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五百九十八章 從“暴怒”到“不屈”

夢想島中文    崛起之新帝國時代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9070年9月,一艘在“蹂躪”號基礎上進行了改進的圍堰式鐵甲艦——“暴怒”號動工了,由于該艦開始設計的時間較早,依然采用了全船長舷側裝甲的防護布局。該艦原來由里德設計,由于“船長”號的沉沒,設計方案在海軍部的要求下由新任海軍造艦總監的巴納貝進行了更新,近乎重新設計。通過“蹂躪”號的航行經驗,認識到“蹂躪”號上那種相對狹窄、居于艦體中部的圍堰式裝甲堡和高聳的艦橋對穩性十分不利,巴納貝將圍堰式裝甲堡加寬到與艦體兩舷等寬,以此增加穩性,并將首尾干舷達到10英尺。為避免一側進水同時影響左右兩組輪機組,首次在輪機艙的中部設置一道防水縱隔壁(后來證明,這道防水縱隔壁反而極易使軍艦一側進水后迅速向進水一側翻覆)。由于設計方案改動較大,該艦干脆改名為“無畏”號。

  適逢此時正在開始后續軍艦的設計。9073年1月18日開始設計工作后,設計師們接到指示,新艦設計應該“考慮作一種令人滿意的厚重裝甲的安排”,“具體按里德所提出的無防護首尾布局”。同時要考慮,如果艦體大小如“暴怒”級,首尾進水將會造成什么影響。具體來說,就是采用集中防御,艦體寬度要達到多少,才能在理論上保證當無防護的首尾被從一側擊穿并發生大進水導致橫傾56.5度、造成船舷上沿浸水時的不沉性。而該橫傾角度下的不沉性是原“暴怒”號設計時的穩定性要求。經過計算,艦體寬度要比原“暴怒”號增加11英尺,達到63英尺以上。

  巴納貝在1月27日提出了對“新暴怒”號的幾項參數要求:航速13節。吃水25.5英尺。載煤1200噸。由此可以計算出艦體寬度需要達到74英尺。才能滿足原“暴怒”號設計時的穩定性要求。但這已經超過英國現有船臺的寬度尺寸。如果把寬度減少到70英尺,則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并且能夠保證橫傾50.5度時的不沉性,只比原“暴怒”號的指標降低了一點點,可以接受。

  一個月后,這個方案被批準,隨即進入主炮選型階段。巴納貝提出:“在選定火炮前請記住,建造一艘軍艦需要四年。在此期間海軍火炮威力將會發生很大的進步。”眼下伍爾維奇皇家兵工廠和埃爾斯維克所能預見到的最大火炮是15英寸口徑60噸火炮,但“(我們)所要的,是軍艦完工前能造出的最大的火炮”。

  說來容易做起來難。首先,越大的火炮越重,勢必對軍艦的排水量造成影響。軍艦的大小一旦確定,為了給火炮預留足夠的重量,就必須削減其他部分的重量,包括裝甲。其次,可以預見未來的敵人同樣也會配備相仿的火炮,這樣。采用的裝甲必須是可以擋住這個檔次的火炮的。這就進入了一個死循環,沒法轉出去(即便是后來“不屈”號11000噸的艦體。也無法達到安裝下當時所能建造的最大的火炮并且配備可以抵擋這種火炮穿透的復合裝甲)。

  如果讓里德來選擇,他會毫不猶豫地首先滿足第二項要求,對于他來說,不沉性是無論如何要滿足的。他牢牢地記住,當年他是如何地反對科爾斯那個低穩性重炮塔的“船長”號設計方案,而對方卻如何利用嫻熟的交際手段說服了“上層”使“船長”號得以完工入役,結果不出數月便葬身魚腹。論敵的徹底完蛋,除了使他感到出于同行的痛心以外,還深刻地體會到安全的重要性,甚至不惜犧牲火炮威力。

  而對巴納貝來說,對于皇家海軍,“我們不認為(降低不沉性要求)就會影響英國海軍的威力,”“軍艦只要能抵御現有最大火炮就可以了。”“我們認為英艦應該配備可以預見到的能建造和能操作的最大火炮,即便是數百噸重,如果其材料可以鍛造出來的話。”

  導致里德和巴納貝之間在艦船設計思想上的分歧的原因,在于他們兩人對維多利亞時代英國海軍所擔當的角色的不同看法。按里德的設計思路搞出來的軍艦,是“你打不沉我,我也打不沉你”,歸根到底,里德接受的是“存在艦隊”的戰略思想,海軍的首要作用在于威懾。而巴納貝則傾向于,讓皇家海軍牢牢控制海洋,繼續在特拉法爾加海戰后的一百年里打遍全球無敵手。

  不過,對于自納爾遜以來就崇尚攻擊至上的皇家海軍,犧牲防御而獲得攻擊力的提升還是可以接受的。況且,24英寸裝甲板可以擋住現有火炮的射擊,中央裝甲堡是可以放心的。至于首尾的水平防護甲板,由于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對海軍來說依然是近距離作戰,炮彈的彈道比較平直,防護效果優于同等厚度的垂直裝甲板。因為前者即便厚度不大也可以形成跳彈將炮彈彈開;后者則純粹是與炮彈硬碰硬地進行防護,難保無虞。

  原“暴怒”號設計方案采用的是全艦長的舷側裝甲帶,沉重的裝甲帶和科爾斯炮塔,迫使本艦采用低干舷艦體。但為避免航行時艦艏上浪影響火炮操作,另在其上部搭建一個圍堰式裝甲堡,以增加炮塔離海面的距離并保護前后炮塔的基座。這是自“蹂躪”號以來解決這一問題的作法,但在實踐中發現效果不佳。

  在這個最初被稱為“新暴怒”號的第一個設計方案中,舷側裝甲防護區域作了縮短,并且與圍堰式裝甲堡融為一體,形成中央裝甲堡,但長度依然比較長,占艦體總長的2/3。科爾斯炮塔依舊是布置在首尾,高海情時的縱搖無疑很難避免,這樣看來無法配備巴納貝所青睞的大口徑火炮。

  第二個方案。在前一方案的基礎上。首尾保留與“暴怒”號相同的35噸火炮炮塔。但在艦體中部布置一個安裝單門50噸火炮炮塔,該炮塔可以向兩舷射擊。這樣,將笨重的大口徑火炮炮塔布置在中間,可以改善軍艦的航海性能。

  第三個方案,將第二個方案中艦體中部的50噸火炮炮塔改成4座露炮塔,各安裝一門18噸火炮。這個方案明顯是以多門中等口徑火炮射擊密度來代替單門大口徑火炮。

  此外還有第四方案,不過是將4門18噸火炮減弱成12噸火炮,目的是可以將火炮安裝位置升高。以便在戰斗中對敵艦形成掠射火力。

  從這些設計過程可以看到,巴納貝一直在改善航海性能與提高火炮威力之間猶豫,同時也可以看到,繼續沿用類似“暴怒”號的低干舷、首尾炮塔的設計布局,以當時的技術水平,無法達到使軍艦配備盡可能大的火炮并得到完善的裝甲防護的初衷。

  巴納貝轉而考慮露炮塔。畢竟露炮塔的重量比科爾斯炮塔要輕很多,盡管在當時的看法是其防護能力遜于后者。在9073年的春天,許多其他的設計方案紛紛出籠。甚至更翻出了曾經為法國太上皇拿破侖三世設計的一個鐵甲艦方案,這個方案與之前的所有鐵甲艦相比都顯得要激進。即配備10門35噸火炮,全部安裝在露炮塔中。4門兩兩朝向首尾,另外6門布置在中部。這6門火炮已經初露“對角布置”的雛形。到了4月,巴納貝讓他的助手具體落實出了這樣一個方案:航速14節,配備4門主炮,其中2門是50或60噸火炮,另2門是35噸火炮,安裝在2個裝甲圍壁為14英寸的露炮塔中,這樣,炮塔部分的重量可以縮小到只及“暴怒”號的科爾斯炮塔的2/3。

  但是,露炮塔對火炮的保護明顯遜于科爾斯炮塔,因此,巴納貝對在主力艦上使用露炮塔依然心存疑慮。

  不知道巴納貝具體在什么時候接受了將炮塔成對角地布置在艦身中段、類似意大利新戰列艦“杜里奧”號和“丹多洛”號的做法,但按巴納貝的說法,與其說是受意大利布林模型的影響,不如說是來自國內議會與輿論的壓力。他們覺得,象“蹂躪”號那樣的低干舷對于一艘遠洋型軍艦來說是危險的。當時掌管軍費劃撥的議會對決定新型主力艦的外形有很大影響力。那就是干舷要高。前后干舷都較高的一個結果,就是沉重的炮塔必須布置在軍艦中部成對角分布。

  將炮塔布置在軍艦中部成對角分布的好處在于:第一,可以大大縮短裝甲防護區域的長度,這與中央裝甲堡的理念不謀而合;第二,在安裝沉重的主炮后,依然可以以設置首尾甲板室的形式提高首尾干舷;第三,在執行撞擊動作時可以避免主炮受到損壞;第四,避免了主炮塔布置在首尾時,艦體在高海情下出現的嚴重縱搖;第五,兩座主炮塔依然可以實現同舷側齊射。

  這個方案上交海軍部后得到了同意。審計官休斯頓斯圖爾特和軍械總監胡德都贊賞這個方案。盡管到目前為止,“蹂躪”號、“雷鳴”號和“無畏”號代表著歐洲主力艦的最高設計水平,但由于盛傳意大利新戰列艦即將安裝60噸火炮、22英寸厚度裝甲,以及風聞里德打算在為普魯士設計的主力艦上采用中央裝甲堡(后來證明這些都只是個謠言),兩位頭頭都覺得,不能在海軍技術競賽上耽擱。他們擔心,再過幾年,當這些厚甲重炮的家伙在歐洲各國海軍中擴散后,現有的圍堰式主力艦將不是對手。厚甲重炮就是將來的方向,皇家海軍必須繼續保持海上優勢!

  胡德還認為,艦艏較高的甲板室,除了可以改善航海性能以外,可以為實施吊放小艇、拋錨和起錨的水手提供一個遠離水面的安全的工作平臺。但他也提醒巴納貝,這個方案的缺陷在于,他很懷疑4門火炮是否可以實現同舷側齊射,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對側炮塔發射的炮彈將會越過本艦艙面。射擊的氣浪會對甲板室造成傷害。另外。設置艦艏甲板室后。主炮的前向射界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對此,胡德建議,可以將甲板室與炮塔靠近的部分設計成圓弧過渡,方便氣浪的散逸;將艦艏甲板室的寬度減少5英尺以改善前向射界。另外,對于方案中將煙囪布置在兩個炮塔中間的做法,他并不認同。他認為,應該沿艦體中線布置、分別在前炮塔之前和后炮塔之后。他還對裝甲甲板的厚度、以及其下探到水線以下的位置等問題提出了不少建議。

  巴納貝一一采納了這些建議。另外,還加大了中央裝甲堡的寬度以便擴大內部空間與提高穩性。出于平衡增加裝甲厚度和加大火炮口徑帶來的重量。將每門主炮的備彈量由170發減少到100發。同時,他計劃在首尾設置127個水密隔艙。而那些舷側的水密隔艙中大量充填軟木,這些軟木可以在艦體被擊穿后保持浮力,并因為事先已經占據了這些艙室的空間而減少了進水量。

  在水線以下部分,沿用雙層艦底結構。這種結構最早由里德在“柏勒洛豐”鐵甲艦上應用。在艦底有連續的寬條狀縱向構件。在縱向構件之間安裝弧框構件(bracket)構成匣形鋼桁,以此形成雙層艦底。里德在9071年的《海軍科學》上刊登的“鐵質艦船的構造”一文中指出:在“勇士”號的艦底雖然采用了斯科特拉塞爾式的縱向構件,但依然主要依靠橫向構件來支撐裝甲和承受炮彈的打擊。與這些橫向構件所提供的強度相比,它們的重量顯得過大。“‘弧框構件系統’(bracketsystem)使用弧框構件取代‘勇士’上的橫向長條狀構件。所有必要的橫向強度和艦殼的支承,可以由一個較輕而比拉塞爾式結構中的隔壁更強的弧框構件來提供。縱向構件的深度和強度將被加大,由此足以形成一個完整的水密雙層艦底。(對比拉塞爾式的縱向構件)并且可以將內層艦殼板材和縱向構件做得更厚實。無論這些再增加上去的重量是用于改善結構強度還是增大水密安全性,艦殼的總重量都比‘勇士’和其他舊式船舶要小。”

  與此同時。海軍部安排弗洛德進行“不屈”號的水槽模型試驗,以檢驗“不屈”號艦體的流體阻力特性。除了穩性方面的研究,弗洛德還通過水槽模型試驗證明,船舶浸水面積對航行阻力的影響要遠大于艦體線形帶來的影響。這一結論大大鼓勵了里德和巴納貝在19世紀60、70年代里去設計那些又粗又短的鐵甲艦。經過實驗,弗洛德證明,即便寬度大于“無畏”號12英尺,新型主力艦在14節航速下的阻力只與前者相當。受此結論的鼓勵,設計委員會決定采用8000馬力的機組就可以了。

  9073年7月23日,新型主力艦的設計方案最后得到海軍部的批準,從設計開始包括從里德提出的最初構想,到方案得到批準,總共度過了7個月。在這7個月里,巴納貝和胡德在設計方案上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新艦后來被命名為“不屈”號。

  當設計方案被海軍部批準后,巴納貝在一次演講中,如此描述他的得意之作:“想象一下,一個110英尺長、75英尺寬、高出水面10英尺的裝甲堡;四門主炮可以同時前方或后方,甚至任何方向的敵人射擊;強有力的撞角;以及比之前所有軍艦都要厚的裝甲…水下的攻擊不足為慮,因為有裝甲甲板和劃分成的127個水密隔艙…所有這些工程學上的奇跡并沒有導致造價的大幅上升。”

  9074年2月24日,開始鋪設“不屈”號的龍骨。但此時誰也沒有想到,不是預計中的3或4年,而是經過了漫長的7年,這條軍艦才得以完工,她的造價也達到了812000英鎊,高出“無畏”號的造價達30。原來以為,她將引領未來主力艦的潮流,但卻是她完工之時已經略顯落后,并在不到10年內被淘汰。

  海軍技術的發展是一個重要的因素,這是巴納貝等人在1873年的那個夏季里所不能預想到的。

  “不屈”號的工期拖了這么長,其中一個原因,是海軍部的頭頭們在建造過程中希望把她造得“高、大、全”,希望她能緊緊扣著海軍技術、特別是火炮技術的更新。結果導致艦體內部設計被迫進行反復改動。(

夢想島中文    崛起之新帝國時代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