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風度和氣質。一個國家,一個時代也有自己的性格和特征。或者開放,或者保守,或者勇敢,或者畏縮,或者進取,或者守成…不一而足。
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它的實力表現在所能控制的疆域大小,而疆域的大小又不僅僅是實實在在的生存空間,還有一種空間是用世間的任何數字和尺度都無法丈量的,那就是文化和經濟的空間。一個國家的強大,也并不是只憑借疆域的遼闊,而在于它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影響和帶動作用。
這一番道理,元召當初在朝廷同意開通西域商路的時候,曾經在奏章中對皇帝提起過。他不知道皇帝到底有沒有明白自己所說的意思。因為,帝王的心思有時候會貪婪到沒有盡頭,有時候卻最容易滿足。也許,他當初同意派出漢朝使團以大漢的名義聯絡西域各國,也許就僅僅只是為了截斷匈奴人的臂膀和援助,或者是只為了得到大宛良馬。
以利誘之,使西域各國為了貪圖大漢的財貨之利,從而加強與漢朝的交往,這本來也是一個好辦法。但現在看起來,這樣做是行不通的,并非長久之計。隨著匈奴人力量的再次加強,他們又要開始瘋狂的擴張了。
長久以來,匈奴人對西域各國的影響力太大啦,不管是心甘情愿做匈奴人的附屬國,還是在他們的兵威之下低頭服從,只要匈奴騎兵開始真正的發出威脅,西域三十六國便沒有一個敢于公開抗命的。
在這些國家君王的心中,漢朝的力量與匈奴是不對等的,這也直接表現在他們對待兩國人去到他們的領地后態度上。
即便是大漢使團出使,他們同意與漢朝交好后,但自恃距離漢朝地方遙遠,大漢的軍隊鞭長莫及,態度非常傲慢。加上長期處于匈奴的支配之下,對待匈奴人和漢朝人是截然不同的。匈奴使者奉命出使到這些國家,傲然自得騎在馬上,可以吃遍全國,所到之處,當地臣民不敢有絲毫的怠慢。而漢朝使節到了之后,不出錢物就吃不上飯,不高價買馬就走不了路,可以說是受盡委屈,很不公平。
真理與馴服只在箭弩與馬蹄的范圍之內!
有鑒于此,元召認為這句話才是在這個時代最合理的寫照。所以,征伐西域,徹底掃除匈奴人在那條通道上的軍事力量,同時讓西域諸國服服帖帖的歸服在大漢的意志下,便成了當前刻不容緩需要去干的事。
聽他表明了態度,在場的許多人雖然心中所想的各不相同,但振奮的情緒一致高漲。尤其是以聶壹、徐樂等人為首的那些大商賈,馬上就敏銳的從中嗅到了巨大的商機。
在以元召策劃主導下的幾次對外戰爭中,不管是平定東南越還是西南夷,也不管是東征真番國還是攻取河套草原,無一不是取得大勝!而在這些軍事勝利的背后,得到的巨額財富和持續的經濟利益,沒有人比他們這些曾經參與其中的人更清楚了。
元召曾經為此說過的一番話,很多人都聽說過,并且深以為然。那就是,國家每一次以犧牲戰士生命為代價發動的對外戰爭,可不是只為了成全少數人的虛名,也不是只為了顯威風,而是要取得實實在在的疆域和好處的。戰爭的利益是可以計算的,只有得到的是付出的幾十倍乃至百倍以上,才能算得上是國家戰爭的勝利。反之,就是得不償失的失敗了。
而且這種戰爭勝利后的好處,也并不只是朝廷上得到的那些,所有曾經參與其中并且為之出過力的臣民,都應該從中分得大小不一的紅利。只有這樣,才能激起朝廷上下軍民人等對戰爭的勝利信心和巨大熱情,人人為國出力,奮勇爭先,以國家的勝利為自己的榮耀。唯其如此,方能稱為大國雄風也!
酒酣之際,元召不厭其煩的又把這番道理詳細的講述了一遍。他的這番見解,以利益驅使臣民鼓起參與戰爭的熱情,使之不厭戰。而以國家榮耀鼓舞人心,使人人都為自己曾參與其中而心生驕傲,此為樂于戰。正是習得春秋管仲、韓非諸子之牧民學說精髓,使眾人聽得血脈噴張情緒激昂,恨不得馬上就參與其中,為下一場國家戰爭而出力。
董仲舒與主父偃對視一眼,兩人不約而同地暗中贊嘆。此子如此年紀,胸中就有這樣經天緯地之才,而且洞察世情人心,俯視天下事如掌上觀紋,將來的成就究竟能達到怎樣的地步,真是為之期待啊!
“賢弟高論!長卿雖年長十數歲,亦自嘆不如!這次既然要去做這件事,正應該乘風而起,直上九霄,施展胸中學識,為天下蒼生謀福祉,切不可再枉自謙抑,做那功成身退之舉了。”
司馬相如輕輕為之鼓掌贊嘆,眼神中滿是摯誠。四年之前,元召明明可以論功第一,居朝堂,掌重權,可他就只是領了一個安國侯的爵位,然后離開長安退居到自己的封地上,甚至在這幾年里很少參與朝堂議政,令包括他在內的許多人都為之感到惋惜和遺憾。
元召當然明白他話中的意思,點頭表示知道。嘴角卻掠過一絲不為人所察的苦笑。即便是親近如司馬相如,有些事也不便全部告知。世人只不過看到事情的表象,其實他之所以那樣做,除了殺江都王的原因外,還因為他比這個世間的任何人都深深地了解皇帝劉徹的性格。
這位在后世留下很大名聲的皇帝,他的本身性格也如同他的功業一般,充滿了矛盾和復雜。他把一個王朝推上了盛世巔峰,又親手把它推向了滑落深淵的路口。他的心胸既恢宏大量,又狹隘多疑。既能慧眼識珠從凡塵之中簡拔公孫弘、衛青、司馬相如、東方朔、主父偃、張騫、桑弘羊等一大批各方面的人才,興造功業,制度遺文,后世莫及。又偏聽偏信,迷戀神仙術,以至于輕信寵佞所言,鑄成不可挽回的大錯。這些足以表明,這是一位眼里不揉沙子的主兒,伺候這樣的皇帝,想要做到獨善其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給這位皇帝做過丞相的人,除了老奸巨猾的公孫弘早早的就看透了他的部分本質,及時調整策略,采用圓滑的手段加以奉承,最后得以善終外。其余的那十幾位,都沒有得到什么好下場,不是抄家滅族就是身敗名裂。就連最為貴幸的大將軍衛青,也因為功勞太大,被皇帝暗中猜忌而在各個方面加以鉗制打擊,后半生在苦悶抑郁中度過。
功高不賞,唯有殺頭!在君臣關系中,這便是最后的殘酷法則。
元召還太年輕了。如果在這樣的年紀就位極人臣掌握重權的話,那不要說皇帝對他心生忌憚,大臣們多有嫉妒,就連他自己,恐怕每天除了應付這些勾心斗角明槍暗箭,也不用去干別的事了。
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他才刻意的淡化了自己在朝堂上的位置。這幾年里,專心投入到長安學院和長樂塬上的各種建設中。除了皇帝偶爾在幾次重要問題上曾經派宮中使者來問詢過他外,他很少進未央宮,就連長安城去的次數也屈指可數。
元召心中的顧慮,從來沒有對別的人吐露過。不過,他的所作所為好像瞞不過主父偃的眼睛,那位飽經世間滄桑的老書生,曾經話中帶話的勸誡過他幾次,說什么人生苦短,當乘少年銳氣盡力做事,莫要等到遲暮無力之后,再枉自嗟嘆。對此,元召總是以別的言語掩飾過去,他可不想落得這位老先生在歷史上那樣如同璀璨流星般滑落,照亮了夜空,燒毀了自己!
其實他不知道的是,還有一個人了解他的內心所慮。那位素來把他當成最可信任朋友對待的大漢太子,此刻就坐在那里,靜靜地聽著元召對家國大義的見解,眼睛中閃過明亮的光彩。每一次聽元召講新鮮的東西,他都會感覺這片刻的時光,已經足以勝過博望苑中那些淵博教授們的任何長篇大論。
“元哥兒,如果將來真的有那么一天,我坐到含元殿高處…那么一定不會讓你受到任何的委屈。只要你想去干的事,必定無條件的去支持!”
大漢太子心中的諾言,沒有人能夠聽得見。他曾經不解的問過元召,為什么要就此丟開手中權力,不去趁機干更多自己想干的事呢?那個對他們姐弟都有過救命之恩的人,卻笑了笑,并沒有明確回答。后來他又去問過自己的母后,已經深深地懂得權力規則的衛子夫對自己的兒子做出了只有他們兩個人聽到的解答。
父皇和歷代皇帝都不能容忍的事,自己到時候能不能做到呢?太子劉琚暗中握了握拳頭,下定了決心,只要是元哥兒,他相信自己一定可以!
熱書推薦:貓膩大神新作《》、忘語大神新書《》、陳風笑新書《》、嘗諭大神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