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拍攝工作已經完成,后期也只剩下一點點配音以及部分音樂還需要調整,不過成片基本上已經出來了,送審結果是R級,算是一個還不錯的等級。
電影的宣傳和發行股,自然有人去忙活,這個就不用周方遠操心了。
看過成片后,他非常的滿意,這充分說明他的選擇是正確的,無論是故事節點,還是拍攝時機,亦或是導演人選,都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下一步,就是電影的發行工作了。
這里,簡單說一下電影從頭到尾的全部流程吧。
就像每個公司都有一個創始人一樣,每部電影也都有一個發起人,這個發起人其實就是電影制片人。在國內他們是電影或電視劇的最高管理者,全權負責“挑本子、組班子、找款子、拍片子、賣片子”等全盤工作。
挑劇本是影視作品創作的第一步,一般制片人會廣泛搜羅大量現成劇本從中遴選或找市面上已經集聚大量粉絲基礎的(即IP)對它進行版權買斷,然后請專業編劇把它改編成可供拍攝的劇本。也有可能直接去搜羅現成的劇本,總之,無論是從零開始創作,還是購買版權,亦或是購買現成的,全都可以當做是挑本子。
組劇組是第二步,在確定了劇本以后,制片人就要選擇一個合適的導演進行執導拍攝。這樣一個以制片人、編劇、導演為核心的主創團隊的雛形已初步確定。當然也不排除有的項目劇組弱化編劇的情況,這個的話,在每個劇組都是不一樣的,不能一概而論。在導演選定以后,制片人會與導演、編劇就劇本的修改和演員搭配、選擇進行商議,以及其他劇組其他部門人員的搭建。然后是找資金,影視項目從前期準備、中期拍攝、后期制作、再到送審、再到最后的宣發,資金的投入貫穿全程每個環節,所以,項目是否能有條不紊的進行,資金的充沛成為了重中之重。以前傳統的找資金的方式都是拼盤子,就是制片人先拿出一部分啟動資金,然后找各個出品方,諸如影視公司啊、基金啊、獨立影視投資人啊等等,共同出資完成后續拍攝的資金。現在越來越多的制片方還選擇了眾籌的資金作為出品方,這是由于相對于從前影視制作資金大部分來自影視公司和基金投資公司,資金來源入口相對單一、封閉。
而引入眾籌資金,它不僅豐富了影視制作資金來源渠道,更能讓更多的其他行業人士參與到影視投資中來,這樣就能在項目創作前期起到宣傳推廣作用,拓寬了招商渠道,整合更多資源,達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當然了,像是暴雪和遠方傳媒這樣直接自己投資的,也是其中的一種,所以說為什么周方遠是制片人呢,因為劇本是他起頭弄出來的,雖然他一筆沒動,但是在劇情的選擇和走向上,他也是提出過意見的。然后他找的卡梅隆導演,他又負責的投資,他就是這部電影的制片人。
接下來就是拍片子了,如果把一個影視項目比作一盞油燈,制片人是燈油,那么導演就是燈油中的那根燈芯,燈油的體量決定了油燈燃燒的長久,而燈芯的質量則決定了油燈的亮度。在班子搭好、款子到齊、拍攝地址選好、演員到位的情況下,電影才正式進入到拍攝階段,導演在劇組中的靈魂作用也開始凸顯出來。導演的創作是以電影文學劇本為基礎,在執導拍攝的過程中進行藝術構思,編寫分鏡頭劇本和“導演闡述”,包括對未來影片主題意念的把握,人物的描寫,場面的調度,以及時空結構、聲畫造型和藝術樣式的確定等。
然后物色和確定演員,并根據總體構思,對攝影、演員、美術設計、錄音、作曲等創作部門提出要求,組織主要創作人員研究有關資料,分析劇本,集中和統一創作意圖,確定影片總的創作計劃。導演還要按照制片部門安排的攝制計劃,領導現場拍攝和各項后期工作,直到影片全部攝制完成為止。一部影片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導演的素質與修養;一部影片的風格,也往往體現了導演的藝術風格。
拍攝完成以后,導演接下來的重要工作是對影片后期制作把關——當然,這個前提是導演得握有剪輯權。除了講故事的能力之外,鏡頭語言和剪輯語言一般也是最能體現一個導演的風格。剪輯就是把雜亂的故事理順,事件按一條清晰的時間軸排列。導演會在眾多片段中挑挑揀揀,找到自己要的,去掉不喜歡的。這個工作的時長一般很難界定,可能90分鐘的電影,拍攝了400分鐘,初步剪完200分鐘,這個時候導演可以選擇去做后期,也可以繼續縮短。
更有甚者,有的導演在拍攝時就已經每天剪好片段,所以手快的導演在拍攝完一周后就可以交出成片。
這其中,自然也包括影視后期制作的內容:視頻編輯、素材處理、特效處理、字幕處理、音頻處理、包裝處理、成片輸出。制作基本流程并不復雜,初剪、正式剪輯、作曲選曲、特效錄入、配音合成。一個電影項目完成前面所述工作以后,就要進入到一個最關鍵環節——送審。這一點上,國內和國外是不太一樣的,但大概意思都差不多。電影這種媒體,畢竟是直觀感非常強烈的一中媒體行為,放在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徹底的放任自由,無非是有些國家卡的緊,有些國家相對松,而且每個國家的側重點都還不一樣,總之不能一概而論。
像是國內,“龍標”就是審核通過的標致,沒有“龍標”的電影,說破大天也沒人敢買,也沒人敢播。
送審通過后,就要進行最重要的一步——賣片子了。
影片在拍攝完以后,制片人就要馬上統籌宣傳和發行的事宜,以前的宣傳很簡單,給媒體發幾篇稿子、辦幾場發布會,這事就結束了。但是這種方法,現在是越來越不同了,宣傳和營銷被一起納入了宣傳團隊的工作范圍,他們每天要干的事中,寫新聞稿和找新聞點變成最不費力的事,炒作話題、制做噱頭才是重中之重。有電影宣傳營銷團隊的工作人員抱怨說,很多片方的工作人員極其不專業,電影宣傳是一次長跑,最重要的是階段規劃、物料制作、整合資源,但很多片方的負責人甚至導演介入宣傳后,張嘴就問你有什么點子。
其實這個很荒謬,因為電影宣傳和廣告不是一回事,宣傳團隊也不是點子公司,浮躁的點子救不了一個電影,說到底,電影的質量才是最重要的。
發行是指對影片的出售業務,發行公司除了供片之外,最主要的工作是負責影院陣地宣傳和排片場次的落實,爭取排片率最大化。比如一個發行團隊需要跑遍了國內一線城市的院線,大家分兵作戰,找影院經理溝通,落實影院地面推廣計劃和最終的排片表,小到一個海報的擺放位置,大到能否將影片加映。
以前,對于安排影片檔期,圈內的游戲規則是,小片讓大片,大片讓進口片。不過時至今日,現在整個檔期的制定越來越規范化。比如,發行公司對一部影片的票房預估是3個億,那么這意味著至少要爭取到30%的排片空間,同時目標觀眾、營銷計劃、上座率,都要經過提前客觀地預估,并且針對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宣傳策略,這是一整套執行方案,制定檔期只是其中環節之一。自此,一部完整的院線電影從前期策劃到中期拍攝、制作、送審,再到后期宣傳發行一整套流程鏈才算真正的完成。
那么這就完了嗎?也不是,對于所有電影人來說,最最重要的,還是收入問題。
不能賺錢的電影,終究是活不下去的。
影片所有票房收入會計入電子系統,數據統一匯總到電影事業專項資金辦公室。以專資辦的統計數據作為各方分賬的依據。所有影片收入呢,首先繳納3.3的特別營業稅,及5的電影事業專項資金。剩余的91.7才能被認定為一部電影的“可分賬票房”。而在這可分賬票房中,電影院及院線提留57,中影提留13的發行代理費。剩余的4042歸于電影制片方和發行方,當然大部分情況為40。
影片的發行方會收取歸屬制片發行方部分票房的515作為發行代理費用。即為可分賬票房的26作為發行代理費。
很多情況下,發行方預付影片的宣傳發行費用,這時發行方會收取1220的代理發行費。如果發行方承諾發行保底、買斷發行、預付制作費用等方式,將收取更高的發行代理費用。部分影片同檔期處于競爭劣勢,出于增加影片排映場次的目的,給影院及院線承諾票房返點。返點一般占到可分賬票房的35。
簡單概括,如果一部最終票房1億的影片,那么回收的票房回款為3300萬左右,大約就是三分之一啦。像是那些動輒好幾億投資的電影,賣夠十幾億,才能算是回本,所以做電影,也并不真的像是看上去那么賺錢。賺錢是有的,賺大錢的也有,但終究只是少數,大部分電影投資方,能收回本錢就不錯了,少賠點都要謝天謝地,直接賠的褲衩都不剩的,也不在少數。
當然了,電影的收入,也不全是考院線上映。除了上映,電影還有其他的收入渠道。
比如說版權收入,這里主要指電視放映權和互聯網播放版權銷售。這部分收入里面,央媽的收購費用為140萬400萬每部影片,主要根據影片的題材、頻道打分制度、觀眾期待度、演員陣容、最終票房決定。網絡版權價格波動較大,從幾十萬到幾百萬不等,主要跟觀眾期待度、演員陣容、最終票房有關。然后是海外銷售,主要是海外其他國家包括港澳臺地區的發行收入、版權收入。這部分收入目前較低,增長潛力大。
再然后是商務合作,主要是植入式廣告、營銷合作、活動冠名等方式獲得的收入。
授權及衍生品,主要是影片形象、片名、重要視覺元素等授權使用,以及版權衍生品的銷售收入。
部分作品還能得到政府補貼,主要是政府主導的文化產業補貼、地方政府專項補貼等。
另外還有行業補貼,主要是攝制3D或巨幕格式的影片,票房達到一定數量后,享受專項的行業補貼。票房在5000萬到1億元之間,獎勵100萬元;票房在1億到3億元,獎勵200萬元;3億到5億元,獎勵500萬元;5億以上重獎1000萬元。
至及好萊塢的話,大體上是三種分賬模式。
第一種,就和國內是一樣的,不用多說。
第二種,是直接買斷,院線話一筆錢,買斷影片版權。然后上映后能賺多少,那就是人家影院的事兒了,和制作方半毛錢關系都沒得。
最后一種,就是階梯式分賬。
對于一部好萊塢大片來講,無論是電影放映的第幾周,院線得到分成的比例都有相對的標準可循,因此,越來越多的電影公司都希望自家影片在首映周就能奪得頭籌,以最大程度賺取利潤。他們大大增加排片量,使得更多的觀眾能夠走進影院。一個典型的大制作,其首映周的排片一般會達到4000場之多。
一般而言,如果一部電影票房高的話,電影公司所分得利潤的比例往往高于院線。例如,一部票房3億美元的電影,電影公司可以分到高達60的收入。但是對于一些票房成績不佳的影片來說,院線也要保障自己的收益。例如,一部票房僅1000萬美元的電影,電影公司只能拿走45的收入。雖說現在好萊塢的電影公司都很強勢,但院線也有自己的底線,不會一味地妥協。總體來說,一部米國電影的本土電影票房,電影公司分得的比例大概是4055。
總之這里面挺復雜的,如果是圈外人,你還真就玩不轉。不過好在阿爾薩斯1的發行,當時依靠的是迪士尼和卡梅隆這兩尊大神一起發力,如今阿爾薩斯2上映在即,一切大可以從善如流,就使用之前的模式,反倒是不用周方遠過多的去操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