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明輝這才明白,昨晚她早早上樓原來是趕衣裳。
清啞推他胳膊,示意他去試穿。
江明輝忙去床后換了出來,看著她問“怎么樣?”
清啞上前,幫他系上腰帶,整整衣領、扯扯衣襟,然后退一步端看,只見豐神俊朗一個少年,竟有幾分大家公子味道。
郭大貴和大頭菜在旁看了,都眼紅羨慕不已。
郭大貴手捻著那衣料,嫉妒道:“我都沒有,你倒先有了。”
江明輝又是歡喜又是尷尬,不知所措地看向清啞。
清啞歉意地對三哥笑笑,“下次幫你做。”
并非她見色忘親,而是娘讓她做的。
她那天織出這段錦,不知給三個哥哥誰做。
吳氏便說,誰也不做,給明輝做。
江家過年肯定要送年禮來,郭家要回禮,回衣裳鞋襪之類的,一來可展示閨女的手藝,二來親手做的心意自然不一樣,比其他東西更合適。
她這才幫江明輝做了。
這事郭大貴也知道,自不會埋怨妹妹,不過說說而已。
當下江明輝換下新衣,重穿上自己衣裳,出去吃飯。
飯后,郭家也將給江家的回禮打包裝筐。
江家有肉來,郭家當然不能再送肉過去,因此送了一對紅鯉魚、一對桂花魚,還有紅棗,都是吉祥又實在之物;然后,吳氏又把昨日做的豆腐包子、豆腐餃子和油炸糯米肉圓子分別裝了兩斤,加上送江明輝的錦衣和鞋襪,這回禮也很體面。
給蔡家的年禮是一樣的,只沒有錦衣,而是蔡氏幫老娘做的一件棉布對襟褂子,鯉魚也小些,豆腐包子等少一半。
一切打點妥當,江明輝便不得不上路了。
算起來,年初二他再來,也不過就隔兩天工夫。
可是,話卻不是這么說的,再來就是明年了。
江明輝和清啞便有些難以分別。
清啞還要好些,有爹娘、哥哥嫂子和可愛的侄兒女占據她生活,整天忙來忙去,熱熱鬧鬧準備過大年,這氣氛對于她很新奇,所以和江明輝分開還不覺太失落。
江明輝一想到要離開清啞,心簡直就空了,對于回家后種種皆提不起半點興趣,只覺索然無味。
要是能跟清啞一塊過年,那多好!
再不舍,也是要走的。
明天臘月二十九,就是過年了,因這年沒有三十。mht.la[棉花糖]
于是咬咬牙上了船,滿腔蕭索如同水鄉冬日的田野。
回到家,他將郭家回禮拿給爹娘看。
江老爹夫婦見那對大紅鯉魚一樣大小,極為難得,十分滿意;再看那件錦衣,更是眼前一亮。說是一件,其實有兩件:錦衣罩在外面,里面夾衣包括里外兩層,一層綢布,一層棉布,中間鋪了薄薄的棉花,還用細密的針線縫出大花紋,以固定棉花,防止亂竄。愛去 江大娘手舉著衣裳,里外翻轉檢查。
江老爹也在旁覷著眼看,嘆道:“這錦是清啞織的?”
江明輝得意地點頭。
江老爹又問:“衣裳也是她做的?”
江明輝道:“那當然。”
江老大摸著那腰帶上的扣環道:“這個是我做的。”
江明輝忙道:“清啞說大哥做的好漂亮呢。”
江老大摸著頭呵呵笑了。
江老爹道:“清啞手真巧!”
江明輝滿心認同,心情稍好一些。
面對這些,江大娘也沒話說,挑不出一點失禮。
但她覺得這是應該的,因為江家過去的禮也豐厚。
光那四扇屏風就值多少銀子了?
她想,總算郭家還知眼色、會做人。
因大家只顧看這些,對豆腐包子、豆腐餃子等反沒留心,想著不過是些尋常東西。然等吃飯的時候熱了一嘗,原來都是摻了肉的,做法精細,味道更是妙,因此都贊不絕口。
江明輝便道:“別看就這點東西,那餡兒可是清啞弄了一下午的,有七八種料呢,剁得精細。豆腐包子用豆皮包的,包好了,還要在老湯里鹵一遍;豆腐餃子填了餡,用一塊塊的小紗布包好壓實在,不然容易散,然后再上蒸籠蒸…炸糯米圓子里面也有肉…”
眾人這才明白,這幾樣也不是尋常的回禮。
江大娘當即要兒媳婦拿碗來,一樣撿半碗起來。
江老爹忙問:“做什么?”
江大娘道:“送些給他二嬸和五奶奶嘗嘗。愛去”
江老大忙道:“娘,攏共才這么點,咱們自己吃還不夠,還送人?”
江大娘白了他一眼,道:“這是明輝媳婦家送的,叫他們都嘗嘗,也是個意思。敞開吃,有多少吃不完?你這么饞,回頭過了年跟明輝一道去他岳丈家吃去。看人不笑話你!”
大家聽了都笑了。
最后到底還是撿了些送了。
對于江大娘來說,越是這些東西好,越不能自個囫圇吃了,必須送給親戚嘗,然后讓他們在村里傳揚。
因為這不是吃東西,是吃臉面!
清啞做的衣裳等明輝穿出來,人家就會看見,看見了就會問;清啞做的吃的,若是不送給人嘗,別人怎么能知道呢?
聽她吹當然不如親口嘗了體會深刻,所以她才要送。
這樣方能讓大家知道江家定了一門多好的親事!
江大娘的目的達到了。
到正月初一,走家串戶拜年的時候,毛竹塢傳遍了江明輝的媳婦能干手巧,家底豐厚,人長得又好看,真是百里挑一!
跟綠灣村張家沾親的那個表姐,人稱“九姑婆”,對張、郭、李、江四家牽扯的來龍去脈頗為了解,心中自有一套見解。
因對江明輝身上的衣裳無法詆毀,對江家族親吃過的東西也無法挑出意見――那做法她聽都沒聽說過――于是認定郭家這樣費心思給江家回禮,是上趕著求好的意思。
為何呢?
因為郭家閨女退過親!
退過親的人名聲不好聽,難嫁人。
幾個婆子一塊閑話時,不知不覺又說到這件事上。
九姑婆驚喳喳地對江大娘道:“到底是江家,要家底有家底,兒子又出息。怪道郭家那么熱心,又是答應陪二十畝田,又是幫明輝做衣裳,又送吃的…生怕江家不肯答應親事,拼命倒貼。要我說,這門親江家是吃虧了些,到底郭家閨女退過親的,名聲不大好聽,容易嫁不出去。你家明輝就不同了,求親的踩破門檻。我說嫂子,你怎么不想想好就答應了呢?我認得兩個閨女,比郭家的強許多。明輝要沒說親,我就能保媒。”
江大娘忙道:“退親不怪郭家,是先頭那家兒子不要臉。”
她維護清啞名聲,就是維護江家名聲。
若不然,難道承認江家娶了個不名譽的媳婦?
那不是自己打嘴巴么!
九姑婆神情僵了下,訕笑道:“郭家這也太熱乎了。先前跟張家結親的時候,可沒說陪嫁二十畝。還有衣裳,那好的衣裳郭家兒子都沒有呢,就舍得給明輝做。這不是倒貼是什么?”
對于這點,江大娘卻沒與她爭辯。
人家倒貼求兒子,對江家來說是有臉面的事,所以不用否認。
江家送郭家豐厚年禮的事,她也大度地不說。
她只“謙虛”笑道:“郭家最疼閨女的。郭親家最喜歡明輝,看得他跟親兒子一樣,心疼得跟什么似的,比我和他爹還看得重呢。我那兒媳婦也手巧,我們家做的竹絲畫,都是她畫出來的呢。”
她心里一熱,便將這事說了出來。
九姑婆等人都睜大眼睛,都驚異萬分。
待問明白怎么回事后,更加感嘆。
因此,江大娘這一解釋,不僅沒消除傳言,反而坐實了郭家拼命使手段倒貼以求嫁女的事實。
蔡大娘聽說這事,不禁替女婿家辯解。
可她越辯解,人家越覺得她心虛,正是越描越黑。
這些事,郭家均一無所知。
一家人忙著過年,忙得腳不沾地,勁頭十足。
今年雖有退親的晦氣,結局卻是出人意料的好,因為換了個比原先還要好的女婿。只一想年初二新女婿登門,郭守業兩口子就渾身是勁。
俗語說的好,“遠是親,近是瘟。”親戚近了難免不那么親香,就算有“遠親不如近鄰”的說法,也抵不了相互間磕磕碰碰的。所以,往年張福田也要到郭家走新年,卻不像今年江明輝給郭家人的期盼大。
在這樣氛圍下,清啞雖然有些思念前世的爸媽,礙于現實,卻也只能認命,幫著娘和嫂子張羅年貨。對于吃喝,她的見識自然不是郭家婆媳能比的,因此郭家今年比往年多做了許多新鮮稀奇的吃食和菜肴。
家里到處飄香,郭勤三個小的都樂瘋了。
清啞每做出一樣來,都要弄些給他們嘗嘗新。
蔡氏、阮氏見了歡喜,不住吩咐“別亂吃,當心年飽。”
然就算每樣只嘗一口,三個小的也吃了個肚兒圓。
大年下的,對于這情形吳氏很包容,沒有呵斥孫子。清啞每做出一樣新鮮吃的東西,她都會吩咐一聲“把這樣撿些收起來,明年女婿頭一回走年,不能把剩碗碟擺出來招待。”
兩個兒媳答應得脆脆的,各樣東西都收了一份單放。
天黑后,外面下起了鵝毛大雪,紛紛揚揚趕趟似的。正屋廊檐下掛了兩個大紅燈籠,東西廂房門口也掛了。燈籠骨架是郭守業自己做的,買了紅紙糊在外面。清啞還在每個燈籠上寫了“平安”“富貴”等字樣,雖然簡單通俗,但對于農家來說,沒有比這更實在的了。一切就緒,十里八鄉爆竹聲就噼里啪啦響個不停,除舊迎新的過程轟轟烈烈,絕非清啞前世可比。
她只覺心中欣喜壓不住往外冒,轉身走進堂間。
祭祖的香案就擺在廳堂上方,她點了三炷香,跪下拜了三拜。
這是拜前世的爸媽,祝福他們平安,不要掛念她。
正虔誠地跪拜,就聽外面有說話聲,不似家人那樣興奮,帶著些哀婉的懇求。她拜完了,便起身出去看究竟。
加更了,求推薦支持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