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徹的英雄心自來有之。在他很小的時候,便聽過本朝許多人物的事跡。尤其是高祖皇帝肇基之初那些壯懷激烈的英雄傳奇。
金戈鐵馬、奇謀密計,萬軍對陣,流血盈野!這些對于他的先祖們來說是家常便飯的事。但是對于出生于繁華未央宮的劉徹來說,每當聽到這些,少年的心就充滿了熱血沸騰的誘惑。
由于這樣的情懷,他自小就熱衷于弓馬武藝,自覺勤奮苦練,跟宮中的很多侍衛都討教過,而李廣就是他曾經最欽佩的一位將軍,飛馬騎射之術就是他一手傳授。
先帝駕崩,劉徹即皇帝位的時候還不到十六歲,至今已十余年矣。
可是,他并沒有得到想象中的無上天子權力,因為長樂宮中那道如山般的陰影籠罩著他。
經過文、景兩位皇帝的苦心經營,留給劉徹的是一個朝廷穩定、民間日漸繁榮的大好局面。
政局穩定當然是一件于國有利的事。但是同樣的,也給朝堂上帶來了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勛貴大臣們的心都惰了。
劉徹暗中嘆了口氣。今日留下這幾位大臣商議匈奴事,他本來心中還是存有幾分希望的,希望他們還能有那種為國的勇氣,可是,他終究是失望了。
“暮氣沉沉的朝堂啊!這不是朕想要的。朕對外需要的是手中利劍的鋒芒,對內需要的是經緯天下的無雙國士。”
要說朝中還是不乏能臣勇將的,比如丞相竇嬰,在漢景帝時,就有保國之功,被景帝稱為社稷之臣。
能做到社稷之臣,那可不容易。而竇嬰就是其中之一。
在由于景帝削藩而引起的那場&p;“七國之亂&p;“時,舉全國之力方才平息了這場叛亂。而將帥用命,更是其中的關鍵。
叛亂平息后論功,公認的功勞最大的兩個功臣,一是周亞夫,二就是竇嬰了。
竇嬰是竇太后的親侄子,當時以宗室之親,不辭辛勞,親冒矢石,領軍沖殺在最前線,便宜指揮,統帥得當,為平息叛亂立下了巨大功勞。
竇嬰對漢室的忠心,那是沒的說的!因此景帝駕崩時,遺命他以大臣身份輔佐幼帝,足見對他的信任。
可是天下承平這些年,他身上當年的銳氣早已不復再見,當起了按部就班唯唯從命的平和宰相。這讓劉徹對他漸漸失望起來。
其實,即位之初時,劉徹對竇嬰還是很贊賞的,這源于他印象深刻的一件事。
那是劉徹剛剛懂事的時候,竇太后非常寵溺小兒子梁孝王,那年重陽節諸王來給太后賀宸,一家人在長樂宮后花園圍座。
竇太后也不知道是有些高興過了頭,還是飲了幾杯酒的緣故。閑談之際,轉身對自己的兒子漢景皇帝說了這么一句話“武兒仁孝,如果你以后皇位傳給他,一定也會做得很好的。”
當時景帝的臉色變得非常難看,但他卻不敢反駁自己的母后,只得強裝笑臉,違心的說了一句“千秋之后可傳梁王。”
當時竇太后大喜,連聲夸贊,兩個皇兒都孝順。周圍之人雖然看出皇帝的不悅,但無人敢開口說此事的不妥。
這時候,只見坐在座位最末的魏其侯竇嬰舉了一杯酒,站起身來,先祝了太后壽語。然后轉身對皇帝拜了拜,冷著臉說道:“天下者,高皇帝之天下也,父子相傳,乃當時的約定,陛下怎能擅自送給梁王呢!”
漢景帝心中大喜,臉上卻裝出發怒的樣子訓斥了他幾句。而竇太后被竇嬰駁了話頭,無法再繼續說下去,此事就此作罷了。
當時劉徹就在旁邊,他雖然年紀幼小,但卻記住了此事,并在當上皇帝后還念念不忘竇嬰當年犯顏進諫的恩情。
只是,魏其侯早已不是當年那個鋒芒畢露的人了,繁雜的政務早已消磨盡了他當年的銳氣,一如這個暮氣沉沉的朝堂。
“天下英杰何其多也!朕這次一定要好好選拔一批賢才,完全為朕效力的賢才,與朕一起打造一個全新的大漢!”皇帝劉徹握緊了手中寶劍,暗自下定了決心。
青郊外酒樓中,幾個書生終于從醉中醒來了,只是個個頭感到疼的厲害,齜牙咧嘴的喝了卓文君給他們準備的醒酒湯,方才逐漸感覺好起來。
距離朝廷召開的詞林苑招賢還有半個多月時間,既然閑來無事,這幫人就天天在酒樓喝酒作賦,談論國事,司馬相如作陪,倒是逍遙快活。
偶爾也會去后院,看看那處釀酒作坊的操作,美其名曰免費品酒,與在此處的元召小冰兒崔弘說笑些時候,倒是與三個孩子相處得甚是融洽。
司馬相如已經把元召那次所吟誦的《俠客行》抄錄整理了出來,與嚴安等人逐句賞析了一遍,越發覺得這首詩作的妙處。
自古書生俠客夢!何況這幾個人本來就是文武雙全之輩。這樣的詩句正切合他們的心境。司馬相如竟然依律給它譜了琴曲,吟唱起來更添豪情颯沓之氣,后來終于在世間流傳開來,成為英俠之輩的最愛!這對于元召來說倒是始料未及的事。
元召又經過幾次改良,終于蒸餾出來的酒口感更好了些,聶壹已是大為滿意。
閑暇之時元召與他秘密商談了幾次,至于說了些什么,外人無從知曉。只是再以后這北地大商看元召的眼光與從前不同。
“你確定這次匈奴人會提出那樣的條件你怎么知道他們會有這樣的條款”聶壹壓抑住心底的激動,看著平靜的在仔細端詳盞中酒的元召。
“當然!并且朝廷很快就會答應這件事。呃,你不用那么看著我吧?因為很明顯,這是所有條件中最容易解決的嘛。”
“你…你真的是個八歲的孩子好吧,只要這次你說準了,以后所有北地邊塞的商品配貨你說了算!聶家會無條件全力支持的。”
元召點了點頭,沖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