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母山、黎母水,對于宋人來說,可能就是大自然給予他們的阻礙,無法深入瓊州中心地帶,而對于夷人來說,卻是上天賜予的棲身之地,以黎為族,以大山、大河為母,不知道過了多少代,直到被這些外來的人一步一步逼進了山林之間。
黎母山縱橫數千里,宋人所能占據的,只是整個島的周邊沿海,雖然早在三百年前就設立了一州三軍,人口卻一直沒什么增長,原因就在于它的偏僻,可誰能想得到,幾乎一夜之間,島的中上部,屬于大部分瓊州的那一片地界,竟然一下子涌進了數百萬人!
對于并不精于算數的夷人來說,這個數字就像是天上的星星、黎母山上的樹木一樣無法估量,因此,哪怕之前與宋人處于交好的部落,心里也難免不會打鼓,這么多人,會不會沖進大山里,將他們進一步逼向黎母山的深處?
當然,這一切都沒有發生,宋人謹守著之前的界線,在一片廣袤的大地上開始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建設過程,剛開始的時候,的確無人理解,他們倒底想干什么?
建好的屋舍被推倒、就連官衙都不例外、甚至高大的城墻也被拆成了白地,如果遇到去年那樣的匪患,拿什么來抵擋?而緊接著,宋人在這一片白地之上,以更為令人匪夷所思的速度又重新建起了一片城市!
寬闊的硬質馬路、堅硬的樓房差不多有大樹那么高、干凈整齊的城區,從山上看過去,是那樣的漂亮,特別是到了夜晚,當星星都不再眨眼的時候,瓊州,到處都是明亮的燈光,如同無數珍珠鑲嵌在黑色的絨布上,燦燦生輝。
短短的數月功夫,這一切就在夷人的眼皮子底下成為了現實,讓這些還處于原始神祗信仰當中的人們,膽戰心驚之余,還有幾分慶幸,慶幸他們之前采取的是合作,而非對抗的態度。
王文龍便是其中一人,做為黎母山中最大部落的頭人,在去年的陳明甫之亂中,他通過一個漢女與宋人的官府搭上了線,從中獲得了不少的好處,當然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可如今看來,這些代價都是值得的。
此刻在他的寨子里,那個被他收留了十多年的漢女,就神色恭謹地低著頭,跪坐在他的面前,并沒有因為回歸宋人的社會,而自視甚高,這一點還是讓他感到滿意的。
雖然是部落的頭人,王文龍的居處并不怎么奢華,就連屋子也同別的部民相差不大,那是一種倚樹而建的吊腳樓,下面是半人高的支撐物,讓整個屋子處于一個懸空的狀態,最初這樣做的目地,是為了防止野獸的侵襲,后來就成了一種習慣,以竹木建成的屋子,在這大山當中,就像天然長成的一樣,和周圍的山林完美地契合成了一片。
“二娘,你說說看,我們黎人,應該要怎么做,才能讓那位上官滿意?”身材有些矮胖,手上的動作也有些遲緩,他拿著一塊靛藍色的染料,正往掛在一根粗大的竹桿上,長長的木棉布上染,為了著色均勻,另一手不停地將染好的那一部分往后拉。
黃二娘愕然抬頭,這個問題實在太大了,根本超出了她的想像,頭人似乎也不著急,并沒有催促她的意思。
“二娘,來看看這匹布織得怎么樣?”
聽到召喚,她站起身,很自然地接過布匹,只一上手就覺出了一陣緊致和細膩的觸感,由衷地贊一句。
“很是下功夫,上品。”
“這是寨子里最好的織女,用了兩日才織出來的,若是以前,在宋人集市上,可換得一石糧食,可如今呢,沒有人要。”頭人看了她一眼,面色誠懇地說道:“你曾經是我見過最聰明的漢人,只不過學了兩年,就能織出這樣的上等布匹,紡紗、織布、靛染,樣樣都很出色,如今雖然不在了,可我一直都當你是寨子里的一份子,二娘,我需要你的聰明,給黎人指一條出路。”
“寨主和寨子里的人對我的大恩,二娘不敢稍忘。”她頓了一下:“這樣的布,我們的確不需要了,因為城中商社里的賣的那些,既好又便宜,顏色更是多達幾十種,夷人靠山吃山,除了布匹,還有山貨,每日里打到的獵物,皮毛和肉類都是能換來東西的,可這并不是長久之計。”
頭人停下了手上的動作,將只染了一半的棉布丟開,兩人重新坐下,二娘說得,他并非考慮不到,可身份不同,能看到的角度也就不一樣,黃二娘的話語中,很明顯地用了我們,這說明她在潛意識中,已經將自己當成了宋人,當然她也的確是。
坐下之后,頭人做了一個請的手勢,使這次談話,帶上了些許官方色彩。
“自從上回合作,這大半年,寨主應該能看到官府的誠意,加入軍中的那些兒郎,得到了與宋人同樣的待遇,戰死者的名字,就刻在我們的英烈祠中,愿意下山的家屬,都能得到烈屬的所有好處,只可惜,他們寧可要上一些東西,也不愿這么做。”
黃二娘說得很隱晦,頭人卻聽出了她的言外之意,不是那些遺屬不愿下山,而是寨子里不讓,一旦下了山,就會被宋人編入戶籍中,孩子得到免費的上學機會,從此徹底地變成了一個宋人,那樣的話對寨子來說,能有什么好處?
成為一個真正的宋人,只怕是寨中大多數人的希望,山下的動靜,就算沒有親眼見過,聽人說也能想像得出來,眼見著這種吸引力越來越影響著寨中的人心,他也不得不權衡一二,看看宋人究竟是個什么打算。
“我聽說,一旦編入你們的戶籍,所有的人都會被打散,哪怕是父子,都可能隔得很遠?”
“嗯,這是最低的要求,對于所有的人都是一樣。”寫在文告上的東西,黃二娘當然不會否認。
話說到這個份上,她當然明白了對方的顧慮,寨子里的如果都下山,按這么個編法,全都分散到了各個縣,到時候他這個頭人,和那些人有什么區別?
明白歸明白,無論是什么樣的來歷,制度是不容改變的,因此黃二娘只能從別的地方去勸說。
“這么做,就是不希望將來會有什么隱患,只要入了籍,官府便會一視同仁,到時候,左鄰右舍,可能是宋人,也可能是蕃人、峒人,是不是一個寨子,又有什么關系呢?”
“眼下雖然如此,若是換了一個上官呢?”頭人沒有表示出什么意向,反而問了一個極為刁鉆的問題,人亡政息是宋人的常態,甚至很多時候,前一任主張撫,換了一任就變成了剿,這樣的苦頭,他們并不是沒吃過。
黃二娘輕輕地、但卻非常堅決地搖搖頭:“瓊州,不會再有另一個上官了。”
王文龍一怔,盯著她的臉看了一會兒,才將視線移開,打開的屋門外,能聽見小孩子的打鬧聲,這種年紀的小孩,在寨子里都是這么散養的,等到了一定的歲數,男的會被帶著上山打獵,女的則是學會紡紗、織布,可是在山下,宋人的做法是將他們送入學堂,讀書、識字,成為他心目中的上等人。
差別是如此之大,等到成年之后,這些孩子最多只能做個苦力,而女孩連給人當妾的資格都沒有,他就這么呆呆地看著外頭,久久沒有回過神來。
對于劉禹來說,一個最基本的民族政策就是,融進來,在這個基礎才能談得上其他,瓊州的夷人,號稱36峒,歷史上在阿里海牙平定廣西之后的數年,便爆發綿延到全島的大起義,結果元人又調用了準備征討安南的軍隊,費了很大力氣才鎮壓下去,并將那些被討平的大小寨子,都編入了戶中,史稱“得戶過萬,丁口六萬余。”
也就是說,整個黎母山中的夷人,僅僅是個人口不足十萬人的部落,如果按照他的要求編進來,過不了多少年,就會被超出三十倍的宋人同化掉,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與史書上那些赫赫有名的大族相比,不過是滄海一粟而已。
無論是夷人也好,峒人也好,只要有加入的意愿,他并不吝惜做到一視同仁,當然這不光代表了權利,更加有相應的義務,也正是他們之前用忠誠、犧牲所贏得的一個機會。
只不是每個民族都有這個資格的。
在宋人的治下,這些夷人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掀起暴亂,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出自官府的壓逼,劉禹不希望在這個建設的節骨眼上,出什么亂子,盡管他不怕事,但事情越少就越輕松,要防止亂子的發生,莫過于將他們編進來,做為建設者而不是破壞者。
黃二娘的話起了多少作用,沒有人知道,不過后來陸陸續續有夷人下山,主動要求上戶入籍,卻是不爭的事實,對此官府表示了歡迎,并按照規定進行了登記和排期,讓這些語言不通、心懷忐忑的人對于未來,總算有了可以預見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