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備走之后,在場之人都松口氣,一來是怕大打出手,二來是怕才學不濟折損了顏面,尤其還是在崇王世子和柳如是面前丟臉,以后基本也不用在金陵城的士子當中抬起頭。
每個人對自己還是多少有些自知之明的,秀才中的都很勉強,在幾千名考生參加的鄉試中能名列前茅而中舉,那非常不易,想在一兩屆考中更難,很多人也是做好了學到老考到老的準備。
趙元啟很自然坐下來,環視在場之人,道:“或許是本世子的到來,打攪了諸位以文會友。你們也不用太在意,還請談論之前的內容便可,柳小姐是否也在討論之列?”
趙元啟饒有興致地看著柳如是。
柳如是趕緊避開目光,欠身行禮道:“幾位公子之前是在探討秋試文章,奴家才疏學淺,不能登大雅之堂。”
“柳小姐太自謙了,是我等才學有所不及才是。”韓玉上前笑著說一句,將蔣城之間的文章拿過來,道,“世子殿下,這是蔣公子的一篇文章,是本屆鄉試四書文第三題‘國無道至死不變,是可忍孰不可忍’一題的文章,還請世子殿下評斷。”
趙元啟馬上上來精神,他臉上帶著笑容,將文章接過來道:“鄉試開考之后,本世子便拿到了本屆鄉試四書文的考題,眾覽之下四書文第三題,也是本世子覺得最難的一題,倒要看看眾學子們的高見…”
蔣城臉上帶著一種受寵若驚的神色,行禮道:“殿下抬舉,還請殿下斧正。”
“嗯。”趙元啟點點頭,他的精神全然放在手上的這篇文章之上,他本來是抱著極高期望的,可當看過文章后,臉上的笑容自然減弱,到最后他放下文章,笑了笑道,“此文章雖有精彩之處,但在破題和引經據典方面,過于求謹,以至于四平八穩無太多亮點!”
蔣城本來也帶著極大的期待,很希望趙元啟對他的文章欣賞,聽到這里,他臉上很失望。
旁邊已經不禁有人在暗中偷笑,你蔣城是爭強好勝,可惜文采不出眾,這還好是崇王世子委婉地批評你,要換了別人,你還不跟人拼命?看來那高傲的吳備說的也沒錯,文采不行就是不行,想不承認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蔣城道:“世子殿下提醒的是,在下回去之后必當潛心用功,爭取能早日作出經天緯地的文章。”
“誒,這就不對了,要做文章,最重要的是出于本心,要做到浩然正氣,如此方為一篇不世出的好文章。若單純只是為追求經天緯地,反倒被掣肘,一篇文章之中空有浮華而無實質,那就是一篇華而不實的文章。”趙元啟侃侃而談道。
在場之人無不點頭,心中都在想,世子就是世子,崇王府里的先生至少也是進士出身,有許多應該是來自于文廟,或者是朝中的翰林,都是大儒,所教出來的世子,學問、修養和談吐都并非普通人所能擁有。
眾人各自都對蔣城的文章發表了看法,也沒刻意去貶低蔣城,但都歸納為蔣城的文章太四平八穩。
隨后別人也各自寫下自己的文章,讓趙元啟來評斷,在議論方面都會有些偏頗,太側重于議論“國無道至死不變”,對于截搭題的后半部分“是可忍孰不可忍”卻選擇性淡化,有的稍微一提,有的則是表示對那些亂臣賊子不可忍。
趙元啟突然看著紀寧道:“永寧的詩才,一向是出類拔萃,卻不知這篇文章作的如何?”
所有人都看著一直少作言語的紀寧,連柳如是那邊也在看著他,雖說紀寧在詩詞和祭文上的造詣一向不淺,可在本屆鄉試中,他并非是解元的大熱門,主要也因紀寧第一次參加鄉試,所謂萬事開頭難,再加上他又是蔭蔽的秀才出身,在外人看來,還是那些寒門出身寒窗苦讀數十載,通過童生試和生員試走出來的秀才中解元的可能性更大,再或者是那些有名氣的望族子弟,而非紀寧這樣聲名鵲起的后生。
“在下的文章,做的很是一般,不值一提。聽過諸位的文章,反倒覺得自己的文章議論的有些偏頗了。”紀寧臉上有些為難道。
別人聽到紀寧的話,再觀紀寧的神色,也不覺得紀寧是在謙虛。
第一次參加鄉試的考生都會有個通病,就是在審題和做文章上太過于潦草,以至于當時就蒙蔽了頭腦,一直到出了考場之后才意識到自己很多題目都審錯,而當時就死活察覺不出。
既然紀寧不肯說自己的文章,別人只當紀寧也是真的做的不好,也就不想強迫他拿出自己的文章來“獻丑”。
這種好友的聚會中,大家以文會友,人家就說自己的文章不好,你還非要讓人把文章寫下來給你看,就有點誠心要看人笑話的意思,以后連朋友都做不成。
連趙元啟也點點頭,接受了紀寧的這說法,但他還是很熱忱道:“永寧兄見諒,本世子并非是誠心要知你文章做的如何,但本屆鄉試中,卻有一題不得不拿來問你,便是第二題‘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不知你有何見地?”
趙元啟對紀寧留下的最初印象,就是紀寧對江山社稷方面有很高的造詣,說白了,就是對治國有自己的看法。
當趙元啟見到四書文第二題的題目后,他意識到這是一篇探討治國之道的題目,他自己在嘗試寫這篇文章時,他就在審視和猜想,如果讓紀寧來作這篇文章,他會從哪個方向來議論,會引出怎樣的論點,作出如何的文章?他這次來見紀寧,也主要是想拿自己在第二題上所嘗試做出來的文章,跟紀寧的考試文章作出比較。
說到這一題,很多人臉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剛才所探討的都是最難的第三題截搭題,所以自己的文章寫的不好,或者是自我感覺良好而沒得到崇王世子的認可。可若是這第二題,在很多人看來那是很簡單的,自古以來論述治國之道的文章比比皆是,每個人在備考時所背過的程文和范文中所涉及這題目方向的文章比比皆是。
他們已經忍不住把自己的論點論據說出來,以換得崇王世子的賞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