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改天我有空時,再給你電話!”毛玥隨口應道,她的思緒還停留在辦學資格證的事情上。
沈向楠卻對這件事格外的上心,直接起身走到毛玥面前:“你現在沒事吧?改日不如撞日,現在就去吧。”
毛玥一臉呆滯的看著沈向楠,只得點點頭,抱著鄭嘆跟在沈向楠的身后,朝外面走去。
之后,沈向楠開車帶著鄭嘆和毛玥朝著百花潭古玩藝術品市場的方向駛去。
百花潭在蓉城西郊。潭北有詩圣杜甫的草堂,杜甫曾在詩里寫道:“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
現在這里是著名的百花潭公園。公園由盆景園、磊園、慧園、湖池區、廊橋及桃花林、銀杏林、桂花林、梅花林等景區組成,已形成了自己的園林特色。
整個公園構筑新穎,布局典雅,花木繁茂,竹樹成蔭,人工締造的山石、瀑布、溪流、亭臺分布其間,各呈其妙,趣味無窮,體現了“古、文、靜、雅”的格調,使人益覺園林深邃無盡。
在公園旁邊,就是百花潭藝術品市場。
半路上,鄭嘆終于睡醒了,睜大眼睛看看車外的精神。它一向宅,很少出門,今天難得坐在車里看到大街上的風景,還覺得挺新鮮的。
沈向楠見鄭嘆醒了之后滿眼好奇的看著車外,就放慢了車速,讓鄭嘆慢慢欣賞。
不一會兒,三人就到了目的地,在百花潭公園內停好車,準備步行到古玩藝術品市場去。
懶貓鄭嘆,照例撲倒毛玥懷里,毛玥習慣性的接住之后,又忍不住嘟囔:“鄭嘆,你又胖了!快二十斤了吧你,該減肥了!你再胖下去,我都可以去練舉重去了。”
鄭嘆給了毛玥一個白眼,把頭一偏看向公園內的花木。
毛玥也是第一次來百花潭公園,在城市之中,能看到這樣的美景,確實讓人心曠神怡。
走著走著,鄭嘆突然從毛玥的懷中跳了下來,往一個方向狂奔,毛玥愣了,她還是第一次看到鄭嘆如此豪邁呢,趕緊大步追上。
沈向楠也緊跟在她的身后。也幸好,毛玥現在已經是一品境界,才能跟得上鄭嘆的速度,而沈向楠卻氣息有點亂了。
大概在曲曲繞繞的公園里前行了七八百米,,毛玥跟沈向楠才看見鄭嘆停下。
毛玥看見,鄭嘆停在一株古藤旁,看著那株古藤兩眼放光。
毛玥見周圍沒人,低聲問鄭嘆:“鄭嘆,這株古藤有什么特殊的么?”
“停!玥玥,你們倆就站在那別動!”鄭嘆萌萌噠聲音出現。
毛玥依言站住,卻仍好奇的看著鄭嘆。
卻原來,鄭嘆看的不是那株古藤,而是古藤腳下的一株小草。
那小草大概十厘米高,莖纖細,葉柄長,葉子是心形,嫩綠色,綠的透明,像冰種翡翠雕刻出來的,葉脈清晰,頭dǐng還開著一朵白色小花,猶如羊脂白玉雕琢而成。
當毛玥看到這小草,頓時被它的美麗驚艷了,也矚目凝視。頓時發現,這株草身上的周圍靈氣濃厚到快化為實質了。
半晌,鄭嘆用它的貓爪,劃出一個小土方,那株小草就在土方的正中央。然后,它轉頭對毛玥喊道:“玥玥,快來幫忙!我們把它移植回家。”
毛玥趕緊上前幫忙,當她的手剛靠近小草周圍,靈氣就被觸動,一股暖意從手傳入到身體,很舒服。
沈向楠見狀,脫下外套,走到旁邊,小心翼翼的用他的名牌把鄭嘆和毛玥剛弄出來的小土方包裹起來。
三人一起走上,毛玥也沒心情再去買什么玉石了,今天能遇到這株小草,就已經是很幸運的事情了,決定提前回家。
沈向楠看著歸心似箭的二人,也不再堅持,直接開車送兩人到了毛玥家的二層小樓門口。
此時,已是黃昏,夕陽的余暉映射在院子里,院子右邊的的秋千上,陽光照在游韻渾身雪白的身子上,看著就暖暖的,而游韻正蜷縮成一團,小胸膛慢慢起伏,睡的可香了。
毛玥抱著鄭嘆,沈向楠抱著那株小草,剛剛走進院子門口,就有一道快似閃電的身影從二樓跳出,停在了沈向楠的肩上。
沈向楠的身子踉蹌好幾步,才停穩。他偏頭,才發現,那是一直滿臉嚴肅的三花貓,正滿眼放光的看著他懷里抱著的那株小草。
幾息之后,沈向楠就看見包著那株小草的衣服,慢慢的飛向院子左邊的小桌上,那只三花貓,也已經蹲坐在桌旁的石凳上。它的個頭,比鄭嘆還要大,還要胖上很多,堪稱貓中巨無霸。
看到它,沈向楠想起了一種叫猞猁的猛獸,但是,看外表,這貨明明是常見的中華田園貓的一種。再看看那詭異的在空中漂浮的衣服和小草。
沈向楠看看毛玥懷中的鄭嘆,看看那只胖胖的三花。他明白,這肯定是跟鄭嘆一樣的大妖。
游康卻毫不客氣的指使著沈向楠,一口播音腔說道:“小子,發什么愣!快去把院子門關上。”
沈向楠深吸了一口氣,平復了一下再次見到大妖的心情,去把院子門關上了。
“玥玥,這翠玉草你們是在哪兒發現的?”游康急不可耐的問道。
毛玥回答道:“我今天帶鄭嘆去逛了個公園,剛進公園不久,鄭嘆就沖了過去了。”
游康看著鄭嘆和毛玥,不得不感嘆道:“老夫修煉兩百多年,苦心尋覓四海,才找到過一株翠玉草,出門逛個公園都能撞見。這氣運,真是貓比貓氣死貓!”
毛玥好奇的問道:“這個翠玉草也是靈草么?有什么作用啊?”
游康點點頭,回答道:“這翠玉草,是吸收天地之靈氣,日月之精華而產生的。你們看,它的葉子好似翡翠,花朵好似羊脂白玉而得名。
翠玉草不是靈草,卻勝過天下所有靈草。
它只有一個功效,就是聚集天地靈氣。如果在你修煉的地方,有這么一株翠玉草的話,修煉的效果與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