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七百四十二章 “完美型”艦之始

夢想島中文    崛起之新帝國時代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巴納貝不認為自己是個迷信的人,但他確實相信冥冥之中有一種力量在指引著自己向正確的道路上前進,這種力量是否屬于上帝,他并不能確定,因為他曾經向上帝呼吁祈禱,但上帝并沒有給他明確的指示。

  “不屈”號在炮擊亞歷山大港的戰斗中表現出色,經受住了埃及人猛烈的炮火,也證明了集中防御、首尾無防護的設計是可行的。在這場戰斗中,“不屈”號一共被擊中了15發炮彈,其中有10發是打在了中央裝甲堡上,根本沒有能夠造成多少破壞,只使得幾名水兵死傷,另外5發擊中了沒有裝甲防護的艦首尾部位,也沒有造成大面積的損傷或嚴重損壞,戰艦的作戰行動沒有絲毫的影響。這證明巴納貝當初的決定是正確的。

  盡管如此,質疑他的設計的聲音仍然不絕于耳。喜歡追求完美的海軍部也希望他能夠設計出“更加完美”的軍艦,以保持皇家海軍的技術優勢。

  可是設計“完美型”鐵甲艦,要從哪里著手呢?

  那個叫陳偉的年輕人的報告又浮現在他的腦海里。

  “…本世紀前期至中葉,蒸汽機作為艦船的新型動力裝置,成為艦船技術取得突破的先導。從‘光榮’號和‘勇士’號開始,風帆退為輔助動力裝置。第一艘完全取消風帆裝置的‘蹂躪’號是世界首艘純蒸汽動力戰艦,是英國的光榮。這時蒸汽戰艦的功率已達8000至9000馬力。與風帆戰艦相比,蒸汽艦船航速快,達到15節以上,同時不受風力等天氣環境條件影響。”

  “蒸汽機動力的采用大幅提高了軍艦排水量,使得鐵甲戰艦登上了歷史舞臺。由于蒸汽動力遠勝風帆。使艦船擁有了更為強大持久的推動力,因此戰艦可以造得更大、更長。象英乾戰爭時期英國皇家海軍出動的最大噸位戰艦長度不過100米,排水量不過2000噸。而現在有乾國學生實習的‘不屈’號的長度達到105米,排水量高達11880噸。排水量增加帶來的第一個好處。是艦船防護能力的顯著提升,在英乾戰爭中,英國的木質風帆戰艦主要用銅皮包覆,但隨著新型爆炸式和穿甲炮彈的發展,這種做法已經很難抵御艦炮的轟擊。為此,出現了在舷側安裝有裝甲的鐵甲艦,隨著設計的發展,之后整體防護受到重視。舷側的裝甲帶不再局限于保護火炮安裝部位,而向前后延伸到了軍艦艏艉、向下延伸到水線以下,對船體、船舵、螺旋槳等都起到了一定保護作用。同時,英艦也逐漸從木質龍骨/木質船殼,發展為鐵質龍骨/木質船殼,直至鐵質龍骨/鐵質船殼,至此以鋼鐵裝甲作為防護的新型戰艦徹底取代了老式木質戰艦。”

  “蒸汽艦船的出現帶動了艦炮技術的發展。早期的鐵甲艦依舊沿用風帆戰艦時代舷側炮的排布方式,到了本世紀,世界海軍逐漸進入到了蒸汽化時代,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并沒有一次真正的大規模海戰來檢驗海軍的兵器裝備和戰術。直到9066年7月20日利薩海戰的爆發。在這次海戰中,奧地利艦隊編成了三個前后排列的‘人’字陣型,以此進攻編成縱隊的意大利艦隊。成功突破了縱隊陣型,進入亂戰,采用近距離射擊以及撞擊等戰法,徹底擊敗了意大利艦隊。這次難得的海戰好似一座燈塔,對未來海軍兵器、戰術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引導指向作用。”

  “利薩海戰徹底改變了此后海戰和軍艦設計的樣式。利薩海戰盡管具有太多不確定的偶然性因素,然而海戰的結果和具體的戰術樣式隨即被西方艦船設計界奉為經典范例。大變革隨即產生,失敗的意大利海軍所采用的舷側火力和縱隊戰術,被認為已經過時和落后,而獲勝的奧地利海軍排出的橫隊則被認為是新的戰術標準。在這一思潮影響下。原先布置在軍艦舷側的火力被忽視,代之為可以覆蓋軍艦艦首方向的大口徑火炮。用口徑替代數量的理論也隨之興起,大量配置的舷側火炮被數量有限但越造越大的大口徑火炮所取代。在英國海軍中占有主力地位的‘不屈’號、‘海王星’號、‘無畏’號等戰艦。都是這一思想下的產物。”

  “利薩海戰暴露出舷側炮無法轉向軍艦的首尾方向射擊、射界受限的弊端,隨后通過技術革新,出現了將火炮布置在艦艇中心線附近,通過旋轉炮臺來實現轉向射擊的甲板旋轉炮塔鐵甲艦,這種布置雖然比舷側炮戰艦更占用艦體空間,因而使得單艦火炮數量大量減少,但歐洲各大國海軍通過增加火炮口徑和威力彌補了這一缺陷,使得鐵甲艦的火力攻擊范圍更廣、作戰更為靈活。這一時期的大型鐵甲艦,最大艦炮口徑都超過了300毫米。”

  “火炮技術的應用和發展,是我們應該著重注意的問題,因為它將大大的影響未來的艦船設計。”

  “40年代時,歐洲各國海軍裝備的主要是前裝滑膛炮,其技術原理和水平相比200年前沒有質的提高。但在9046年之后,火炮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9046年,步槍膛線發明人意大利的卡瓦利少校成功地將膛線移植刻制在火炮內膛上,制成世界第一門線膛炮。9054年,英國偉大的火炮專家阿姆斯特朗研制出閉鎖機(炮閂),閉鎖機機構設置于炮尾,可以打開,通過它可以向炮膛內輸送彈藥,炮閂的出現意味著后膛裝藥的火炮在技術上已經不存在問題。隨后在9064年,德國人克虜伯推出了新式后裝線膛炮,他利用當時各個發明家的研究成果,提出用全鋼代替鑄鐵制造火炮,同時他借鑒了阿姆斯特朗的鑄炮工藝,即將原來整體鑄造的炮身分為內外兩層分別鑄造。外筒的內徑略小于內筒的外徑,然后通過對外筒進行加熱使其膨脹,膨脹后的外筒內徑增大。剛好套在內筒上,然后經冷卻后的外筒收縮。與內筒緊密貼合在一起。這種先進的技術使得炮身的韌度和剛度遠遠超過整體鑄造的火炮。克虜伯使得后裝線膛炮的質量遠遠超過前膛炮,可以承受更大的膛壓、火炮射速更快、射程更遠、精度更高,同時火炮持續射擊能力更強,更耐熱,身管壽命也大大提高。同時由于身管鑄造更為優良,因此火炮身管長度也有顯著提高。以海軍艦炮為例,多為25、26和35倍徑,如克虜伯新式的12寸(305毫米)艦炮。其倍徑為25,身管長度達到7.625米,有效射程達到了7800米。”

  “在炮架發展上,本世紀中葉,一般火炮的炮身系通過耳軸與炮架相連接,即所謂剛性炮架。剛性炮架火炮發射時炮架受力大,炮管連同炮架整體后坐。因此,不得不把火炮設計得很笨重,造成在戰場上的機動困難。又因發射時整個火炮產生較大位移,重新復位和瞄準都很浪費時間。使發射速度受到很大影響。為架退炮,即在火炮射擊時,火炮炮架和炮身一同整體后坐復進。由于火炮炮架和炮身重量大,十分笨重,因此后坐耗時費力,平均發射間隔時間在90秒以上,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現在。”

  “在彈藥方面,炮彈從早期的前裝炮圓形實心彈變為后裝線膛炮使用的爆破彈。爆破彈是火炮技術專家在意識到實心彈威力有限之后,發明出一種彈體內部為空心,裝填有碎片,依靠火藥爆炸后彈丸炸開的鐵殼破片和內部預裝的碎片殺傷的炮彈。它與實心彈最大的區別就是有了引信。通過引信來引爆炮彈內的黑藥。由于黑藥炸力不足,對于鋼鐵戰艦的毀傷效果有限。加之架退炮的固有缺陷,射速緩慢。不易瞄準,無法對目標形成足夠的火力覆蓋,哪怕是大口徑的火炮,發射出的爆破彈和實心彈都難以擊沉敵艦,所以火炮和魚雷配合古老的沖撞戰術并用的亂戰戰術得以大行其道,并且在利薩海戰中得到了很好的證明。”

  “誕生于風帆時代末期的機動戰術,被證明在軍艦機動力倍增的蒸汽時代,運用起來更為自如。這樣早期蒸汽軍艦上仍然布置在軍艦兩舷的火炮逐漸被取消或減少,改為在艦首方向布置大口徑火炮,以此適應船頭對敵的突擊機動戰術的需要。同時,利薩海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撞角戰術也得到重視,各國大小軍艦上紛紛將撞角作為必備武器。隨后,新出現的海上近戰利器——魚雷被認為是進行亂戰的絕佳武器,也開始廣泛裝備上軍艦。海軍裝備的發展,出現了向機動戰術傾斜、讓路的勢頭。大口徑火炮和撞角戰術盛行后,海戰攻擊法也發生了轉變,其主要原因是隨著軍艦上出現火炮口徑增大、數量減少現象而產生的必然結果。火炮口徑增大后,出現了只裝備幾門大口徑艦炮的軍艦,舷側炮被取消或減少,因此海軍界海戰戰術思想為之發生了改變。”

  “正是在這一時期,英國建造了數艘主力戰艦,這些軍艦如‘不屈’號都帶有這一時期建造的軍艦的鮮明特征:炮位較少,但口徑較大,火炮布設適應艦首對敵作戰,普遍裝有魚雷和沖角。”

  “某些海軍技術史知識基礎薄弱的民間研究者對英艦建成的的兵器技術背景缺乏了解,對英艦的裝備情況和設計特點產生理解混亂,甚至在對亞歷山大港之戰進行解讀時,憑著自我混亂的理解,一廂情愿的認為軍艦的設計思想落后,才導致在戰斗中遭到損失,做出言之鑿鑿的離題分析,繼而引申出整個英國艦隊不堪的結論,對皇家海軍和軍艦設計部門的聲譽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

  “我已經詳細說明,這些軍艦在建造時,世界海軍戰術還是以橫隊戰術為主,橫隊戰術的本質就是沖撞戰術,即以沖亂對方的隊形為主要攻擊手段,因為目前的大口徑艦炮重量大,射速慢,瞄準方法有待改進。命中率較低,炮彈裝藥是黑藥,威力較小。所以在以亂戰戰術思想指導下設計出來的軍艦,采用的是‘艦首向敵’和‘以口徑換數量’的炮火設計。艦炮的數量和炮彈的載量都大大減少,配以魚雷和沖角輔助,是以誕生于這一指導思想下的英國海軍的軍艦普遍炮位少,備彈量也小。”

  “英國海軍的實力一直是世界海軍之首,但我們應該注意到,目前是世界海軍科技發展最快、艦船更新換代最為迅速的時期,世界海軍兵器技術又有了新的發展。”

  “本世紀中葉以后,海軍的艦載火炮技術與陸軍火炮技術一樣。開始醞釀著一場革命。首先,由于后裝線膛炮及其新型炮門和反后坐裝置技術的發明,且采用了無煙火藥和高能炸藥,艦炮的射程明顯增大,射擊的準確性和攻擊威力也大大增強。就射程而言,到目前為止,德國克虜伯艦炮最大已達到5000多米,阿姆斯特朗重炮在強裝藥的情況下可超過4000米,其末端速度仍有260米/秒。在攻擊威力方面,海軍大炮的炮彈在有效射距內大約可以穿透與大炮口徑稍微薄一些的最堅固的裝甲。毀傷能力大大提高。”

  “針對艦炮威力越來越大這一情況,為了有效地提高艦船的生存能力,各國對艦船的裝甲防護問題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到本世紀70年代后期。西方各國海軍對裝甲艦船技術的應用已經相當普遍。在艦船裝甲日益廣泛使用的同時,裝甲技術也有不斷革新。開始時的裝甲多為艦船的水線帶裝甲和隔障裝甲,所使用的材料為鐵或鋼,雖然裝甲厚而沉重,但仍不能有效地抵御威力越來越大的火炮。于是,各國海軍轉而重點防護炮塔和其他要害部位,并轉而使用復合裝甲材料,或經過特殊處理的鋼材。”

  “在大炮與裝甲的較量中,艦炮技術和裝甲技術都得到了明顯的發展。但可以預見的是,這場較量到后來還是艦炮占了上風。西方的火炮技術之所以能有較大的發展。是與這一時期化學領域在研制火藥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直接聯系在一起的。各國對火藥的研制都非常重視,涌現出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火藥發明家和火藥制造公司。推出了多項比較重要的新成果。9073年德國化學家斯普倫格爾發現苦味酸可以用雷管起爆,這已經不是什么秘密了,我相信已經有人開始試驗用它作為炸藥裝填炮彈,因為它的威力要比黑藥大得多,而且爆炸不產生濃烈的煙霧,還有很多國家的技術人員在做著相同的研究,希望能得到高性能的炸藥,人類即將正式進入無煙藥時代。在未來,西方國家的艦船設計師們一定會承認,他們再也不能為軍艦任何部位提供絕對可靠的防護。在有效射距內,能夠提供較為可靠的防護的部位只有炮塔、火藥庫、水線和機器艙,對其他部位的人員只能提供很有限的防護,以防御火炮的打擊。”

  “正是在這樣的技術發展趨勢下,我認為古老的縱隊戰術將得以復興,為縱隊戰術設計的軍艦將會成為主流,體型大、炮位密集、載彈量多的軍艦將取代現有的艦型,成為新時代的開端…”

  巴納貝脫下他的新衣服搭在椅子背上,開始寫起一封信來。

  信是寫給地中海艦隊司令西摩爾中將的,寫得很長,下午慢慢過去,他又喝了幾杯咖啡,幾頁紙的正反面都寫滿了墨跡。他發現自己在說著本不想講的事情:戰爭的血腥殘酷,公眾對海軍造艦部門的無端指責,海軍技術的新發展動向…

  寫到這里他停下筆,把前面寫的幾張卷起來,在一頁新紙上重新開始,部分內容如下:“無論如何我就要開始新的設計了,不知以后將會怎樣。最初我打算在這封信里寫寫我的所見所聞,以及我從那個年輕人的報告中得到的啟發,以便你有所判斷。但我相信,那些事情要用藍天般寬闊的信紙才能寫完,而且,我既沒有那種意愿,也沒有足夠的精力。我需要那個年輕人用他年輕的充滿活力的頭腦來啟發我,幫助我,我也想將自己知道的一切傳授給他…”

  巴納貝靠在椅子里,向議會大廈望去,一位穿著白裙子的女士,拿著一個小包裹急匆匆穿過草地。一輛黑色的馬車在議會大廈和紅石建造的教堂之間駛過。一陣風吹起馬路上的灰塵,巴納貝猛然注意到下午即將過去,斜斜的陽光昭示出冬天已經逼近。(

夢想島中文    崛起之新帝國時代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