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四十四章 品肴鑒畫

手機請訪問  云大個本不想占小便宜,跟我們蹭飯吃,但是他真的很想知道,自己的畫法到底哪里有問題,于是面帶羞澀的笑容,跟著我們一起出了帳篷。

  一出帳篷,就是小雪酸掉牙的埋怨聲:“你們幾個真讓人操心,找了好半天,也不應一聲。”然后拍了姜漓屁股一下,又說:“再不乖,打你屁屁。”

  姜漓傻笑著拉起小雪的手,就問:“該吃飯了吧?在哪吃呀?”

  小雪也是無奈,白了一眼姜漓說:“走。”

  眾人走在前面,我為了避免受到欺騙,跟在后面偷偷用天眼觀察了一下云大個,他現在的投影是一匹高頭大馬,正輕松的向前小跑,好似滿載的貨物被卸下后,步伐矯健。看來他說的并不是假話,這些事在他的心里積壓了太多年,現在跟我們講出來,真的是如釋重負。

  可是這重負卻落到了我的身上,本以為是給姜漓幫忙,沒想到跟我的關系越來越大,倒好像是眾人為我而來,或者說是為我們大家而來。

  跟著小雪,我們來到了幾個蒙古包前,這些蒙古包好像糖葫蘆一樣,是并排蓋在一起的,大約有六七個,沒細數。一個不起眼的小門簾上方,掛了一塊匾,黑底金子寫了幾個蒙文,小雪說那是餐廳的意思。我再不識數,也知道那不是倆字,看來她對蒙文也是一知半解。

  推開門簾進屋,里面和外面大不相同,猶如進入了一間裝修華麗的西式自助餐亭。餐廳內部是長方形,墻面貼了華麗的壁紙,看樣子是磚砌的房子,外面裝飾了一連串的蒙古包。

  小雪說這頓是加餐,可是花了大價錢的,讓我們使勁的吃。

  餐廳中間是一個長條桌,桌子兩旁擺滿了椅子,我們這團的游客們,圍坐在桌邊,正舉著高腳杯,喝紅酒呢。他們身后的兩邊,各擺了一個長條桌,桌子是兩層,擺滿了熱氣騰騰的菜肴,和各種涼菜、果盤。餐廳里的服務人員,還在不停的往桌子上擺著菜肴。

  小吃盆上面都貼有紙做的標簽,正宗的蒙古奶酪條、炒米、奶豆腐、奶皮子、刀切酥等等,喝的也有很多種,除了各種顏色的酒,還有奶茶、沙棘茶、馬奶酒和鮮美的牛尾清湯,牛尾清湯被熬成了乳白色,看上去就營養豐富。

  主食有哈達餅、蒙古稍美(mài)、鋼絲面、莜面、粉湯餃子、蒙古馃(guǒ)子,還有我頭一次吃的小籠渣肉蒸飯。熱菜更是豐盛了,除了那些我知道的豬肉燉粉條、熏雞、大閘蟹、烤羊腿以及各種烤肉外,還在云大個的介紹下,認識了羊背子、扒駝掌、羊肉松、魚匹子、草原八珍和燴銀絲。

  光看著就口水直流,吃起來更是絕頂的美味,其中我最喜歡的要數草原八珍了。云大個說這道菜的做法很獨特,是蒙古地區的上乘菜品,在高檔飯店才見得到。

  把泡好的發菜和雞茸、蛋清、咸鹽攪在一起,攤成圓餅狀蒸熟了,改刀后鋪在盤子里打底。這里說的發菜是一種類似頭發的海藻,學名叫念珠藻。雞茸也不是把雞肉剁成茸,而是豬身上某個部位的肉。按照這種方法做出來雞茸,色澤晶瑩透亮的,也非常的爽口。

  這才剛剛開始,還要把駝掌心、驢沖、鹿鞭、駝峰、猴頭蘑切成圓片,再把牛鞭切成花瓣形,全用紗巾包好,拿放有姜、蔥和各種調料的湯,在鍋里煮。

  煮完的猴頭蘑片用調味品在鍋里燒一下,之后圍擺在發菜四周。

  煮完后的駝掌心、驢沖、鹿鞭、駝峰片放在碗里,再用雞湯和調料蒸。蒸熟后揀出蔥姜,倒出湯汁,直接扣在發菜餅的上面。

  這還不算完,還要把之前煮得熟爛的牛鞭撈出來,擺在盤邊用枸杞點綴。最后用煮肉的湯勾芡澆上去,再點上香油才齊活。

  光驢沖、鹿鞭、牛鞭這三樣,就知道是大補了,再加上其他配菜,絕對是營養豐富。口感更不用說了,有嫩有韌,味道鮮美,可以說吃了蒙古八珍,世間無美味。

  顯然食用起來,要比烹飪過程快很多,光是云大個講述的工夫,那道菜就已經見底了,我還沒吃夠,那盤子里最后打底的發菜餅,也被眾人分食。

  我們一人端著一個圓盤,手里拿著刀叉,選擇了一處靠邊的方桌坐下,以方便談話。

  姜漓則是直接端著盤子,站在盛放菜品的桌子邊,一邊吃一邊取,仿佛進了蟠桃園的孫猴子,這道菜還沒吃完,就已經挪到另一道前面了,看來帶姜漓吃自助,比帶胖哥還合適。

  三下五出二,我們就已經感覺腹中飽漲,吃罷了最后一口渣肉蒸飯,我們就各端著一杯草原小吃奶茶閑聊起來。

  云大個酒足飯飽之后,仍沒忘記畫的事,就問燕秋:“你說告訴我那畫的畫法,你也是學繪畫的?”

  燕秋笑笑說:“我不是,但是我知道,那畫你為什么畫不出來。”

  看得出云大個帶著強烈的疑惑,一個不學繪畫的人,居然比自己知道的還多,他瞪著渴望知識的眼睛,就等著燕秋給他講。

  燕秋喝了口奶茶,又清了清嗓子說:“先說繪畫用的紙張,不同的紙,對顏料的反映是不同的,同樣的顏料著在不同的畫紙上,也會出現不同的效果,而陳大叔的畫,是用粗紋的帆布繪成,顯然是從老舊的帳篷上裁下的,那他的畫,顏色深度,和油彩沁入布料的程度,就完全和紙上作畫不同。”

  云大個點點頭說:“這個我是知道的,我也找了各種不同的畫布,還真不知道這個是老帳篷上裁下來的。不過類似的我也用過,還是達不到原畫的效果。”

  燕秋笑笑說:“你別急,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更重要的還要說著色的方法。這幅畫的作者,用的是漢代壁畫著色的古法,東晉以后的畫跡可做參考。”

  燕秋又給云大個講了,關于漢代的著色古法。

  著色的原則概括起來八個字“分別主從,彩色相和。”主要的方法又有青綠、淺絳、水墨和勾勒、勾填、沒骨等等的分別。

  “分別主從,彩色相和。”說的是,先從整幅畫面上著眼,在構圖的同時,已預計到用何種顏色作為主色,何種顏色作為從色,這樣提前規劃好,就能作到一幅畫面上的彩色相互襯托,互相照應。

  比較有代表性的幾幅,董源的《瀟湘圖》,以許多白衣服的人為主,山水畫面為從。趙佶(jí)的《聽琴圖》是以朱紅為主,其他重色為從。《韓熙載夜宴圖》又以淺淡的顏色為主,其他鮮艷的顏色為從。為了烘托出穿著淺薄的白衣,露著肚皮,坐在墨色椅子上的韓熙載,故意給八位女樂畫上色彩極其鮮艷的花衣花裙,可見作者非常用心。

  古代畫家曾經說:“青間紫,不如死。”還說“黃白未可肩隨。”可見古代畫家很重視色彩的對比跟調合。

  云大個眼睛一亮,完全聽懂了燕秋的話,高興的說:“原來古代也有這說道,就是顏色間的搭配唄。這東西學畫的人基本都懂,既要對比鮮明,又要色彩間相互搭調。不過大自然中的美景,也是因為這些原因,才看起來美,所以只要反映美景的原色,自然也就符合其中的原則了。不過具體的繪畫方式,恐怕和我們現代繪畫,還有不同吧?”

  燕秋點點頭說:“方薰《山靜居論畫》中說過,‘設色妙者無定法,合色妙者無定方,須悟得活用。’關鍵還在你怎么用。”

  聽到這里,我基本上是一句都沒懂,但是有一點可以明確,他們討論的是漢代的繪畫方式,那也就明明白白的說,畫這幅畫的陳大叔,是在考古方面有著相當高的造詣,同時繪畫功底又極其深厚。

  這又有些奇怪了,那群人已經被證實,絕非考古隊,那為什么又懂得古畫的方法呢?難道其中另有隱情?

  我也來了興趣,皺著眉頭,認真的聽燕秋繼續往下講。R1058

書書屋最快更新,請

夢想島中文    窺靈眼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