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態太平洋艦隊目前有把握戰勝聯合艦隊其實是尼米茲吹牛:算上4艘喬治五世級,太平洋艦隊目前擁有的戰列艦與聯合艦隊戰列艦數量旗鼓相當,艦只戰斗力平均下來勉強也算旗鼓相當。而航母數量和聯合艦隊一樣都是5艘,包括3艘英國光輝級裝甲航母,1艘美國正規航母薩拉托加號,還有1艘博格號護航航母(博格級護航航母首艦)。本來主力艦隊作戰是不帶護航航母的,奈何美國可用航母損失殆盡,新造又遠水解不了近渴,尼米茲沒辦法只能把博格號也拉出來頂上——該艦艦員幾乎全由已沉沒的列克星頓號和約克城號幸存艦員擔任,操艦水平倒不差。
看上去有4艘正規航母的太平洋艦隊似乎比日本有優勢,但仔細分析起來卻不見得:博格號比龍鳳號載機數量少10架,龍鳳號可以跑到26節,但博格號最快只能跑17節,大大拖了后腿,在編隊作戰中非常要命;論艦載機數量美國同樣沒優勢,日本艦隊空母滿編艦載機總數278架,美國艦隊滿編艦載機總數只有243架;論飛行員素質和戰斗機性能,美國方仍略遜于日本。當然,太平洋艦隊也不是一點優勢也沒有,起碼3艘裝甲航母防御力強,抗沉性好,在戰役中價值不小。
數量也好、戰斗力也好,在相對接近時才有一戰的本錢,也并不等于弱勢一方就無法獲得勝利,否則日本就不會一口氣在中途島丟了4艘航母。但應該看到中途島戰役日本失敗的原因是很復雜的,除情報泄露因素外,進攻島嶼也是主要敗因——如果沒有中途島陸基飛機的數量優勢和偵查能力,單純海上艦隊對決美國人很難成就以少勝多(珊瑚海戰役可見一斑)。現在是美國艦隊要主動尋找進攻機會,情況就反過來了。他們會面臨日本陸基飛機的威脅,真打航母決戰不見得誰一定穩贏。
不過,尼米茲是深刻理解“政治正確”這件事的。現在總統為印度洋和中東的戰局惱火,為英國人的無能生氣。如果自己再示弱,這士氣和斗志就徹底沒有了——這也不符合美國人的秉性!當然,他也很圓滑,只說對付日本聯合艦隊有把握,沒說對付三國聯合艦隊有把握——這不是因為多幾條德國或意大利戰列艦就打不過,這是在委婉表示他不同意將主力拉到印度洋去,理由是明擺著的——太平洋上現在明明沒有日本艦隊,放現成便宜不占才是傻子。
果然。在聽到尼米茲“有把握”的回答后,羅斯福臉色好看了不少,和顏悅色地問他:“目前我們在太平洋上的戰事進展如何?”
“不是非常順利,日軍依然在萊城、布干維爾島上負隅頑抗,麥克阿瑟將軍認為至少還需十天才能完全拿下萊城,布干維爾島可能還需要34周。”
尼米茲的回答讓金上將的眉頭頓時舒展開來:這回答很有技巧,沒有自吹自擂地表功,反而在引導總統——暗示他太平洋作戰推進情況尚可,如果能再加點力就更好。
“照這么說打到拉包爾還要一個月?”
尼米茲沒聲響,只默默點頭。承認了這個時間。
果然,羅斯福總統很快上鉤了:“既然印度洋方面的問題暫時無法解決,為有效利用日本兵力空虛的有利時機。我們是否考慮將部隊加派給亞洲方面?”
“這個…”大家不知道該怎么說。
金上將立即站出來力挺,他可是“亞洲第一”派,堅決反對在歐洲戰場浪費太多兵力,雖然羅斯福總統確定了“歐洲第一”的方針,但他總認為是被丘吉爾這個老混蛋用花言巧語欺騙才造成的。
“亞洲缺少有力部隊,而我們現在恰好有這么一支支援部隊,總不能讓這些部隊繼續回南非無所事事吧?我贊同總統將他們加派給亞洲的策略。”金上將說道,“當然,我們還有另一種選擇。那就是啥也不做:讓艾克(艾森豪威爾)的部隊躲在南非曬太陽,把英國人的船還給他們。太平洋艦隊縮回珍珠港,等我們的船廠把船造好。等海軍把部隊訓練好,等艦隊具備了壓倒性優勢之后然后再拉出去…”
大家你望望我,我看看你,誰也沒多吭聲,金上將的話很毒——這些從軍事上說是對的,在政治上卻是大錯特錯!
果然,羅斯福換上了無比嚴肅的表情:“我絕不允許有這種想法,也絕不會按照這個方針去指導戰略——這是耍滑頭和小聰明,是懦弱、膽怯、畏懼的表現!美國人民會怎么看我們?盟國會怎么看我們?英國人雖然窩囊,但至少一直在和德國人打,打贏打輸是一回事,打不打是另外一回事。我們好不容易擺脫了孤立主義,縮回去就是另一種版本的孤立主義!”
“問題是,中東、印度、東非的局面該如何解決?”赫爾國務卿問道,“斯大林發來電報,非常關注中東局勢,十分擔憂他們在波斯脆弱而不可靠的物資渠道,希望我們有辦法應對——他目前對英國人無比失望。”
眾人面面相覷:現在軸心控制著北印度洋,他們還能怎么辦呢?難道真按丘吉爾的建議把艦隊抽回來決戰?打贏了還好說,萬一打輸了怎么辦?那時候不僅印度洋,連太平洋都完蛋了。
馬歇爾的臉色很難看:“我不能再讓我們寶貴的兵力去東非、埃及、中東給英國人填窟窿了,我甚至寧可把物資送去支援中國戰場——反正日本海軍主力也不在。”
“倫敦方面希望艦隊先退回南非去,等待合適時機再在埃及登陸,休伊特少將已率艦隊回轉,但艾森豪威爾將軍有不同意見,他認為這樣太消極,而且把希望寄托在艦隊決戰上很危險,退一萬步說,哪怕真要打艦隊決戰也應該先把陸軍安頓好。”
“丘吉爾會不會還琢磨著把這批部隊拉去保衛印度——我實在是受夠了!我們是合眾國的軍隊,不是大英帝國殖民地的雇傭軍!”
“哪怕固守馬達加斯加也比去南非無所事事好。”
一堆人七嘴八舌地表態,雖然說法不一樣,但意思是一樣的:堅決反對部隊退回南非并無所事事地躲在那里——陸軍必須要進攻,要么和德國人打,要么和日本人打,然后堅決不去印度。
爭論到最后,眾人態度逐漸明朗,現在擺在面前的只有兩條路:
第一條,贊同英國人的意思,把太平洋艦隊抽回來并加上大西洋艦隊和三國軸心海軍進行總決戰,打贏之后,什么印度洋制海權,什么中東問題一下子就能迎刃而解;
第二條,贊同太平洋戰區的意思,將兵力加強給他們,讓他們在日本艦隊回援之前取得更多優勢,不但要徹底占領所羅門群島和新幾內亞諸島,還要拿下吉爾伯特、馬紹爾群島,要把戰線往菲律賓方向推進。
雖然不是所有人都贊同第二條路,但幾乎沒人贊同選一條路。羅斯福坐在輪椅上默默地想了幾分鐘,深思熟慮之后才開了口:“既然大家意見基本一致,那就考慮向太平洋戰區增加力量。當然,非洲的事也不能一點都不管,如果英國人徹底破罐子破摔和德國人媾和,對我們的威脅太大——丘吉爾不管怎么說還是堅決站在我們這一邊的,如果換個人上來當首相就不一定了。”
這一點讓眾人怵然而驚,拉住英國這個盟友還是很有必要的,真讓德國一統歐洲美國的戰略就徹底完蛋了,更何況現在連軸心各國都能親密合作,同文同種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有什么理由不認真合作?英國人水平是臭了一點,但德國都在不遺余力地扶持水平更臭的意大利人,英國這個大坑還得含淚再跳下去。
體察羅斯福意思的馬歇爾立即順著這個思路提了折中方案:火炬行動中美國一共派出了2個裝甲師(第1、2裝甲師)和4個步兵師(第1、3、9、34步兵師),準備調第3、34步兵師去澳大利亞協助太平洋戰區,其余部隊考慮由艾森豪威爾帶去肯尼亞登陸,然后突入埃塞俄比亞和索馬里,一方面接應已失聯的第2裝甲師和英國第78步兵師,另一方面爭取建立東非防線并威懾埃及,如果時機合適可考慮反攻埃及。
尼米茲焦急地問:“那英國人關于索要軍艦的事呢?”
羅斯福想了一想道:“應予以禮貌拒絕——太平洋戰役目前正緊張進行,實在無法脫身。作為補償,我們將大西洋艦隊的阿肯色號,2艘新墨西哥級派給他們,然后再給4艘護航航母用于保護大西洋和印度洋航線,等埃塞克斯級和衣阿華級大量服役后再替換這批英國軍艦。這是他們要求我們去非洲登陸、拯救中東局勢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眾人考慮了一下,認為該計劃甚為穩妥。
1942年12月23日傍晚,慢速縱隊接到明確指令并分兵:由艾森豪威爾率第1裝甲師、第1、9步兵師沿海岸線在2條戰列艦、2條艦隊航母的護送下去肯尼亞登陸,努力想辦法把第2裝甲師和英國第78步兵師給救援出來;與此同時,剩余的2個步兵師轉向澳大利亞西部城市鉑斯,準備加入太平洋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