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cbs是美國公司,美國的媒體反響最為激烈。
其中一個原因是這個cbs本來就是制造新聞的主兒,大家都熟悉。
另一個就是,他們剛剛制造了一個特大新聞,聲稱擁有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富礦。
如果今天的新聞的內容和前一個保持一致的基調,那么轟動性比第一個就小多了。
問題是現在的新聞正好和前一個新聞相反,這就必須轟動。
美國的媒體最喜歡的新聞題材,不是報喜的,而是報憂的,甚至更近一步,報壞事的。
cbs今天的新聞,一看就是充滿陰謀的味道那種,大有深挖的潛力,因此就成了媒體的最愛。
在cnn、fo這種巨頭媒體的引領之下,所有的媒體都跟進了。
美國的媒體大肆報道,國外的媒體也立刻跟風。
和美國的媒體的第一波沖擊比,也就是晚一分鐘。
東瀛島國的讀賣新聞、產經新聞兩大報業巨頭,使用了他們集團下的所有傳媒手段,尤其是廣播電臺、電視臺,立刻把這個消息傳揚的盡人皆知。
然后就是一片罵聲。
因為這個時候,正是東瀛島國的晚上六點,那些證券期貨交易所都關門了,別管想買的想賣的,都來不及了。
“怎么又是這樣?趕不上車的怎么總是我們?這些美國佬搞的什么名堂?他們怎么不去死?”
他們心里郁悶難平也是可以理解的。
因為上次的80含銅量,他們就是交易所關門以后才知道,只好看著大洋彼岸的美利堅折騰。
即使是倫敦交易所也趕上了一個尾巴。
就他們東瀛島國倒霉!
好不容易到了白天,把那些早就下好的訂單消化掉,然后給其他散戶提供機會,各取所需。
到了收市的時候,終于追上了美國的市場水平。
本來從時間上來說,東瀛島國應該提前12個小時行動,然后美國的市場跟在后面,向東京的市場看齊。
可是這樣一來,變成了紐約市場在前,東京市場向紐約市場看齊。
偶然一次,還可以忍受,可是現在一天以內,就連續發生了兩次!
而且這兩次截然相反,市場好似抽風,向下坡走的正在痛快淋漓,突然就來一個180度掉頭,開始走上坡路!
原來跟風的很多,絕大多數都在這個狀態之中。
那就是說,繼續走下坡,他們就賺錢。
而轉為走上坡,他們就賠錢。
其實罵人的都是這些賠錢者,如果都是賺錢,抽十次風他們也會高高興興。
與此同時,以倫敦晚旗報集團為首的私人媒體、以倫敦憲報為首的官方消息,都大幅度報道了這個消息,不少媒體直接使用了cnn和fo的標題。
這個時候,倫敦交易所正好是下午兩點,正是交易所交易的高峰期。
美國的這個消息,頓時造成了重大影響。
以美元計算,一分鐘之內,期貨市場就上去了一美元!
由1.5美元,突飛猛進,到了2.5美元!
其實大家在決定價格的時候,情況還沒有那么肯定,才只有20個鉆孔的采樣被化驗。
可是這個試產走向的逆轉,給買方帶來的壓力要比實際大得多!
他們的心理價格定位,已經把所有的100個鉆孔全部算作只有10銅含量了。
市場價格一下子飛躍到了2.5美元一磅,直接就造成了市場恐慌!
包括期貨和期權。
當然都是持空倉的那些人。
也就是說,他們都是需要用協定價格提供期貨的人。
這個協定價格最近大多數是1.5美元一磅。
也就是他們這些吃空倉的人,必須依然按1.5美元一磅的價格,賣給那些買了他們的所賣出的期貨和期權的人。
也就是1.5美元協定價和2.5美元的買入價,就是他們的虧損。
每磅虧1美元,一個合同是25000磅標準工業銅,也就是每個合同虧損25000美元。
價格上去了還不是大問題。
大問題是現在根本就沒有貨!
當然期貨期權市場,很少需要用現貨價格,履約合同,而是就差價結算。
但是問題一樣存在,就是現在一定要買到相反的合同,以便平倉。
否則,就只好付出差價了。
現在的情況傻子都知道,一分鐘長了一個美元,那表面后面的時間里,漲價的空間非常長闊高深!
每個合同都價值千金,這個時候誰還想賣?
也就是在一分鐘之內,倫敦期貨市場的銅商品一項,完全徹底地變成了買方市場!
更加可怕的是,每一個合同可供購買。
市場已經出現恐慌,而且這個恐慌,與秒劇增!
因為這個時候,誰也不知道銅價漲到什么程度!
方正空倉的人必須平倉,不管價格多高。
哪怕就是戰到100美元一磅,你也必須得買,誰讓你當初賣來著?
另一個方式就是宣布破產,那么你所有的財產就只能被賤賣還債了。
哪怕你的資產品質再高,一美元的東西也就是只能賣一分錢了。
破產還債的成本,對于任何一個老實過日子的人來說,都是一個不能承受的負擔,一個無法彌補的損失,還是一個聲譽掃地的丟臉。
因此,市場恐慌,哪怕市價只增加了一美元,就以無以倫比的強勢降到市場上面,以及所有的空倉持有者頭上。
根據市場統計,現在已經堆積了買方訂單三百多萬,可是賣方訂單一個都沒有。
三百萬對0!
這種情況從來沒有出現過!
價格不論,各種期間的合同不論,所有的賣方訂單都是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這期間有人試出售一個合同,十美元一磅!
立馬被人買走,秒速!
然后,就是十美元一磅的,也消聲遺跡了。
那些下買方訂單的人,一看這個情況,心情全都降到了冰點。
如果十美元才能買一磅,干脆拿刀抹脖子算了!
市場恐慌,雖然發生在正在交易的倫敦,可是迅速傳遍世界各地。
把這個恐慌帶給了他們,造成了連鎖反應。
然后就發酵為更大規模的恐慌,還產生了交叉感染。
東京就不說了,美國紐約的買方訂單已經累積到500萬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