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當今之世人心不古,一千多年來劉備就是以仁君形象被后世所敬仰,但到如今,某些人跳出來叫囂,言道:劉備,偽君子是也,奸猾、虛偽、外君子而內小人!為何一千多年來正面的人物如今被某部分人完全顛覆?是這些人發現了新的史料,有新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不是,史料還是那些史料;是這些人IQ比一千多年來的古人和今天大部分人高?不見得,他們從史料中得出的結論很膚淺,很滑稽,不是像IQ高的人得出的結論!那是什么原因讓他們對同樣一個人有截然相反的看法呢?
看看“黑備”者之言論:劉備打著皇叔的幌子四處招搖撞騙、劉備乃一制鞋販履之徒、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劉備托孤玩厚黑、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輕視女性、劉備奪同宗之地仁義何在?等等!我承認每一個都不是完美的,劉備自然會有缺點,但這些缺點不是中傷劉備的借口。某些人在史料的字里行間里像發現了新大陸似的,找到一些所謂的資料來貶低或否定劉備,以示要突出自己多么有見地,偏執狹隘,望文生義,拾前人牙慧以鳴自得的貨色在這個浮躁、艷露n自由的時代遍地滋長,鋪天蓋地。
以上所謂黑備的理由其實不用批駁,都不足以構成對劉備人格的、性情的判斷。一葉障目、盲人摸象式、見風就是雨、主觀臆斷的思維得出的結果非常荒謬。反問一下:劉備本來是漢室宗親哪里在撞騙了?打著恢復漢室的旗號作為政治口號有問題嗎?劉備出身貧寒就不能有抱負?靠自己勞動生活有什么不對?劉備摔孩子表達對趙云的感激有錯嗎?古今中外有哪個帝王托孤時能說出、敢說出“君可自取”這樣的話?女性地位的低下封建社會本來如此,所以才有近代的婦女解放,劉備說出大實話沒問題吧?何況劉備是為籠絡人心才說的,他心里未必不把女人當回事,那個年代有人甚至把女人連衣服都不如;劉備取西川是戰略必然,仁義就不能奪取地盤?西川劉備不取,必歸他人,劉備取得西川后善待劉璋已經夠仁義了。在那個時代,劉備的表現完全對得起“仁德”二字。
子曰:仁者,愛人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即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仁”是一種復雜的道德范疇。有人說,三國是一個亂世,勾心斗角、相互傾扎、充滿權謀術變,不講道德,無所謂仁與不仁,果如是乎?非也!人是一個群體動物,維系人類行為規范的準則只有兩種,一曰律法,二曰道德!人的行為違背了法律,自然會受到法律的制裁,但在三國這樣一個禮壞樂崩,國將不國的時代,法律已死,道德在這個時候顯得尤為重要,道德是一個人素質的標志,是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人若無道德,與大自然的動物無異。
正是在三國這樣的亂世,劉備的“仁”才彌足尊貴,他的“仁德”為他了一大批文臣武將,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奮斗。關張馬趙來了,諸葛亮來了,他們為劉備的“仁”而感動。縱觀劉備一生,出身貧寒,靠手工業過活,然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何況身為漢室宗親的劉備乎?“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已成現實,所以,欲申大義于天大,救民于水火,重復漢室,安定天下。在起事過程中,嚴于律己,“仁德”布于天下,在當時頗具仁德之名。
三國志評曰:“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讬孤于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劉備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劉玄德弘雅有信義”“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劉備寬仁有度,能得人死力”。“劉備威而有恩,勇而有義,寬宏而有大略”。“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觀其所以結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這是當時的對劉備的總體評價,無外乎一個字“仁”。
劉備一生的軌跡也表明,以上這些評價言之有物,言之不虛。一個能讓前來行刺他的刺客感動而放棄行刺的人;一個在深陷絕境仍然對跟隨他的百姓不離不棄的人;一個為了自己手下的一個將領而憤然操戈,舉兵伐敵,險些連自己性命都搭進去的人;一個在臨終前將舉國交給一個信任的人,并說出“君可自取”的人;一個留給兒子的遺言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人;一個在那個時代沒有亂殺濫殺一人的人,用“仁”字來形容,并不為過。有人說,劉備很會裝,會作秀。試問哪個人裝能裝一輩子,到死還不忘告誡兒子要做好人?裝能裝一千多年來把所有人都蒙在鼓里?如果有一個男人對你很好,與你白頭到老,到死了還把你當做寶,你還會認為男人都靠不住,他的愛是假的,他對你好全是裝的嗎?
劉備自此至終都在塑造“仁義”,詮釋著“仁義”。“仁義”是他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他能成大事之根本,“操以嚴我以寬,操以暴我以仁,每與操反必能成功”,劉備明白,仁義是比權謀層次更高的一種政治需要,權謀可以得逞一時,得不了一世,所以,劉備能盡人才,“能得人死力”。“仁義”的劉備也被后世稱之為明君的代表而受后人景仰。
仁者愛人,愛人者仁,劉備的仁不僅體現在對待手下上,更能表現在對待老百姓身上。“夫濟大事者必“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劉備深知老百姓的乃國之根本,使人民安居樂業,上安社稷下安黎民,恢復漢室,是他畢生的追求。所以在自己深陷追兵步步緊逼,也絕不撇下數十萬甘愿與他同行的百姓,在每占領一塊新的地區之后,安撫當地的百姓都是當務之急,而不像某些劊子手那樣,動不動屠城,殘暴不仁,殺戮成性。所以劉備“仁德”之名廣播宇內,每奪一城,百姓都是簞食壺漿以迎之!這就是劉備,以人為本,仁者無敵,這就是“仁德”的力量。
孔子的仁是一個廣泛的概念,也是很高的道德要求,劉備的“仁”是相對的,是相對于同時代其他人,是相對于歷代統治者的高貴品質。但這種相對的“仁”不能成為黑備者的借口和依據,劉備是有缺陷的,是有時代局限性的,這都不會阻礙我們還是將他當做“仁德”之士這來敬仰。
劉備,玄德公,提倡以人為本,仁德治天下,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封建統治者“仁”的定義,他理應受到后人的崇敬!