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因為情節改動,從d日2到7都有改動,請重新閱讀,不便之處,請多包涵…
東久邇宮稔彥王滿臉堆笑地對堀悌吉道:“你看,大家都是支持你的,陸軍把近衛師團這樣的精兵強將都拿出來了,就是希望跟著您有一番大作為。如果覺得兵力不夠可以再加一點嘛。現在物資、船隊、兵力乃至海軍都是最強的,你不是還辦了這么多航空學校,又讓海航軍曹有了晉升軍官的空間,正是上下齊心,給予美國迎頭痛擊的時刻。”
堀悌吉嘆了口氣,不再多說,否則就顯得他矯情了。
確實如石原莞爾所說,現在的近衛第2師團可不是歷史上的規模和編制,而是難得的精銳,里面配備了戰車聯隊聯隊長按規定要配大佐,但因為栗林忠道的堅持和推薦,最后由同樣是美國通、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馬術金牌獲得者西竹一出任聯隊長,第2近衛師團在編制上更接近于德國的1943型裝甲擲彈兵師,重裝備略少但多一個聯隊步兵。
除了從德國引入的裝甲車、希姆萊管風琴、追獵者坦殲外,還重點裝備了日本新生產的四式坦克奇托。
四式坦克是日本一直在研制的新坦克,42年9月份正式立項,算是日本第一種真正的中型坦克,但進度一直不快,但后期在德國技術專家幫助下,進度突飛猛進。
4式說是新坦克,但只要看到過的人都認得出這其實是t34型號的日本拉皮版。底盤用的是t34底盤,炮塔用的是日本原定的4號炮塔,但正面厚度加厚到70。最初準備使用新研制的四式75坦克炮從瑞典博福斯公司的75高射炮基礎上改進而成,后來暫時跟不上節奏便直接用了4號坦克上的75l48坦克炮。為了提高穿甲效果,還仿效德國為部隊配備了鎢芯彈,由于日本不缺鎢,所以比例較高,每車擁有三分之一鎢芯彈 與t34火炮靠前部署不同,奇托炮塔靠后,重量分布更均衡些,然后炮塔改成了5人車組,又安裝了德國進口的電臺和瞄準具。整體分量26.4噸,最大速度42公里小時,單次加油行程300公里。
說是國造,其實日本也就略微改動了一下設計,將4號坦克和t34坦克各自優勢進行了一些融合,既比不上豹式,也比不上t4385,甚至連t4376都勉強。里面的核心部件,比如那臺b2柴油發動機,又比如坦克炮都不能自產,只能原封不動使用原來的產品。
不過日本在生產中精益求精的想法還是努力貫徹了下去,在裝甲上比蘇聯貨強不少,炮塔比t34那種毛糙產品也精良得多,變速箱也進行了針對性改進。再加上大的布局沒有調整,試制成功后麻煩不多,算是性能比較穩定。因日本兵的身高和體型偏小,再加炮塔是重新設計的,從t34的4人車組換成5人車組也未見擁擠。所以德方認為綜合性能比原版t3476要好,與4號h基本持平,與謝爾曼較量不會落于下風如果日本能解決發動機和坦克炮生產問題,可成為主力裝備。
但現在看來,坦克炮再有1年就能攻關成功,那臺b2發動機短期內仿制水平總是跟不上,發動機無論航空還是車輛發動機現在成了日本的老大難仿都能仿,仿出來性能離原版差別實在太大,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以至于不斷要進口。這問題不解決,永遠不敢說國產化成功。
現在憑借各種散件,日本“生產”組裝速度很快,每個月產量突破150輛,半年后有望達到200輛月。近衛第2師團是第二批換裝的,一共裝備了80多輛奇托,而武田攻所在的近衛第1師團則是第一批換裝的部隊,目前到位了160多輛滿編240余輛,因此近衛第1師團的定位是戰車師。
聽石原莞爾也這么說,堀悌吉苦笑著點點頭:“那就非常感謝了。”
然后不再吭聲。
“來來來,喝酒去,喝酒去…為薩哈林島戰役勝利喝一杯…”東久邇宮稔彥王看得出大家興致不太高,便給眾人打氣,“帝國還是不錯的,等8月份我把火箭和噴氣機帶回來就更加強大了美國都沒這玩意呢!”
就在日本為下一階段戰事和未來前途探討時,6月17日,巴西情況劇變:在德國消滅巴西第一遠征師,占領南部三州并宣布并入美洲共和國,拉普拉塔集團各國兵力堆積在邊境附近時,總參謀長蒙特羅悍然發動政變,囚禁了總統瓦加斯,并向軸心集團發出停戰請求,表示愿意退出同盟陣營。
更讓美國人措手不及的是,蒙特羅不但用心腹部隊控制了里約和圣保羅,還事先與德國達成一致,配合德軍艦隊直接炸掉了里約的美軍航空基地,還讓紹肯的部隊在里約登陸。
支持瓦加斯的警察和部分內務部隊包括總統衛隊和美軍試圖向蒙特羅的陸軍開火,但誰也頂不住德國的裝甲部隊。冰島戰役中令人瞠目結舌的情況出現了,而且這次更夸張冰島是3萬德軍打得8萬英美部隊丟盔曳甲,這次紹肯僅僅用了8000不到的部隊就直接干翻了一個2萬人的美國師。
更讓美方大驚失色的是,累西腓地區偵察機顯示,后續還有德軍船隊在源源不斷涌來,再過45天就要去里約登陸了。
實際上,這次政變是蒙特羅玩脫了,原本說好到6月底再行動的,德軍屆時兵分兩路,一路從圣保羅州地面突擊,一路從海上登陸,他承諾用部隊管住巴西方面,而把美軍師留給德國人打。沒想到在串聯部隊時出了意外,有人向瓦加斯反水,然后一直疑神疑鬼的瓦加斯企圖率先發難,但被經營多年的蒙特羅給軟禁了,第一時間給紹肯發了請援的電報。
紹肯知道他情況緊急,一方面讓他盡可能拖時間,一方面抓緊登船出擊。他深知兵貴神速,來不及帶上全師,只匆匆忙忙帶了在港口附近的1萬多部隊就去了里約里面不但有飛行堡壘裝甲師的部隊,還有2個陸戰旅的部隊。
全部兵力合稱紹肯集群,幸虧德國海軍陸戰隊都是從陸軍成建制抽調形成的,戰術風格乃至武器都一致,與陸軍混編后立即融為一體,毫無阻塞感。
蒙特羅苦苦熬了3天,但瓦加斯三天沒露面引起心腹懷疑,最后消息走漏雙方交火,美國人一開始還莫名其妙,但后來馬上反應過來準備介入。但有了這寶貴的3天,德軍登陸部隊就到了。總算蒙特羅是多年總參謀長,還知道把碼頭控制住了,不用德軍費心費力打登陸戰,紹肯帶著部隊大打出手。用8000打2萬。
巴西人目瞪口呆地看著謝爾曼坦克在遠距離上被德軍的虎式、豹式敲掉并化為一個個火球,然后又看到德軍海軍艦載機飛行員低空突擊,干掉美軍苦心經營多時的防御陣地。
等到黎塞留號、格奈森瑙號巨炮在里約港外轟鳴時,整個戰事結果已一目了然美軍開始倉皇逃竄。而那些與蒙特羅大打出手的軍隊也被逐一掃清。隨后德軍在美洲共和國的其他部隊依次開入,兵力陸續增加到2萬余人。
在戰火中,昔日繁華的里約變成了一片廢墟,幾十萬巴西平民出逃,擁擠的人群又把美軍撤退道路堵得嚴嚴實實,最后逃命逃紅眼的美國大兵直接用坦克和裝甲車開道碾過去,形成了一條血路。正愁沒有合理、合法素材的蒙特羅大喜過望,讓記者拍攝了無數照片。
6月18日,以《我控訴》為標題的新聞發布,觸目驚心的是“血路”上碾壓人群的美國坦克殘骸和尸體。按蒙特羅政府的官方說法:由于瓦加斯總統不得民心,遭到巴西人民的抗議和彈劾,美國人為扶持這個傀儡,命令駐軍出動包括坦克、裝甲車在內的重型武器鎮壓,巴西陸軍氣不過還手,軍民死傷累累,最后只能請求軸心陣營主持公道、加以援助…
巴西全國陷入大亂,其余各地區民眾無所適從,不知道什么消息才是真實的。蒙特羅能控制的地方不多,北面、東面有美軍入駐的地區全都不聽里約的命令,其余沒有美軍入駐的地區,尚在觀望之間。
霍夫曼很不滿意蒙特羅的表現,他想要一個完整控制在里約政府手里的巴西,而不是這樣四分五裂、一團糟的巴西,不過對紹肯的果斷依然予以了肯定。最高統帥部迅速應變,準備增派力量南下赴巴西增援,幫助巴西新政權穩定局勢。
在這種情況下,除了克蘭克已帶走的2個海軍陸戰旅外,距離最近,最方便的曼陀菲爾率領第7裝甲師從馬島,準備赴圣保羅州一線支援。凱特爾和蔡茨勒鑒于東線戰事暫時告一段落,決定向南美再增派10萬軍隊和3個航空聯隊。
但這樣一來,船只力量不夠,原定討論的南非問題解決只能被迫往后推了…“杰眾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