官府也可以集中收購,太原那邊有大型釀酒作坊,可以賣給它,官府不賺大家錢,賣多少價就收多少價,運輸的費用都是由官府承擔。”

  眾人想了想,還是自己釀酒養豬比較好,酒糟還能做肥料。

  “多謝大官人指點迷津!”

  蘇轍上了馬,笑道:“有什么困難可以去州衙找我,我會盡力替大家解決,我就先走一步了。”

  “大官人慢走!”

  眾人目送蘇轍離去,都紛紛贊道:“也是我們應州運氣好,來了一個好官,要是一個貪官、庸官,大家就苦了。”

夢想島中文    大宋超級學霸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