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隊里的副產品往供銷社倒騰得差不多的時候,劉東陽那邊傳來了好消息,說是幫忙找到了棉花種子。
公社為了知青下鄉的事,所有干部都要忙瘋了,壓根就沒空來管這事。
而淘溪公社其實許多部門是沒拆開的,都集中在供銷社,所以最后喬父只能請劉東陽幫忙的 南方想要找棉花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不是劉東陽和喬父熟悉,他一點都不想幫這個忙。
“我說你們大隊怎么想法就是和別人不同呢?這些種子費了不少功夫才拿到手,真的能種活嗎?”
劉東陽一臉的懷疑,他覺得高山大隊的這個決定太異想天開了。
喬父解開布袋,抓了一把棉花種子放在手心里檢查。
這些棉花種子跟白玉姍寄來的那一點種子還是有些不同的,要小一點,應該是不同的品種。
好在這些種子看起來跟喬佳月給的灰棉種子差別不是很大,除了顏色的深淺外,混在一起的話,還真沒人會發現。
“不試試又怎么知道呢?”喬父把袋子口扎緊,“棉花種不成功,開墾出來的荒地就改種其他的,若是成功了,大隊也能多一樁收入。”
劉東陽聞言發現自己竟然無法反駁,人家早就把失敗的結果考慮好了。
“那就祝你們成功了。”劉東陽喝了口茶,“這棉花種子我問了好多人,最后還是托陽光幫忙才找到的。要不然我在這破地方,還真沒那人脈。”
“許久不見陽光了,他現在發展還好吧?”對這個年輕人,喬父還是挺有印象的。
“他?好著呢,我估摸著過了年,他該調去省城了。”劉東陽也佩服許陽光,人家就是有那本事往上走。
“那可真是一件好事了。”喬父笑著說,“那你呢,可是有希望往上走一走?”
劉東陽搖頭,“一個蘿卜一個坑,我是不敢想了。”
“劉經理兢兢業業地守在崗位上,肯定有機會的。”喬父笑著說道。
他私心里是希望劉東陽多留在淘溪供銷社幾年的。
若是劉東陽走了,換了個新的供銷社經理,不知道人怎么樣不說,一切人際關系又要從頭開始,這才是最麻煩的。
“那借你吉言了。”劉東陽笑得瞇了眼,誰不喜歡聽好話?誰不想職位更高待遇更好呢?
喬父拿到了棉花種子后也沒有聲張,而是拿去給李答、胡越良他們查看。
在拿去前,他讓喬佳月拿了總量一半的灰棉種子混入其中。
胡越良對棉花不了解,不發表意見,倒是白若笙知道一點,就接過了種子的預處理這事。
喬父看了一下,白若笙是把種子放入草木灰一陣子,據說這樣能夠殺滅種子表面的一些細菌。
“現在溫度還不適合育苗,等過年應該差不多了。棉花種子頂土能力差,所以我的建議是育苗后再移栽。”
喬父點頭,“這確實是個更好的辦法。”
“還有,我建議現在就能在棉花地里深耕埋入肥料。棉花的生長過程長,需要肥料的支撐,若是基肥不夠,后期不好補救。”
喬父見白若笙說得頭頭是道的,就放心地留下棉花種子,轉而回去了,年底了,生產隊的也該把賬算一算了。
生產隊點著煤油燈,加班加點的,終于把下半年的賬給算了出來。
喬父一看最后的數據,臉色就不好看,跟前兩年比,數字差得太大了。
四隊的賬務是公開的,分錢的時候,也不是沒社員有意見,然而對著賬冊一樣樣數下來,發現今年還能拿到錢沒倒貼,已經是非常幸運了。
喬佳月沒有準備信衣裳,還有一身八成新的衣服能穿,喬小鳳做的那雙還沒怎么穿過,湊合一下,一身穿著就出來了。
今年能有八成新的衣服穿就不錯了,至于新衣服,布票就那點,僧多粥少的,哪里夠分?
因為過年比較晚,初一就在雨水節氣的前兩天,而這雨從過年前就開始下了。
山上一旦下雨,就非常的陰冷潮濕。喬父特地去看過楚立仁幾人,又給了他們不少的稻草墊子還有兩床的破被子。
不管怎樣,都得把這個天氣給熬過去。
等喬父安排好生產隊的所有事情后,就開始吃大飯了。
這幾年來,今年是喬佳月家大飯肉菜最少的一年。
兄妹幾人并沒什么意見,他們家平時都克制著吃食,實在不敢超出其他人家太多。
畢竟吃得好,這身體變化就大,太顯眼了,這年頭能吃得白白胖胖的,那只有城里人才有這個可能,人數更是屈指可數。
一些小孩子見今年過年都沒啥好吃,比前兩年要少,難免要哭鬧,就少不得要被一頓打。
而老人們閑暇之余,也忍不住談那三年的不容易,談解放前的饑荒,這些過去的事說多少年都不厭煩。
新的一年新的開始,即使天氣再不好,拜年也是不能落下的。
喬佳月去拜年的時候,給許多人都施加了祝福之光。
她衷心地祝愿:在這場運動中,知識分子們都能夠平安無事,臥薪嘗膽等待春天的到來。
云咒她隔一段時間就會施加一次,但愿有更多人能熬下來,云咒畢竟也不是萬能的,無法掌控著一個人的行為。
若是系統的力量能那么強,歷史的進程早就被改變。
喬佳月想,能幫一個是一個吧,尤其是那些名聲斐然的,最是容易被當做靶子的人們。
今年買下來的紅包,開出來的東西都很普通,不過今年除了糖果餅干,也出現了一些肉類,倒是意外之喜了。
一直在下雨,都沒什么過年氣氛,更別說去走去哪里走什么親戚了。
還沒過十五,社員們就開始忙著地里的活了,春耕勤快一點,收獲時能多一捧稻子也好。
自從立春以來,接連下了不少的雨,溪流的水量又恢復了以往。
水田早早就泡著水了,里頭長滿了翠綠色的野草,在水中搖曳著,歡慶著春天的到來。
社員們穿著蓑衣在地里忙活,犁田、耙田、修田埂,一樣樣都不是簡單的活。
這會溫度還低,雙腳踩在冰涼的泥水里,大半天下來,整個人身上都是冰冰涼涼的了。
這也是為什么許多人到老了之后身上各種疼,就是這時候留下的病根。
尤其是婦女,生理期來也是沒有假的,該下水還是要下水,農時不等人,也沒人來分擔,誰都是這么熬過來的。
沒有哪種生活是容易的,但種田無疑是最辛苦的之一。
與此同時,大隊部也開始忙知青的事。
知青住的屋子就在陳東方他們邊上,男女各一間,里頭弄一張桌子,幾塊木板擱一下,暫時湊合下。
據說年后的第一批知青已經從各個城市出發。
很大一部分的知青,去的都是兵團、農場之類的,這些地方的條件肯定要比大隊好的,也是眾多知青的首選。
根據則保守估計,等這些知青們到達晉安縣,也得四五天后了。
然而還沒出元宵,廣播里就傳來了一個驚人的消息,蘇聯入侵我國的邊境,就珍寶島起了沖突。
曾經的盟友舉起了槍炮,我軍死傷不少,被迫自衛反擊。
而這場戰事中,蘇聯認為珍寶島是他們的領土,是中國侵略了他們的邊境…
這個消息傳開的時候,全國一片嘩然,引起了非常大的震動,也由此而改變了中央在69年的決策,極大影響了所有人的生活。
喬父提前在家里的廣播知道了消息,卻不能告知社員們,等看到報紙的時候,已經是元宵以后的事了。
在社員們的眼里,蘇聯可是老大哥,怎么會變成敵人?站在了對立面上?
這時候,征兵報名才結束不是很長時間,大隊里報名的年輕人聽了這個消息,瞬時熱血上涌,嚷著要上戰場去。
不說年輕人,其他人也一樣義憤填膺,這陣子,走到哪里,大隊里談論的都是珍寶島這個事件。
喬宏致也報名了。
他們家的政治審查查不出什么,只要他的體檢過關,基本上就沒問題了。
只要一切順利的話,四月底或是五月初就能正式入伍了。
他們這邊的政審時間比較長,入伍時間比其他地方要晚幾個月,此外,入伍的人數也被嚴格限定著。
沿海的居民,因自古以來就有海外這一關系,以及重視宗族的關系,某些方面總是被卡得特別嚴。
3月12日,第一批知青已經到了,需要個大隊去接人。
因為下了太多天的雨,即使現在天晴了,去公社的那條路依然滿是泥濘,壓根就沒法開車,因為車輪容易打滑,也容易熄火,所以只能走路去。
也虧得各大隊不用到火車站接人,否則光是想想就讓人頭大。
權市的知青辦會把人給送到各城鎮,然后由縣城安排送往各個公社。
這些知青的來處不一,有本省的也有外省的,語言不同,還帶著稚氣的臉上滿是憧憬。
因為閔省山多,火車軌道大多在山中繞行穿梭,需要的時間不短。
等這些知青們到達火車站,一個個面如土色,再坐著卡車晃蕩到城鎮,整個人都要散架了。
他們這樣還要怎么在農村做出一番事業,開拓一番天地?
分到晉安縣的知青有一百余個,再平均分到幾個公社,一個公社也就十個出頭。
這樣算下來,每個大隊還不一定能分到。
這些知青會被分去哪個地方,有關系的人,早早就找好了去處,肯定是離縣城近,生活條件比較好的大隊了。
而沒關系的知青,就只能隨組織安排了,除非犯了大錯誤,否則基本不會再有改變的余地了。
因為交通不變,路途遙遠,被送來淘溪公社的這批知青到的時候已經是傍晚了。
這一批人里沒有分到高山大隊的。
而在山上的幾個大隊消息閉塞,自然沒法提前知道消息。
喬父他們白白跑了一趟。
又過了十天,第二批第三批的知青就到了,這回人數迅速地增多起來,是第一批的數倍。
無論是縣城還是公社,那壓力都是非常大的。
這時候正好是春耕最繁忙的時候,無論哪個大隊都忙,心里對知青都頗有怨言。
然而大家就算心里有再多的怨言,還是要派人去接。
至于牛車?那是做夢呢,牛是重要勞動力,平日里地里的活就夠多了,社員們哪里還舍得讓牛出來拉車?
更主要的是,牛拉車走路都沒人走路快,作甚浪費時間?
雖然牛跑起來的速度是不慢,然而大部分情況下,牛是很少跑動的,除非受了刺激。
它們性子大部分溫順,更喜歡一步一個腳印。
至于高山大隊的拖拉機,因為土路泥濘,怕出事故,跟其他大隊一樣,都是徒步。
喬父和喬高鐵第二次到公社接知青,公社辦公樓那里鬧哄哄的,里里外外站著許多年輕人。
他們的穿著、精神氣、語言,都與當地人截然不同。
尤其是知青們的穿著,顏色淺花色多,與當地常見的灰黑藍成了鮮明的對比。
公社的里的一些小姑娘們都遠遠地看著,羨慕地盯著知青們身上的衣服看。
喬父和喬高鐵并不急著進去,他們看到其他大隊的干部嘴里罵罵咧咧的,領著四五個知青往外走。
那幾個知青聽不懂當地的方言,但也知道這些干部是在罵他們,臉色都很不好看。
“看來以后每個大隊都要熱鬧了。”喬父挑著眉說道,城里下來的年輕人,怎能受得了城市與農村的落差?
“餓怕了就老實了。”喬高鐵冷漠地說道。
只有受過打擊,才知道如何珍惜當下的生活。
喬父聞言一笑,看著人越來越少,“走,我們進去吧。”
李向紅和劉大民忙得暈頭轉向的,要把這些知青的戶口等資料錄入公社,并詳細到大隊。
會計那邊也沒能閑著,知青的安置費要按人數交給各個大隊,一點疏忽都要不得。
因為高山大隊第一批沒分到知青,所以這一次的數量有點多,足足有十個,五男五女,性別非常的平均。
這些人初來乍到,從縣城走到淘溪公社,本就累得不行,就盼著大隊來接人的時候能有代步工具。
然而他們都失望了,沒有一個大隊有代步的牛車騾車啥的,更別說歡迎他們了。
這跟知青們預想的不同,他們眼底都有些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