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515【中國電影二三事】

  周赫煊帶著帽子走出放映廳,帽檐壓得很低,這樣不用擔心被人認出來,畢竟他的照片經常出現在報刊雜志上。

  這種打扮并不奇特,來看電影的男人,有將近三成都戴著帽子。

  戴帽子似乎這個時代的潮流,無論歐美還是亞洲,男人女人出門很喜歡戴帽。幾年前南京國民政府頒布的《制服條例》,甚至有專門的帶帽規定,比如學生、公務人員在正式場合必須戴帽,夏天戴白色帽子,冬天戴黑色帽子,顏色錯誤是要被嘲笑的。

  周赫煊現在戴的就是一頂男士禮帽,圓乎乎的類似于飛碟形狀,帽檐上方還箍著一圈絲帶。這種帽子在民國影視劇里很常見,比如諜戰劇的地下黨接頭,主角往往是穿著長衫、戴著禮帽,摘帽時從帽子里掏出一張字條悄悄傳遞。

  周赫煊順著人潮出去,看完《紅塵》的觀眾臉色興奮,卻憋著不肯提電影內容。而那些看完《神女》的觀眾,則一個個義憤填膺,不少人邊走邊討論劇情。

  “那個流氓太可恨了,簡直就是人渣!”

  “可不是?要我說啊,就該早點報警把他抓走。”

  “報警有個屁用,最多關進去幾天,等放出來以后女主角更慘。”

  “阮玲玉演得太好了,看到她在電影里被欺負,我忍不住就想哭。”

  “還是周先生編的故事好。”

  “你們看過《神女》的原著嗎?”

  “沒怎么看懂,跟電影完全是兩個故事。”

  “原著里也有這個情節,不過寫得更隱晦凌亂,而且原著女主角比電影更慘。”

  從這些觀眾的反應來看,電影版《神女》無疑是成功的,極大地調動了諸多觀眾的情緒。當然,美國大片《紅塵》也很成功,一個個看得紅光滿面,就跟80年代的人在錄像廳里看小電影一樣刺激。

  就在周赫煊帶著費雯麗北上天津時,兩部電影的口碑都發酵了,只不過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很多衛道士站出來猛批《紅塵》,認為這部電影宣揚的是思想,并呼吁政府禁止放映這樣低俗的影片。當局表示很為難,一邊礙于輿論的壓力,一邊又礙于美國電影商的壓力,最后只能選擇一個折中的做法:《紅塵》只能在特定的大戲院放映。

  而《神女》則獲得人們的一致認可,特別是里面反應的社會問題,引起廣泛的社會大討論。妓女的兒子有沒有受教育的權利?父母的職業不正當,子女長大之后就一定是壞人嗎?

  左聯的機關刊物,把《神女》定性為一部反封建的進步影片。田漢甚至親自寫影評說:“電影跟書籍、報刊一樣,也是傳播思想的有力武器,是改造社會的良好工具。電影不應該只是情情愛愛的傷春悲秋,更應該反映底層人民的生活,反映尖銳的社會問題,《神女》為我們的電影工作者提供了優秀的參考。”

  此時的中國電影人,以張石川和鄭正秋為代表。兩人雖然合作創建了明星電影公司,但他們的電影理念卻各不相同。

  張石川走的是商業路線,提倡電影“處處為興趣是尚”,觀眾習慣看什么就拍什么,他的代表作是《火燒紅蓮寺》。而鄭正秋卻認為電影應該改良社會、教化民眾,代表作有《勞工之愛情》。

  但不管如何,兩人還是以商業片為主,畢竟電影公司需要生存,現實文藝片遠沒有商業片賣座。

  歷史上,直到《神女》大獲成功,又有教育意義又能大肆賣錢,終于掀起了拍攝社會問題片的風潮。其中也有左聯在推動,左翼作家們創作精彩的劇本,聯華影業公司負責具體的拍攝發行。

  現在周赫煊將《神女》提前兩年問世,同樣獲得無數觀眾認可,立即給羅明佑帶來極大的信心,他主動跑去找田漢等人買社會問題片的劇本。

  妨礙《神女》大賺特賺的,恐怕就只有放映問題了。

  首都大戲院這種超級牛逼的所在,安裝了最先進的有聲電影放映設備,所以人們可以盡情的觀看《神女》和《紅塵》(《紅塵》也是有聲片)。但其他的影院就有些糟糕,只有羅明佑旗下的部分影院,以及明星公司旗下的少量影院,能夠讓電影發出聲音來。

  有聲影院里的《神女》場次座無虛席,甚至有時候上午放映都爆滿,但無聲影院的老板們卻只能干著急。最后只能采用補救的辦法,重新制作無聲電影拷貝,在關鍵情節處增加對話字幕。

  對此周赫煊只能苦笑,他好不容易投資拍了一部有聲片,采用的還是最先進的有聲電影技術。但大部分影院放映時,觀眾還是聽不到聲音,就好像后世拍出一部3D大片,結果尋遍全國都找不出幾個3D放映廳。

  《神女》熱映之后,阮玲玉簡直紅得發紫,一舉反超胡蝶躋身影壇一姐,成為聯華影業公司絕對的臺柱子。

  與普通觀眾追捧明星不同,業內人士更關注《神女》的拍攝技術。因為這部電影采用了頂尖的有聲技術,音質好得嚇人,不像之前的國產有聲片那樣各種雜音,各種音畫不同步。

  張石川和鄭正秋連忙打聽情況,結果在知道有聲膠片的價格后紛紛搖頭——成本太高了,他們玩不起。

  說起來有些奇怪,一向摳門的邵氏兄弟,居然也對有聲片很感興趣,還專門派邵逸夫前往美國購買有聲電影設備。但邵氏兄弟的“天一公司”已經不在內地發展了,由于淞滬之戰帶來的時局動蕩,邵氏兄弟決定轉移到香港發展,并把目標市場對準東南亞。

  其實邵氏兄弟真的好厲害,他們在上海創立“天一公司”僅三年,就迅速占領中國南方電影市場。逼得民新、明星、大中華、友聯、上海、華劇六家公司聯合起來,共同組成“影業公司”,聯手對付邵氏的“天一公司”,史稱“圍剿”。

  邵氏兄弟哪里扛得住?只能灰溜溜跑去香港發展,甚至都無法向內地賣片,無奈之下悉心經營東南亞市場,十年間在東南亞建立起100多家影院。

  結果大家都知道,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邵氏后來陰差陽錯的造就了香港電影的輝煌。

  反倒是把邵氏逼走的那些電影公司,一家家的消失在歷史長河當中。

,歡迎訪問大家讀書院

夢想島中文    民國之文豪崛起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