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大明朝來說,是言論自由的,至少不像滿清那樣會搞文字獄,說錯一個字,或者是寫錯一個字,甚至是什么詞有歧義,都能招來殺身之禍。
崇禎皇帝也沒有想著,因為一篇文章就要喊打喊殺的。因言獲罪,不是大明的風格。而且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嘴長在別人的身上,如果只是一味的堵,那是堵不住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任何人都可以肆無忌憚,毫無顧忌的抨擊朝政!
其實對于古代人來說,朝野的議政暢通與否,是衡量一個君主是否開明的重要標準之一,換句話來說,也就是會受到文人的好評,畢竟輿論是有文人所掌握,歷史也是由文人來書寫。
大明從開國以來,對于言論的自由一直是非常重視的,就比如說太祖皇帝給予御史言官不以言獲罪,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不過在崇禎皇帝看來,太祖的初衷是好的,但定下的這個規矩卻被文官玩壞了,用到了黨爭上面,用到了排除異己上面。由此,他一改太祖以來的規矩,御史言官凡有彈劾,必須有真憑實據才行,為此,甚至革新都察院,增加都察院下屬機構和人手。
這張溥雖然在江南士林中,在官宦子弟中有不小的名氣,但那又如何,朕連御史言官都給治了,難道還治他不得?這么想著,崇禎皇帝便回復東廠提督黃承恩道:“張溥既然寫了文章廣為傳播,你們東廠就問他一問朝中有嚴嵩到底是指誰,如若沒有真憑實據口無遮攔,公開污蔑造成惡劣影響,他就必須為自己的話負責。聯系學政,革其功名,以示懲戒。”
“奴婢遵旨!”王承恩一聽,連忙回道。他心中自然知道,那張溥就是信口開河,以為會和以前那樣隨便說而沒有關系。呵呵,開革功名,這書都白讀了!
下完這道旨意之后,崇禎皇帝想了一想,就又吩咐王承恩道:“周延儒身為在野官員,卻任由士子誹謗朝政,不正確引導士子,做一個大明的有用人才。此等行為,有失為官之道,著東廠記錄在案,以觀后效。”
說到這里,他忽然心中一動,除了吏部對官員進行考核之外,東廠這邊也應該對官員,甚至那些準官員,比如舉人之流也進行調查,凡德行有污者,以后在官途上就給他們打個問號!
這個事情,也就是私下調查文武官員,東廠也不是沒做過。不過以前的時候,并沒有系統地去做。如果真要按照設想去做的話,這個工程也會很浩大。
崇禎皇帝認真想了一會,覺得這個事情還是有必要讓東廠去做的。武官方面,則由錦衣衛那邊去建檔案。這么想著,他就分別聯系王承恩和劉興祚,讓他們把這事辦起來。當然了,廠衛這邊,要暗地里進行。到時候,和兵部、吏部的考核進行明暗結合,對文武官員進行考核之。
時間過得很快,一眨眼間,還有七天就要過年了。也就在這個時候,征遼大軍終于到了京師,浩浩蕩蕩的幾萬大軍,就暫時駐扎在京師城外。
毋庸置疑地,隨著征遼大軍出現在京師百姓的眼前,有關征遼大軍的話題,便一下子成了京師討論的頭條消息。街頭巷尾,酒樓茶館,聊得全部都是有關征遼大軍的話題。
“你們知道嗎?征遼大軍回來啦!”
“是嗎?什么時候回來的?我家老爺子都已經嘮叨了很長時間了,念叨著要看看這支威武之師!”
“可不是,我家也一樣,我家大舅子一家子在京師城外,被天殺的建虜殺得家破人亡,我家婆娘,都想著要親口說聲謝謝!謝謝幫她報了仇!”
“一樣一樣,其實我們京師這邊很多人家都是這個想法,畢竟以前受建虜的荼毒不是一家兩家!”
京師百姓很顯然對于這支征遼大軍,都是心懷感激的。甚至他們都把這支軍隊是真正當作了自己人的軍隊,而不只是朝廷的軍隊。
“可惜呀,軍營那邊戒嚴,我們尋常百姓過不去,否則一定要當面謝謝才好!”
“沒事沒事,聽說過兩天,征遼大軍就會進京師夸耀武功,到時候有的是機會好好的瞻仰下這支大明的威武之師!”
“呵呵,這你就不懂了吧,這是閱兵式,以前有過的!”
京師百姓們說著說著,就無比地盼望了起來,就期待著閱兵的那一天,盡快地到來。
這個時候,已經臨近年關,京師又地處北方,寒風呼嘯之下,天氣格外地寒冷。
在這種寒冬臘月的天氣,一般來說,太陽不日上山崗,一般人是不肯起床的,全都愿意躲在溫暖的被窩里,聽屋外那呼嘯寒風聲好賴床。
可是這一天,也就是征遼大軍到達京師的第三天,情況卻有很大的不同。
天還沒有亮,就見街上已經有了動靜。在宵禁,巡查兵卒的注目下,一頂一頂的官轎,一個又一個的武將,陸陸續續地出現在街頭,并且向紫禁城匯聚。按理來說,這都要過年了,應該沒什么事情了。而且皇上也從來不提倡早朝,可這些在京官員卻去紫禁城這么早,實在是京師難得一見的場景!
當東邊的天空剛剛露出一絲光亮,宵禁剛剛結束,早起官員所引發的動靜消失不見時,卻有更多的五城兵馬司的軍卒,出現在街頭。寂靜的街上就又有了動靜,齊整的腳步聲,盔甲的撞擊聲,以及軍卒將官的吆喝聲,不時響起。
如果說五城兵馬司的軍卒是軍人,奉令行事,如同文武官員一樣身不由己的話,那另外這事就更反常了。
京師城中,各家各戶也都紛紛有了起床的動靜。只一會兒的功夫,沉睡著的京師,就仿佛一下醒了,各家各戶的聲音,不時響起:“孩子他娘,不要烙餅了,隨便吃點就行了,費時間!”
“你個熊孩子,快點!吵著要去看,現在起床還拖拖拉拉!要是去晚了沒位置,老子打不死你!”
“爹,你慢慢來,孩兒先去占位子啦!”
就在一片喧嘩聲中,不少人走出了家門,他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縮了一下脖子,抬頭看看天色,道一聲好冷!不過他們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看看左鄰右舍的動靜,不少人還會呼喊一聲:“老李頭,走啦,還賴床呢!”
“老王,還不走嗎?今天的事兒估計也就這么一遭,錯過就沒得看了!”
在京師的各處地方,百姓呼朋喚友,好不熱鬧,比起往日的正午時分,都要熱鬧好多。
京師街頭上,已經有不少百姓了,三三兩兩地快步走著。
正走著,也不知道是誰,忽然大喊一聲:“哇,下雪啦!”
邊上的百姓聽到,紛紛抬頭去看,果然。只見天空已經零星地飄起雪花,一朵兩朵三朵…,只是一會兒的功夫,這雪就下大了一些,落在百姓的身上,有了一片白后,落在地上,也不再融化。
年紀大一些的老人,見此情況不由得很是歡喜,大聲說道:“瑞雪兆豐年啊!莊稼總該有個豐收了!”
慢慢地,這雪越下越大,然而卻擋不住京師百姓的熱情。他們依舊不管不顧,繼續涌上街頭,甚至還有一些隨父母上街的頑童,還邊走邊打起了雪仗。
這一天,崇禎皇帝也同樣起了個早,當他聽到宮外傳來的熱鬧聲響時,不由得心情很不錯,看來京師百姓的熱情可期呀!
當崇禎皇帝擺駕,來到奉天門城頭上時,看到奉天門廣場上,已經有無數的雪人站在那里等待著。
看著眼前的這一切,崇禎皇帝相信,大明軍隊在百姓的心中已經有了改變。大明將士,不再只是大頭兵,當兵,也不會像以前那樣被人鄙視。這對于武人地位的改變,他相信是有助力的!
說起來,閱兵式其實已經有過一次,就在崇禎皇帝御駕親征之時就有過。不過那次的閱兵式比較簡單,而這一次卻是皇帝事先下旨給內閣首輔溫體仁,由溫體仁去操辦,不管是百姓的體驗,還是崇禎皇帝的感覺,都顯得更為隆重。
此時,奉天門廣場這邊,錦衣親軍戒嚴,在奉天門城頭附近更是大漢將軍林立,一個個高大威猛,更顯氣勢。城頭上,站滿了文武百官,一個個都是穿著正式的朝服,簇擁著崇禎皇帝已經就位。
在溫體仁最初的方案中,是想通過聊天群向城外的征遼大軍發出命令,但是崇禎皇帝否決了這一條,依舊讓人用快馬傳遞的方式,如此更具有儀式感。
此次閱兵的總指揮,以前的薊遼督師、內閣輔臣,如今的次輔孫承宗,在時辰剛到時便一聲令下,就見一騎快馬,從奉天門城下飛馳而去。
竊竊私語中的百姓,跺腳哈氣中的百姓見此,不少人都停止了聊天,停止了動作,雖然他們知道征遼大軍沒那么快出現在他們的眼前。可是他們卻還是伸長脖子,不時望向來的方向。看一看,望一望,似乎忘記了寒冷。
不知道過了多久,就在他們的期盼中,終于,征遼大軍出現了。
一如上一次閱兵,最先出現在眾人眼前的是大明國旗,這個他們已經非常熟悉了的旗幟,而后才是征遼大軍。
這次的閱兵主體上和前一次差不多,但是這一次的人數更多,浩浩蕩蕩的一眼望不到盡頭。
走在最前面的是歸化軍。這次歸化軍主要是李過和吳三桂所部,他們的軍隊都是騎軍,將士們騎術了得,騎著高頭大馬,齊頭并進,倒也威武不凡。
當她們出現在廣場上的時候,就有禮儀官開始介紹歸化軍的戰績,并由大嗓門的軍卒把介紹內容散播開到遠處。
“這支騎軍由歸化省派出,眾所周知,歸化省是我大明新建省份,可這支歸化軍卻不同凡響,發揮了騎軍的優勢,在奔馳征遼戰事中,千里奔襲,李參將所部,突襲撫順,端了建虜的老巢…”
“現在你們看到的是吳總兵所部,少年才俊,喊出了犯我大明者,雖遠必誅,在此次戰事中,也是千里奔襲,為大明拿下了遼東北方的糧田,大大減輕了遼東的糧食壓力…”
聽到這些介紹,這些歸化軍中的將士,一個個昂首挺胸,盡量展現自己的風采。不過此時在他們的心中,其實也非常的震撼。
他們震撼于京師百姓之熱情,實在是沒想到竟然有那么多京師百姓,冒著大雪就站在道路兩邊,站在廣場上夾道歡迎他們。此時的歸化軍將士,其實心中很是后悔,后悔他們為什么在這次征遼大戰中,就沒有立下更大的功勞!
緊隨在他們身后的是曹文詔領軍的關寧軍,這一次,基本上只要參與決戰的關寧軍都來了,有步軍,也有騎軍。大部分將士,也是第一次參加閱兵式,和歸化軍一般,同樣震撼于京師百姓的熱情,聽著禮儀官在介紹他們的戰績,也都一個個昂著頭,盡量展現自己的精氣神。
看著一支支雄赳赳氣昂昂的軍隊走過,聽著禮儀官的介紹,旁觀的百姓也都在低聲議論著:“看到沒有,這才是真正的軍隊,真正的大明軍隊!”
“看看,和以前的那些不同吧,一看就是精銳!”
“可不是,這殺氣都撲面而來,不是精銳是什么?”
在東江軍過后,當新軍出現的時候,京師的百姓,忽然不約而同地就停止了議論。他們看著新軍將士,臉上都出現了更多的激動之色。對于他們來說,這支新軍,就是京師的軍隊,是他們看著組建、看著出征,就猶如他們看著長大的親人一般。
他們也都明白,此次收復遼東,納朝鮮入大明版圖,主力其實就是新軍。看著新軍走過,也不知道是誰率先喊起了“大明萬勝!”
頓時,只一會兒的功夫,廣場上就響起了驚天動地地“大明萬勝”的吼聲!這聲音,震撼在每個人的心中,包括普通百姓,文官武將,皇親勛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