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在京各級官員紛紛趕往紫禁城。路上遇到,互相之間都是笑呵呵地,原因無他,皇上凱旋,這第一次的大朝會,肯定是論功行賞,這是好事情來的,肯定是開心了。
果然,一如他們所料,人員到齊,朝議開始,一通禮節完畢之后,高坐御座上的崇禎皇帝,先是掃視了一下底下文武兩班,特別是看了下武將行列,明顯少了不少人,心中微微冷笑,而后微笑著開口說道:“此次征遼戰事,我大明上下一心,將士敢戰,方有如此成果。朕心甚慰!”
開場白說完,算是定了朝議的基調,而后,他讓司禮監掌印太監曹化淳親自宣讀這次征遼之戰的功勞簿。當然了,能由曹化淳來念的這些功勞,都是比較大的那種,再具體的那些細節功勞,自然是不可能在朝議上和滿朝文武百官討論的。否則這個大朝議,可以開個幾天幾夜了。
過了好長一會時間,曹化淳才宣讀完了功勞簿上的內容。接著崇禎皇帝便下旨,討論功勞獎賞。之前的時候,已經定下了大概的框架,也就是孫承宗回京,盧象升為遼東總督之類的,現在則是細節上的,比如還加了其他虛銜,蔭其兒子,封其父母之類的賞賜。
還有新軍師將曹變蛟,得封鎮虜將軍,師監馮德華,升為正四品的太監,是為新設監軍監掌印太監,負責管理軍中各級監軍,直接向崇禎皇帝負責。由此,年紀輕輕的馮德華,通過征遼戰事一躍成為大明最頂尖的太監之一。其權力也非常大,直追御馬監掌印太監。
還有其他人的封賞,也都有,反正這次的朝議,暫時都是封賞,高興、羨慕,還有嫉妒是主流。
等到輪功行賞完,在場的受賞人員都領旨謝恩之后,崇禎皇帝還是帶著微笑,大聲地說道:“此戰,新軍是為滅虜主力,虎皮驛一戰,奴酋連像樣的抵抗都組織不起來。由此可見,按新軍制度,進行軍制革新,是對的。因此,朕決定,在全國范圍,軍制革新之事,必須堅持到底,革新完成的情況,將為各地巡撫總督考核,任何人,如果在軍制革新之事上有懈怠、瀆職者,朕決不輕饒…”
軍制革新之策,在之前的時候就已經在全國實施,不過之前一直是比較溫和的,也沒有提出什么時限,或者對負責官員有特別的要求。但此時,崇禎皇帝卻提出了要求,變得更為嚴厲,要求全國范圍完成改制。這也就是說,軍制革新,聯動都察院改革,必須加快進程了。
對于這點,因為之前已經在實施,且有利益導向,如今就算皇帝再次強調,眾人也是接受,并不感到突兀。不過崇禎皇帝緊接著,話鋒一轉,臉色嚴肅地又說道:“此次征遼之戰,其實是未盡全功的。相信諸卿應該也都知道了,鎮江堡一戰,我明軍被打得全軍覆沒,幾無生還之人…”
聽到這話,所有文武官員都是心中一咯噔,原本看著征遼勝果如此之大,還以為皇上會不提這個,輕輕一筆帶過了。畢竟要是強調這個,就猶如皇上御駕親征的這個事情上,就不再是完美無瑕了。但皇上還是提了!
現場的氣氛頓時變得凝重起來,沒有人再面帶微笑,只是靜靜地聽著皇上說話。
“…鎮江堡之戰,朕的要求,只是背靠鴨綠江,堵住滿清余孽逃往朝鮮而已。滿清上下,全都不堪一擊,遇有戰事,可固守待遇,朕必定會派出援軍。然則,實際結果如何?”崇禎皇帝說到這里,臉色很是嚴峻,語氣也變得有點嚴厲,“只是滿清余孽一個沖鋒,就全軍覆沒了,根本連像樣的抵抗都沒有。這是功勛之后的軍隊,祖上的榮耀呢?祖上御敵的本事呢?都到哪里去了?”
朝議現場靜悄悄地,就只聽到皇帝的一句句反問。這次的征遼之戰,如果說皇帝所領之軍隊和滿清軍隊打得異常艱苦,那可能鎮江堡之戰的一敗涂地,大家也都能理解,心中不會有多大的波瀾。可如今的關鍵是,皇帝所領之軍隊,是摧古拉朽般地直接擊潰了當面之敵,而且還是滿清主力,是那幾個最有名的奴酋所領的軍隊,而一向有勇無謀的豪格,卻反而反了過來,也是摧古拉朽般地擊潰了鎮江堡的明軍,那這反差就有點大了!
如今皇帝如此震怒,在場的這些文官武將,也就可以理解,并沒有人覺得皇上這是刻薄寡恩之類!
此時的他們,就聽著崇禎皇帝在生氣,在暴怒,每個人都不敢說話,只是聽著:“…諸卿可能不知,朕事后調查才知道,這些人在朕的面前慷慨激昂,一個個都向朕表示殺敵之能,可實際上呢,前往遼東之行軍,已有征兆,拖拉喊累。朕為了照顧他們,就把輕松之活派給了他們,結果他們到了鴨綠江邊,不去考慮修筑防御工事,反而去圍了鎮江堡,而后只是吃喝玩樂。他們隨軍帶有美酒吃喝,甚至還帶有女人行樂,無一點軍紀章法,功勛之后,這就是功勛之后?祖宗的臉呢?還要么?我大明朝,就是這樣的功勛之后…”
皇帝說得非常憤怒,而地下的臣子也都嘩然。他們自然知道,當初出征的時候,這些功勛之后都是強烈要求,皇帝已有言明,因此糧草物資也都是自備。原本大家以為,他們是去遼東蹭功勞,但不管怎么樣,至少得有點本事才能蹭功勞。如今按照皇帝所說,這些人竟然不像是去打仗,反而是去游山玩水?有這樣的軍隊,那滿清就是再無能,也不可能勝不了。如此一來,這支軍隊,全軍覆沒也就在清理之中了。
聽著皇帝憤怒地咆哮,文武百官這么想著,都一個個理解了皇帝的憤怒。這已經不能用怒其不爭,恨鐵不成鋼來形容了。萬一當時皇帝所領軍隊不是新軍,不是關寧軍或東江軍,而是靠這些勛貴之后的,那豈不是連皇帝都要連累了!
發泄了一陣后,崇禎皇帝的情緒似乎平穩了些,不過他的臉色依舊很嚴峻,語氣也很嚴肅,只是聲音稍微小了點,沒有剛才那么大了地說道:“朕以為,功勛之后,必須到了要整頓的地步,諸卿以為如何?”
這些功勛之后,完全不能用一般的言辭來形容了。皇上想到要整頓,也在情理之中。首輔溫體仁第一個出列,附議道:“微臣以為,陛下英明,如此之功勛,已愧對我大明功勛二字!”
其他不少臣子,也紛紛跟著出列附議。
這其中,有些人,是實事求是地說,就事論事而已;但有些人,卻是迎合圣意,拍皇上的馬屁而已;還有的人,則是嫉妒功勛,想著落井下石…
至于在場之中,自然還有功勛之后,眼見自身利益要受損,一般情況下,他們肯定是要為自己辯護的。可無奈,那些前往遼東的豬隊友,表現實在太過難堪。特別是和皇帝所領滅虜主力一對比,表現更是不堪入目,就算是他們同樣身為功勛之后,也有點羞于為伍。
朝堂之上,群情洶洶。可想而知,此時傳開之后,大明上下又見會有如何地反應!這種種因素一加起來,基本上剩下的這些功勛之后,沒一個敢有反駁,求情,一個個都夾起了尾巴做人。
看到朝議上取得一致意見,崇禎皇帝卻有話鋒一轉說道:“然則其祖上畢竟對我大明有大功,朕不能對不起其祖輩在天之靈…”
說到這里,他頓了頓,這讓那些功勛之后,頓時一個個露出希望,看著皇帝,心中松口氣的同時,也明顯帶了感激之色。
“…因此,朕決定,對功勛之后須得嚴加考核!”崇禎皇帝說著這話時,目光緩緩掃視過那些勛貴,語氣堅決地說道,“以前的考核必須要改一改。考慮到新軍戰力之強大,朕決定…”
所有人側耳傾聽,想知道皇帝到底想怎么改?
“…以后功勛之后,必須進入武備堂學習,按級別高低,地方千戶及以下必須通過初級武備堂的考核,而更高世襲爵位者,在通過初級武備堂后,還須得進入大明高級武備堂繼續深造,考核通過者方能接受祖輩之榮耀。諸卿,對此,可有意義?”
崇禎皇帝之前說得很嚴重,表現得很憤怒,這讓人對皇帝接下來的處置,都有了很高的預期,或者會有很大的措施。可在場的這些文官武將沒想到,皇帝這一次,卻是板子高高舉起,而后卻是輕輕放下。
之所以這么認為,其實大明勛貴,也就是功勛之后,那些世襲的官職,其實原本也是有考核的。就連大明軍神戚繼光,繼承祖傳的世襲官職時,也是到了京師去考核的。
只是以前的考核,只論騎射等老一套做法,不說這中間舞弊有多嚴重,光是考核內容,都已經不適應新時代的戰爭要求了。因此,崇禎皇帝趁著這次機會,提出了這樣的要求。
大明軍中官職,世襲甚多。對于以前來說,這不能說有問題。畢竟普通老百姓不懂得打仗,而軍戶世襲,官職世襲,至少有打仗技能代代相傳,比起普通老百姓,肯定是更會打仗一點。
然而,這種制度,在明初的統治者眼里,或者說可以,在那個階段,也確實可以。但大明已經開國將近三百年了,這種世襲制度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制約著大明軍隊的戰力。特別是如今這個時代,正是火器逐漸取代冷兵器的時代,戰法戰技都有“改朝換代”之新鮮,世襲情況下,對于火器的接受程度更低。這一點,從勛貴不考核火器方面就能看出來。
之前已經在實施的軍制革新,對于世襲官職的安排,就是阻力最大的一項革新。對于很多世襲子弟來說,就算去了都察院,也遠不如他們以前。而之前推進的軍制革新之所以比較溫和,也是因為這些世襲職位的安排。
對于功勛之后,不能一棍子打死,否則對功勛之后喊打喊殺,安排功勛之后簡單粗暴的,會大大降低大明有志之士對功勛地渴求,缺少了吸引力,也將是對大明的一種破壞!
世襲這個,至少在這古代,不能廢除,畢竟皇位這個,才是最大的功勛之后,是最大的世襲,這和后世的國情、環境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論。對于這點,崇禎皇帝是有清醒地認識。
總而言之,功勛體系,功勛的榮耀,還是要維護。但對功勛的要求,卻是要進一步加強。如今結合新軍的強大,提出功勛之后要進入武備堂學習,這對于原本高舉著的板子來說,實在是要好得多了。而且于情于理,通過武備堂的考核,不用上戰場,也能學得有用之學,能得到所世襲官職所具備的能力,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也是能接受的方案。
因此,當崇禎皇帝說出對功勛之后的處置方案之后,朝議之中的文武官員,并沒有多大的抵觸之心,在首輔溫體仁的擁護之下,很容易便得到了共識。這事,就這么定下來了。
不過由此一來,也涉及到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高級武備堂可以只在京師一處,但初級武備堂就不能這樣了。于是,崇禎皇帝當庭商量之后,便決定在各省都設立一個初級武備堂,用于各省培養大明中低級軍官,同時也用于考核功勛之后。
至此,在武將這一條路上,正式形成了一條類似科舉一樣的進階路線。大明軍中將領,只要想有所作為,就必須以進入武備堂深造為目標。而要進入武備堂,也不是說想進就能進的,是有考核要求,有門檻的。
因為這初級武備堂還有軍制革新,都是以新軍為模板,因此,與此配套的,還有監軍這一系。崇禎皇帝下了明旨,不再只局限于宦官,否則的話,肯定會影響大明之鼓勵生育的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