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說完之后,壓根就沒再理朝鮮的這幾位豬隊友,而是轉頭看向皮島方向,心中想著:明軍夜襲,竟然只有兩艏船過來而已,看來他們內部也有問題,否則就不會只有兩艏船而已!
如此甚好,要是其他船只不能出動的話,那皮島的港澳甚多,或許根本不用打海戰,直接用人海戰術壓過去,在朝鮮人中藏著大金精銳,只要能登上皮島,就以東江明軍的那些戰斗力,呵呵…
皇太極覺得自己找到了一條簡單快捷的取勝之道,如今之計,就要給光海君多些壓力,讓他再盡量收集足夠多的船只便可!
這么想著,他因為打了敗仗,損失了戰船的暴怒之心,慢慢地平復下來,開始想辦法怎么嚇光海君了。
而在聊天群中,崇禎皇帝接到了李德明的稟告,得知朝鮮水師全軍覆沒的消息,心中很是高興。雖然沒有傷到建虜一根毫毛,可卻影響了建虜的行動。皮島這邊,要的就不是消滅多少建虜,而是僵持,能多耗一些建虜的糧食。接下來,就要看盧象升這邊了。
這么想著,他便聯系魏木蘭,讓她轉告盧象升,有關東江海戰勝利的消息。而后又拉了劉王氏進臨時群中。如此一來,臨時群中便有魏木蘭、高應元、李德明和劉王氏四人。這接下來的戰事,是關系到皮島、遼陽或者是遼東大地和關寧三地的戰事了。
只聽崇禎皇帝在臨時群中對劉王氏吩咐道:“傳旨孫承宗,令他馬上組織船隊,沿海岸往遼東,準備接逃歸大明的遼東漢民到連云島、兔兒島等附近島嶼暫時安置,如果最終人數眾多的話,也可以安置到覺華島等地。有關糧食物資等,盡快籌備。朕亦會讓戶部從調撥一些糧食從天津港起運過去。”
這些島嶼是在渤海范圍內,離寧錦最近的了,從海路運輸,建虜追兵只能干瞪眼的。
吩咐完了這些后,崇禎皇帝想了想便又對李德明交代道:“傳旨李芝奇,從皮島戰船中挑選出一部分海船,偷偷前往遼東各海岸,準備接應遼東百姓到鹿島、石城島、廣鹿島等島嶼安置。”
這個做法,可以名正言順地把皮島碼頭上有懷疑忠誠度的朝鮮水師調離,只要派人監督著,干些運輸難民的事情肯定不會有問題。
下了這兩道旨意后,崇禎皇帝想了下,便又私聊劉金生問道:“安南那邊如何,糧食起運了沒有?”
“回陛下,糧食已經起運。不過這邊一定要徐欽差答應派兵幫他們打那邊,才能給更多的糧食了。”劉金生馬上回答道,“說只有解決了南部叛亂,戰事平息的話,他們才有更多的糧食多出來。”
還沒等崇禎皇帝說話,劉金生便又補充道:“昨夜徐欽差行轅中,有人射入一封箭書,是南邊的,說是北部莫氏乃是叛逆,如果大明能主持正義,使安南重歸一統,南邊黎朝也愿為大明藩屬,永世臣服!”
這段時間來,崇禎皇帝也了解了安南那邊的情況。知道北邊的莫朝確實是從黎朝反叛出來的。但嘉靖年間的莫登庸比較狡猾,看到大明要出兵幫黎朝平叛時,干脆獻上安南土地冊及戶籍,直接投降大明,把安南北部變成了大明的一部分。不過實際統治者當然還是莫登庸家族,能繼續享受榮華富貴。
到如今的安南,其實安南的政治形勢早已和以前不同,南北兩方都是權臣把持朝政,莫黎兩朝之爭其實是兩方的權臣之爭,就是史稱“鄭阮紛爭”。
聽到劉金生轉述那箭書上的話,崇禎皇帝也就呵呵一笑。北邊已是大明嘴里的肉了,難道還要讓大明吐出去,真是搞笑了!
如今的崇禎皇帝,其實已經盯上了安南南部。早晚要奪下南邊,成為大明的一部分,如此就能為大明向南洋擴張提供支點。不過如今大明的主要精力還在北邊,且讓他們自己內耗為主吧!
這么想著,崇禎皇帝便交代劉金生,讓他傳達給徐光啟,盡量安撫安南都統使司的各方官員,讓他們盡量再多打打,不要實際承諾出兵日期,大明如今的戰略重心乃是建虜和國內經濟。
不過崇禎皇帝的算盤到底是沒有打響,南邊突發的事情,最終還是讓他改變了主意。當然,這時候的崇禎皇帝,還不知道那邊發生的事情。
此時的他,又問了下鄭芝龍的情況,知道鄭芝龍已經隨糧隊北上時,心中又隱隱有點擔心,不知道鄭芝龍經過福建時,得知福建巡撫熊文燦被調離,會不會有什么想法?
鄭芝龍的身邊沒有聊天群中的人,沒法第一時間了解鄭芝龍的情況,這個得注意,以后要安排下才好!
在崇禎皇帝忙于大明東南西北事情時,盧象升坐在遼陽官衙內,也在聽取劉興治的稟告:“大人,今天又抓了一批來遼陽的遼人,還有三十多個蒙古人。末將擔心,再下去恐怕會掩蓋不住了。”
此時的遼陽,打得還是建虜的旗號,四個城門,許進不許出。兩天來,有好多撥來遼陽的,全都進城后被拿下。也虧了建虜殘暴,把當初繁華的遼東殺了個尸橫遍野,人口比起大明統治時期已少了不知道多少。在遼陽的周邊,也沒多少人跡。否則的話,就算打著建虜的旗號,許進不許出,也絕對隱瞞不了周邊百姓的。
盧象升聽了稟告,又明白皮島的戰事,想了想,感覺軍隊休整的也差不多了,便轉身對身邊的魏木蘭說道:“向陛下稟告,就說遼陽已經做好準備,可以發起第二階段的戰事了!”
魏木蘭一聽,立刻進入聊天群向皇帝請旨,而后回復盧象升道:“陛下同意了,說此時開始的話,關寧和皮島的船只差不多也能就位。”
盧象升得到旨意,便嚴肅了起來,立刻傳令道:“來啊,擊鼓聚將!”
“咚咚咚”地鼓聲,響徹在遼陽城上空。各處的將領聽到,立刻紛紛趕往官衙。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