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之后,一聲龍吟與虎嘯混合在一起從龍虎赤炎鼎里傳出,震得賈可道全身發麻,而就在這時,鼎內傳出一股吸力,開始主動抽取賈可道體內的靈氣。
“福生量天尊,干!”
賈可道此時也顧不得了,爆出一句粗口,這龍虎赤炎鼎主動抽取自己體內靈氣太過于粗暴了,靈氣就好似洪水瀉出一般涌入鼎中。
僅僅過了一分鐘時間,自己體內的靈氣就被抽走大半,這樣粗暴的抽取靈氣使得賈可道體內原本堅固比的經絡都破損了不少。
再說了,按照這種趨勢下去,自己恐怕要不了多久就要被抽成人干了。
如此一來,賈可道如何不爆出粗口。
沒有絲毫猶豫,賈可道左手就取出一瓶五味吞氣丹,單手撬開瓶蓋,一口氣就盡數倒了進去。
以往賈可道吞服這五味吞氣丹多數都是為了彌補食物里精氣的不足,但也不會像現在這樣一口氣就吞下一瓶。
十粒五味吞氣丹落肚,隨即便化為一股熱浪朝著四周經絡擴散開來。
這種加了量的藥力擴散出來,對于所經過的經絡必定會造成損傷,這就如同洪水泛濫必定會損壞溝渠一樣的道理。
賈可道口中不禁噴出[一口鮮血來,落在龍虎赤炎鼎上,發出撲哧一聲就被吸了進去消失得影蹤。
也不知道是那口鮮血的緣故,還是藥力的支撐,賈可道在半醒半暈之后,發現來自于龍虎赤炎鼎的吸力消失了。
而龍虎赤炎鼎已是周身火焰纏繞,而火焰之間時不時沖出一股股旋風,吹得熱浪四處翻滾,賈可道差一點都沒法站在這龍虎赤炎鼎旁邊了。
賈可道此時才發現自己與龍虎赤炎鼎產生了一絲聯系,能夠清楚察覺到這鼎內蘊含著兩頭器靈。
賈可道不由得有些興奮。這蘊含著器靈的龍虎赤炎鼎疑就是一尊真正的仙器。
這一點,在不少道門藏經里都有過介紹。
賈可道順著這絲聯系觸動了一下器靈,誰想知,這一觸動就出現了麻煩。
一股吸力再度生成,竟然將賈可道的神念意識給直接拖了進去。
賈可道連反抗的機會都沒有就昏迷了過去。
待到賈可道醒來之時,卻發現自己身處一片黑暗之中,只不過四周一片冰冷,溫度極低,但賈可道卻不覺得有半點難受,反倒是感覺溫暖比。
唯一的問題就是賈可道壓根就不能控制自己的身體。全身就好似癱軟了一樣。
沒過多久,一股壓力從四面傳來,不斷擠壓著賈可道,推動著他向前滑動前進。
嗯?前面突然出現了一片光明。
賈可道反正不能控制身體,也就只能奈的被推入那片光明。
片刻之后,賈可道發現那根本就不是什么光明,自己也不是全身癱軟了。
事情的真相就是自己被一條龍生了下來,而降生地則是一條大河之中。
說白了,這就是龍虎赤炎鼎里一個器靈的殘留記憶。對于這一點,賈可道是不可能判斷錯的。
賈可道被拉入了那個器靈的記憶中,也就是說其中一個器靈應該是龍魂了。
明白這一點后,賈可道也沒有掙扎。只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觀看這段記憶。
母親是一條全身青色的游龍。
這一段記憶到此為止,賈可道很又被拉入到另一段記憶之中。
而這段記憶里,賈可道總算看見到一些東西。
龍魂在這段記憶里還是一條幼龍,不過龍頭處已經長出了兩支小角。按照標準的說法,這條幼龍應該叫做虬龍。
看得出來,這條虬龍很歡。跟著母親住在一座巨大的水宮之中,在水宮之中時,化為幼童,由一群看上去半魚半妖的水妖陪著玩耍,耍得興起時就沖出水宮化為一條虬龍,在這條江河上興風作浪,時不時還吐出一道道火焰,將江水燒得沸騰。
嗯,華夏的龍絕大多數都是行云布雨的專家,因而按照異界的分類應該算是水系。
當然,還有其它屬性的,什么木系,火系等等,甚至于還有一種龍被稱為蜃龍,也就是能夠產生幻境的龍,準確來說,這種蜃龍與蛟一樣,都是龍與其它物種交合之后的后裔,有著龍的血脈,但不算是純種的龍。
而這條虬龍大致也應該不是純種之龍,只不過就是不知道祂的父親是誰,賈可道猜想,以龍女的高傲,恐怕也不會與那些普通的火系妖物交合,大致應該是天庭里的某位火神,否則的話,是決計不可能生出這樣的火龍。
虬龍好玩,隨意噴吐火焰,終于惹下大禍。
一日,虬龍順著江水來到了一座臨水而居的城池前,一時興起便朝著那城池吐了幾口火焰。
這虬龍的火焰即便是江水都能夠燒得沸騰,可見其威力之盛。
華夏古代的城池里住房多數都是木頭制造,哪里經得住這火龍之焰的焚燒,半天時間不到,這座城池就化為一片廢墟。
城池里的人類死傷慘重倒不用多說,關鍵的問題是在于城中的城隍廟都被燒成了灰燼。
這城隍乃是華夏地祗之一,多數由有功于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死后充當,乃是守護城池之神,冥界派駐地方的地方官,所管雜務眾多,簡單一句話概括:“以鑒察民之善惡而禍福之,俾幽明舉不得幸免!”
說簡單點,就是主管一城生人亡靈,獎善罰惡,生死禍福等等都要管。
這城隍細分下來,有都城隍,府城隍,縣城隍三級。
都城隍乃是省會城市奉祀,相當于陰間的巡撫。
而府城隍則是一府之地奉祀,相當于陰間的知府,縣城隍就不多說了,那就是陰間的縣令。
這被燒了的城隍廟正是一位府城隍在陽間的居所,其下轄有文武判官,甘柳、牛馬等將軍,另有日夜游神,枷鎖將軍等等屬下。
結果被這一燒,府城隍的手下當場就被燒死幾個。
這虬龍的火焰可不是普通的凡火,算得上是靈火一類,大致與修道之人的三昧真火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