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二百二十七章 中亞攻防戰

  ps:哭死,昨天夜里寫的因為ord崩潰,全沒有了,嗚嗚嗚嗚…

  在斯大林的電報到來之后不久,華西列夫斯基的電報也來了,但是電報寫得很長,譯電員用了很長的功夫才把這份長篇大論遞交給朱可夫,讓后者感到驚奇的地方不在于他與斯大林的意見非常契合,也不在于他是用個人名義拍發的電報,而在于字里行間透露出來的那種悲涼,朱可夫很少在這位老搭檔身上看到過這種情緒。

  “…美國方面的外交照會來了,在政治局同意暫時忍耐、接受屈辱的40過境費的情況下,美國當局予以了拒絕。使用的理由與借口是無可辯駁的:…美國作為一個民主國家,他無法接受這樣的勒索,更無法眼睜睜看著用美國納稅人金錢生產出來的物資最終落到美利堅的敵人日本手里,這種消息一旦傳出去,不僅意味著政府在政治上威風掃地,更意味著民眾對于戰爭和勝利信心的根本動搖。這不是損失幾萬噸、幾艘船的問題,這是在資敵。同時,由于美國海軍力量遭到了較多挫折,日本海軍氣焰正盛,所以我方也無法提供武裝護航。

  …倘若蘇方無法解決目前面臨的問題,則這條航線將被迫暫時中止,美方將考慮在阿留申群島上新建一個航空基地,提供對蘇緊急空運,大概能達到1萬噸月的輸送規模。”

  朱可夫知道,在計算今年的物資供應和作戰保障時,政治局和總參謀部是將美援物資統計在內的,標準是30萬噸月,如果能確保50萬噸月,則情況會比較充裕。可如果只有1萬噸月,那除一些非常緊急的零件、藥品外,其余基本就不可能提供了。而從目前這個態勢上來看,空運至少到5月份以后才能展開,肯定也運不了重型裝備。對五百萬規模的大國高強度戰爭來說,1萬噸月的運輸規模能抵什么用?

  “…外交戰線的同志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努力和談判,最終形成了這樣一種方案:即美方把物資和船舶運送到阿留申群島附近,然后由我方派遣船員進行最后一段航線的運送并負責應對日本勒索,這樣可在形式上規避“美方資敵”局面。我們私下得到的消息是,美事統帥部門參聯會同意了該變通方案,但他們的政府首腦不肯簽署這樣一個行政法令。另據我們得到的秘密消息,一貫主張同盟各國友好協作、共同抗擊法西斯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先生重病住院、不能視事,目前由副總統華萊士代行總統職權,不肯簽署命令就是他的堅持。

  此人據說在華盛頓既無威望,又對布爾什維克表示本能反感,同時還有一點兒政治潔癖和傻頭傻腦的理想主義…他不僅拒絕對我們的物資援助,甚至對英國的援助法案也頗有微詞,認為犧牲太大、收效甚低、意義不大,武官們傳達了軍方高級將領對我們私下的同情和對目前政治形勢的憤慨!

  在政治局會議上,鑒于目前的現狀,很多同志重新提出了考慮媾和的請求,認為如果我們再繼續拖延下去,不但戰爭勝利無望,可能會導致黨和國家徹底毀滅,斯大林同志對此非常焦慮,近乎夜不能寐,而我在搜集、整理各方面得到的情報信息和數據后,同樣夜不能寐。我希望給您一個全面、深刻而又符合實際的整體情況介紹,希望您不會認為我是投降主義或者動搖主義。”

  隨即華西列夫斯基羅列了一長串的數字和情況介紹,這些內容其實不用他講,朱可夫心里也隱隱約約有了充分的估計,但全部放在一起看,發現場面是非常觸目驚心的:

  到1944年初,蘇聯武裝力量規模因為控制范圍縮小、糧食供應不足以及在北方、中央戰場上連續失敗,在加入80多萬女兵部隊后,總體實力才堪堪超過700萬,其中遠東分布著將近100萬。在日本已經翻臉且關東軍蠢蠢欲動的局勢下,這部分兵力是不能再繼續抽調的,因此實際可用于與軸心對陣的兵力大約只有600萬。

  而最高統帥部估計德軍在東線戰場的兵力是420430萬之間實際408萬,其余芬蘭、意大利、羅馬尼亞、匈牙利、土耳其等軸心伙提供的軍隊再加上俄羅斯解放軍、烏克蘭、白俄羅斯、中亞、波羅的海三國等各種武裝力量統計起來將近200萬實際約175萬。這意味著軸心在軍事對比上不僅人員素質已大大壓倒了紅軍,在數量上基本也保持了對等。現在蘇軍中到處充斥著16歲甚至15歲的娃娃兵和50多歲的爺爺兵,而他們交火的對手基本上還集中在1840這個年齡段,甚至德軍中3540這個年齡段的普通官兵已在逐漸降低比例。

  除人員之外,雙方在重裝備上的對比也日漸失衡。最高統帥部估計軸心擁有的坦克、自行火炮數量超過2萬輛實際大約1.5萬輛,而蘇軍自己只有1.3萬余輛,主力陸戰裝備指4號t34以上級別的裝甲車輛對比更為失衡,大約是0vs5000,而且蘇聯產品明顯在質量上差于對等德國產品。

  在航空裝備上表現也比較類似,總參謀部估計軸心飛機數量為2.5萬架實際1.9萬架,而紅軍自己只有1.5萬架出頭。在飛機性能上,當紅軍已被迫用大量鋼鐵、木材取代鋁合金進行飛機建造時,軸心的飛機質量與性能依然在穩步提升。現在軍工部門甚至窘迫到要搜集飛機殘骸無論是本方還是敵方的重新回爐再生產。

  裝備上的對比至少明面上看上去還沒有完全失衡,但素質上的差異近乎讓人絕望。由于紅軍丟掉了巴庫油田產區,又斷絕了北大西洋、黑海兩條外援渠道,目前石油產量只有1000多萬噸年,為保障前線作戰需要,后方用油一壓再壓,在訓練中已完全無法加以保障了。目前坦克兵、飛行員的訓練周期已被壓縮到了6個星期40多天就要把人從一塊白板培養成坦克車組或飛行員。這種速成訓練出來的兵員90的人都挺不過最初的20個作戰小時。

  目前紅軍擁有超過200個飛行小時的飛行員不到20,高于400個飛行小時的飛行員只有不到10,絕大多數飛行員都在3次出擊任務后掛掉,而他們被擊落時甚至連跳傘降落的技能都還沒徹底掌握。由于合格的飛行員苗子越來越難以尋找到,紅軍被迫啟用了大量女兵擔任飛行員,不但轟炸機、運輸機大量啟用女飛行員,甚至連戰斗機也開始大規模使用女飛行員,德軍也注意到紅軍后備力量枯竭的跡象,一開始還有德國飛行員回到基地后大驚小怪:“今天我居然擊落了一個俄國妞…”,后來相互間問話就變成,“你干掉幾個俄國妞了?”、“5個?8個?哎,記不清了。”

  假如再丟掉每月40萬噸的援助物資,則重裝備數量很快就會減少2025,甚至會帶有根本性的影響。例如,s1和t4385之所以戰斗力表現還不錯,全在于他們在關鍵部位使用的都是美國提供的裝甲鋼,如果是蘇聯國產貨,防御水平至少要下降2個檔次。而沒有美國人提供的高等級航空汽油、鋁合金、銅錠等物資,很多重裝備都要大打折扣。倒是糧食經過去年殘酷的“減人增糧”舉措后,缺口沒有那么大了。

  對這些數字,朱可夫心里基本是清楚的,但全部羅列后放在一起,對他的沖擊力依然十分巨大。

  基于上述理由,華西列夫斯基接下去的話就非常順理成章。

  “…在目前中央戰線上,在您抽走100萬軍隊組成中亞特別方面軍后,敵我力量對比大概是3:1,個別地段和位置大約是5:1,考慮技術兵器、人員素質后,我認為該比例是6:1,要防御住是不可能的,區別在于我們何時失敗,我認為時間點很有可能在5月份來到最為樂觀的估計是德軍5月份才能拿下烏拉爾工業區。所以,我請求您看在黨和國家的份上,看在上億人民群眾和蘇聯各民族共同命運的份上,盡可能早地完成決斷!”

  至于決斷是什么,華西列夫斯基沒有說可能他認為也不必說,朱可夫一定明白。

  烏拉爾山工業區是目前蘇聯僅剩的一個大型重工業區,工業能力和產值占了目前蘇維埃所能控制部分的75,其余25分布在諸如莫斯科、斯大林格勒、鄂木斯克等少數幾個城市中,政治局認為一旦丟掉這個工業區,蘇聯工業能力主要指軍備工業就會掉落到與意大利差不多的水平,而實際上,由于德備工業很多向意大利轉移,后者的實力也在穩步增長,蘇聯還根本達不到!

夢想島中文    鐵十字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